房立洲
正如我们写文章必须自始至终紧扣一个主题一样,一个写作者在其公文写作的成长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和固守一些是自身明显优势的东西,是可以不断做强的东西,是被广泛认同的东西,并不断研习、提高,加以发扬光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条一以贯之继承下来的“脉络”和“宗旨”,便成为我们各自不同的、具有鲜明稳定性的“风格”。
一位公文写作者要形成自己一贯的风格,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他人的积极影响。比如说,负责给你的公文把关的同志,总喜欢“字敲句打”,精雕细琢,哪怕是一篇豆腐块的小篇什,他也要對它的语言、逻辑等反复揣摩个半天,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纰漏,久而久之,审慎严谨就会成为你为文的追求。再比如,你写公文往往把控不了篇幅,动辄万言,可一到领导那里,总是砍瓜切菜般地给你削去一大片,长此以往,你就形成了公文以短为美的审美品格。凡此种种,风格,正是在我们自身的努力和他人的影响下形成的。
由上可知,风格有着不同写作者自己的“个性”,同时也难免反映着时下公文文风的“共性”。比如,简洁、典雅、严谨、朴实等,这都是我们塑造自己写作个性的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的标准。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中央党校省部级干修班上提倡公文写作的“短、实、新”的文风。虽然“文如其人,人各不同”,但“短、实、新”应当成为我们在风格形成中的一致取向,共同追求。我们只有努力把公文写得短些,再短些,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假大空”,提高公务活动的效率;我们只有把公文写得实些,再实些,使公文的内容真实、厚实、平实,我们才能以良好的文风带动政风、党风改变,促民风改善;我们只有把公文写得新些,再新些,才能使公文摆脱陈词滥调和“官样八股”,让读公文成为与欣赏文学作品一样口齿生香的快事。
短。长的文章正如时下泛滥屏幕的“肥皂剧”,让人味同嚼蜡,难以阅读。在公文的“长”与“短”上,不能一概而论,认为短的就一定是好的,长的就一定是差的。一切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在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前提下,宜短不宜长。在我们的记忆宝库里,珍藏着很多精致隽永的短文。如“茶,冲三遍,即尝出水的味道。”(诗歌《茶》)“一个人如果只拨自己的号码,就永远也不能打通这个世界。”(诗歌《电话》)“一记者问放羊娃:‘养羊干什么?答曰‘挣钱。再问‘挣钱干什么?答曰‘娶媳妇。再问‘娶媳妇干什么?答曰‘生娃。再问‘生娃干什么?答曰‘放羊”(小小说《放羊》)看看这样的百字不到的短文,是否要胜过那些篇幅冗长的千字文、万字文?我国古典文学宝库里由很多这样的短篇佳作,像《世说新语》里大多是这样令人回味不已的百字短文,例如《雪夜访戴》:
【例1】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例1”不到百字,一个言行随性、起居无定、洒脱不羁、讲究风度的魏晋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如在眼前。“因”“忽”“即便”“何必”等词,层层渲染,将人物的上述性格表现得纤毫毕现,淋漓尽致。
对于公文写作,更宜讲求短小精悍,例如刘邦《入关告谕》:
【例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例2”只寥寥百余字,就道出了三层意思。先讲“父老苦秦”,而这正是下文“约”的基础,接着讲“吾与诸侯约”“与父老约”,最后讲“吾所以来”的缘由。文章三层意思,一气呵成,前后贯通,而对暴秦之弊的明察秋毫,对约法的坚定意志,尽皆笔酣墨饱。
毛泽东同志就曾要求公文写作要体现鲜明性、准确性、生动性,报告最长不要超过两千字。因此,我们当尽可能把公文写短些。请看下列同一内容的两篇公文:
【例3】关于召开××会并诚邀您莅临指导的报告
尊敬的××:
根据××的总体要求,为召开一次高质量的××会,一个多月来,我××以……为要求,认真做好了……各项“规定动作”,目前召开会议各项准备皆已就绪。结合××要求,经研究,拟于×月×日召开××会,特向您报告,并诚邀您莅临指导!
尊敬的××,作为××实施单位,一直以来,我××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您的高度重视、倾心关注和鼎力支持,××建设也在您的关心下日益合拍、合力、合心,并逐渐统一到……上来。目前,我××氛围和谐,人心思上,正是风帆正举、干事创业的好时候。值此,我们恳请您百忙之中莅临××会督查指导,提振精神,砥砺士气。我们将以您此次讲话为契机,鼓干劲,转作风,理思路,实举措,努力取得××新成效,掀开××新篇章!
【例4】关于召开××会并诚邀您莅临指导的报告
尊敬的××:
根据××《关于召开××会的通知》以及《关于召开××会的通知》(××〔20××〕×号)文件精神,我××已做好了××等各项工作,经研究,拟于×月×日召开××会,现专此报请××,请确定我××召开××会的具体时间,并请××届时莅临指导。
“例3”“例4”同为邀请上级领导参加本单位民主生活会的报告,仅就这点而言,“例4”就已足够,因此,“例3”的文字功夫虽然可嘉,但并不值得提倡。
【例5】××县荣膺“××年中国城市化社会建设典范案例”奖
近日,在××部科技委主导的第四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县探索的“以共同的梦想凝聚人心、以群众的方法治理社会、以网格化管理覆盖城乡、以榜样的力量营造民风、以参与的方式实现互动,以包容性治理统领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模式得到肯定并获评该奖。
“例5”是一篇简报。除了标题,全文就一句话,却把在什么场合获什么奖,为什么能获奖等关键要素介绍得非常清楚,“六个以”已充分展示了参评内容的特色,完全没有必要再洋洋万言了。endprint
实。一篇公文精短固然好,但也不能为了求短而损害内容。“摭华损实”,未为可也。针对当前公文写作的现状,笔者以为,这里的“实”应当包含三层意思:真实、厚实、平实。所谓“真实”,就是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证明,不凭空推断,妄加臆测,更不胡编乱造,捕风捉影,如此材料才有助于领导正确的决策。所谓“厚实”,就是要用充分的事实材料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而不能因为要求“短”而束縛自己的手脚。常言道: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公文写作宜长则长,该短则短。所谓“平实”,就是要避免夸饰铺排的陋习,确保语言表达的明白晓畅即可。公文语体的鲜明风格就是“平实”,它的主要功能是贯彻政令而不是审美愉悦,这是公文语体和文艺语体的最大区别。公文唯有语言平实、庄重、得体,才能保证政令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正如新房装修,尽量要简装,不要过度装潢,否则会伤害公文语体的本来“生态”。例如:
【例6】 ××县打造“园林式”城区
近年来,该县进一步美化优化城市视觉空间,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巩固“四边三化”“两路两侧”整治行动成果,着力补齐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短板,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该县对所辖绿地的缺株苗木进行及时补植,对人为踩踏的绿地进行修复、改造,进一步加强苗木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指导,提升城区公共绿地品质,管养工作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网格化”的转变。截至目前,城区绿地面积291.8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70.5万平方米,城区园林绿地面积221.3万平方米,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带成廊、片成林”的有机整体。
“例6”是一篇信息。文章的意图体现在标题“打造‘园林式城区”上,写作的关键点一个是“打造”,另一个是“园林”。那么,如何“打造”?“园林”如何体现?围绕第一个问题,文章从开头到“转变”,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举措,如“改善”“补齐”“修复”等,“打造”一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围绕第二个问题,“截至目前”一句列举了各个方面有关的数据,并用“点成景、线成荫、带成廊、片成林”作结,“园林”二字虽未直接点破,却也呼之欲出,尽在其中。通观全文,内容翔实,材料厚实,语言朴实,“画像”实在,唯一“实”字得以尽述。
新。公文求短、求实,并不排斥公文的求新。有人认为公文是格式化的写作,实在难以创新,也不允许创新。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正因为公文是格式化的写作,如果没有创新,更加使公文的可读性大打折扣,由此会影响公文的执行效率。公文要最大化地发挥指导工作、推动发展的功能,就必须创新,既要提高可看性,又要增强表现力。公文的“新”,是要坚持固有格式和技法创新的辩证统一,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公文的“新”,不拘一格,观点、内容、语言、手法等,都可以“新”。在日常的公文实践中,我们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努力为公文写作带来一股扑面的清风,以改变某些层面公文写作存在的一潭死水的状况。例如:
【例7】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我们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现在到了看我们成绩单的时候了,这个“成绩单”,就是“创×”。“创×”成绩不好,不只关乎对我们全年付出的认可和肯定,也影响着整体队伍的积极性,影响着下步××工作良好氛围的形成。如果说我们一年来的工作是场演出,那现在就是我们最后的一次“集中彩排”,是最为关键的一次“集体大合唱”,希望大家一定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把这最后一次“彩排”排好,把这最关键的一次“集体大合唱”唱好,努力赢来“满堂彩”。
“例7”摘自某个领导的讲话稿。既然是“讲话”,所以口语化的成分要多一些。“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这一内容,在当今的公文写作中可以说比比皆是,但凡工作布置,领导讲话往往首先强调这一点。如果不来点儿创新,容易让人倒胃。而本文在语言上的创新是显而易见的。作者讲“统一思想”的原因并没有“慷慨陈词”,罗列一些大道理,而是用了“彩排”“大合唱”“满堂彩”等一系列形象的比喻,贴切而生动,易于令人接受。通篇语言都很朴实,“辛辛苦苦”“全年付出”“希望……”等语言发自肺腑,用最平实的话来推心置腹,以理服人。文末连用比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责编 / 刘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