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在修心

2017-07-24 07:14陈思炳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定力敬畏信仰

陈思炳

《礼记》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可见,追求“慎独”的高境界,关键在修心,“心”修不到难始终。

近日,从网上看到一则故事:有一位游山的女子沉醉于美景而忘返,待山中寺庙暮鼓响起时,才想起该下山,但天色已黑,看不清下山的路,只好投宿寺庙。方丈把她带入一间客房说:“施主在此安歇。”环顾客房后,她羞答答地问:“这门怎么没门闩呀?”方丈双手合十,答道:“阿弥陀佛,没有门闩有‘心闩,‘心闩也是闩啊。”

心闩,多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我理解,方丈这里所说的“心闩”,就是指挡住诱惑和邪恶的闩。世界上的门闩千万种,再高级的门闩,闩得了君子,闩不住小人,闩得了外贼,闩不了心贼,闩得了别人,闩不住自己。只有心闩,才是双保险,既能闩住内在的邪念,也能闩住外来的妖魔。心闩,虽眼看不见,手摸不着,但心能感受得到,它是人生“避灾”的防火墙。

心闩,人人都可有,但不是人人都会用。人生在世,大千世界,红尘滚滚,诱惑多多,从古至今,面对仰慕的名,珍贵的物,丰厚的利,迷人的色,能把紧心闩,不为所动,才乃真君子,高洁士。古有杨震畏“四知”而拒纳贿金,冯志圻爱收藏而不看贡帖,曹鼐面美色而稳住心神,公仪休嗜鱼而不收送鱼。曾读到过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两个口袋”的故事:1938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一所育才学校,不要政府的经费,组织全校师生四处募捐。一次他到很远的地方去募捐,特意穿着缝有两个大口袋的上衣(一只装公款,另一只装私款),收获颇丰。等到天色已暮,要购车票回校时,一摸私款口袋,却已不剩分文。此时他已饥肠辘辘,体力不支,而车站离古圣寺尚有十几里之遥。虽然他上衣那个装着公款的口袋鼓鼓囊囊,但他一分不肯动用,硬是拖着疲乏的身体走着崎岖山路回到古寺。陶行知先生正是把紧了“心闩”,才没将手伸进那装有公款的口袋,也彰显了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操。还有那些共产党人,方志敏经手百万元党费自己不取一文,杨善洲植下万亩林海自己不伐一木,为今人楷模。再反观那些人生之路上身败名裂的贪官,无一不是没把紧心闩让贪欲之魔攻心,而前功尽弃、功败垂成的。

“心闩”是什么?是信仰的坚定,信念的执着,规矩的约束,社会的监督,法律的惩治,人格的修炼。有了这把闩,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這把闩,才能不贪于财,不眩于色,不恋于权;有了这把闩,才能谨“小”慎“微”,不越雷池,善始善终。

“心闩”牢不牢,就看“心”修得深不深。修心,是对自己的品格、素质、才能、意志的考验。坚牢的“心闩”需要修炼,要多读先哲圣贤经典以修志,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以修身,要“日能三省吾身”以修心。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如何修“心”呢?就是要以《党章》来熔铸灵魂,以党规来规范言行,以科学理论和系列讲话来修炼党性,慎微、慎独、慎初、慎终。有了这样的“心闩”,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得住心神,抵得住诱惑,守得住防线。

修为党之心。就是要心中有党,时刻谨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忠诚党的信仰,牢记党的宗旨,不违党的纪律,不负党的培养,维护党的荣誉。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品格上高洁、行动上严谨,培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与气节,不为歪风邪气各种诱惑所动摇。修为党之心,就是要修“忠诚”之心。首先,就是要忠于党的信仰。是否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检验一个党员思想是否入党的首要标准,也是判断一个党员思想上是否纯洁和对党是否忠诚的重要标志。革命战争年代,一些共产党员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之矢志不渝地奋斗。夏明翰慷慨就义前以诗明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在敌人阴暗的牢房里坚贞不渝,英勇奋斗,坚信“我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澎湃甘愿放弃“鸦飞不过的田产”的富家子弟生活,投身革命,是向往“千家兴、万家好”的新世界。还有李大钊、瞿秋白、赵一曼、杨靖宇、彭雪枫、江竹筠、刘胡兰等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就是信仰,这就是忠诚信仰的力量。如今,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坠入犯罪的深渊,根源上都是背弃了信仰追求。因贪污受贿罪而被判死刑的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反思犯罪根源时说:“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信仰,丧失信仰就要毁灭一生。”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不断锤炼党性,更好地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守为政之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其次,就是要忠于党的宗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忠于党就要忠于人民,为人民谋幸福就是为党尽心尽力。当年苏区人民能将“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正是因为我们党和军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血肉关系。第三,就是要忠于党的事业。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于山,为党和人民“多干事,干好事,干成事”。干事,是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职责,为官不为就是失职。干事要“实”,实是一种敬业,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作风。干事不能搞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不能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多干为人民群众“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乐做“潜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

修为民之心。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真正“把群众举过头顶”,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标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无论在台上台下、人前人后,还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都不干与群众利益相违背的事。坚持以对党的忠诚服务人民,牢记入党誓词,加强理论武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严肃党的政治生活,自觉践行“四讲四有”要求,做服务人民的“明白人”;坚持以清廉形象服务人民,带头严守党纪国法,自觉管住权欲、管住物欲、管住情欲,向先进典型学习,把人生支点放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保持自身清爽、干净、硬气,守好为人民服务的公心,做用权为民的“规矩人”;坚持以真挚感情服务人民,始终情系人民、服务人民,用情、用心、用力去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做排忧解难的“贴心人”;坚持以务实作风服务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严字当头,实字为本,艰苦奋斗,担当有为,作为民造福的“实干人”。以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谷文昌等为群众谋利益的好干部为榜样,多一些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少一些追名逐利的政绩冲动;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少考虑个人得失。一个排除私念、一心为民的人,才能做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始终如一,坚守本色。

修敬畏之心。心有敬畏,行有依归;心无敬畏,堤必溃决。党员干部心存敬畏,才会“思”出乎理智,“做”有所顾忌,“行”不忘法纪。古有杨震“畏四知”的廉洁,还有黄煊“畏己知”的觉悟,据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记载,黄煊对昏夜献金者写了一封婉转的信:“感君厚意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他不仅退还所献之金,而且教育了对方。见利心动,只是怕事发被人知而不敢为,这不是真正的觉悟;见利不贪,并非怕人举发,而是“不畏人知畏己知”,怕受良心的谴责,这才是真正的觉悟。心廉,才能真正行廉,如果没有一颗廉洁之心,廉洁就难以持久,有些贪官的蜕变之路,从当初的“廉洁”到后来的“贪腐”,就是缺失“心廉”的定力。党员干部要以古代廉吏为镜,做到立身修德,信守宗旨,把心存敬畏当作必修之课和必备之德,守住道德底线,涵养境界。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敬畏法纪,主动在思想上画出红线,在行动上明确界限,真正做到慎独慎微,一生清白。

晚清名臣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在修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努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使“慎独”在思想上扎下根来,自警、自省、自重、自励,不贪于财,不眩于色,不恋于权,谨“小”慎“微”,不越雷池,走到哪里就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哪里,时时处处事事让群众知道你是共产党员。

(责编 / 刘博)endprint

猜你喜欢
定力敬畏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
敬畏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