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一个誓言的足迹

2017-07-24 21:11高壮斌
回族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回民回族支队

高壮斌

在这个春天里,我看到了一个回族人壮丽誓言的灿烂绽放。

——题记

终于找回的历史

2015年4月19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陪同抗日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将军到鄄城县军屯村寻访马本斋的革命足迹。当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曾在军屯村驻扎、休养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时隔七十多年,我们能从这座古老的村庄里寻找到多少英雄的遗痕?

马国超少将,海军航空兵原副政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将军时年已经七十有五,国字型面庞,英武挺拔中透着文质,一派儒将风范。我努力从将军的容貌和行动上猜想着他英雄父亲的影子。当年的马本斋在他身上遗传了怎样的气质?

人間四月天,正是鲁西南平原最美丽的季节。从菏泽到鄄城,越过无边的平原,油亮的麦田和杨树林、大片大片的牡丹园、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这些和平兴旺的景象一定是当年将军父亲所期盼的吧?

马国超将军凝视着车窗外,他在想什么?是父亲的入党誓言,还是父亲的戎马生涯?当年,回民支队创建人马本斋,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决心为回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父亲在践行这个誓言的革命历程中曾经来过一个叫军屯的小村落,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小村落?父亲当年在这个小村落里都做了些什么?而今,马国超将军是来追寻父亲的背影,还能聆听父亲铿锵誓言的回声吗?

将军后来告诉我,望着车窗外生机勃勃的鲁西南平原,他联想到了冀中平原——父亲的家乡,联想到了冀中平原上的青纱帐,联想到了父亲血与火的一生……他说,有一刻,他恍然看到了父亲率领回民支队从冀中平原出发,越过津浦线,跨过黄河,转战到冀鲁豫边区的情景;他说,他似乎真切地听到了回民支队急行军的脚步声,青纱帐上露水的滴落声,车马辎重的碰撞声,黄河的咆哮声,马匹的嘶鸣声……

马国超将军对父亲战斗过的一些地方了如指掌。他听说过父亲和回民支队曾在一个叫军屯的地方驻扎过,为寻找父亲驻扎过的军屯,他跑遍冀鲁豫三省,找过四五个叫军屯的地方,却都没有找到父亲的足迹。

今年年初,将军在《菏泽穆斯林》杂志上,看到了长篇报告文学《根据地》。这是作家李延国、李庆华撰写的一部反映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的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文中描写了马本斋和回民支队在鄄城军屯驻扎、休养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的革命事迹。将军十分激动。机缘凑巧,这次将军应菏泽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惠亚的邀请来参加牡丹花会,于是他决定借此机会,亲自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寻找那段几乎遗失的光辉岁月,聆听父亲踏过历史的足音。

七十三载过去,将军深切地感受到在鲁西南仍然散发着父亲生命的气息。

将军对陪同他的菏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法洪说:“冀中平原,鲁西南平原,冀鲁豫边区,都有着相同的革命斗争史,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热血志士,都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她们是血肉相连、命运一体的革命根据地。”

将军的话让我联想到小时候看过的抗日电影和画册,《白洋淀》《小兵张嘎》《地道战》,当然还有《回民支队》这些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英雄故事,原以为离我很远。想不到刚刚踏上寻访之路,我猛然觉得:其实历史离我们很近,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军屯乡亲迎将军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后一弯在菏泽。军屯村就坐落在黄河的臂弯里,军屯村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村庄,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196年,中国东汉献帝建安元年,曹操挟汉献帝迁都许昌后采纳了谋士荀彧的意见,建立以鄄城为中心的根据地,同时又听从了毛玠的建议,发布《置屯田令》,实行屯田。军屯村背临黄河天险,于是被曹操选为驻军屯田的军事要塞。军屯以此而闻名天下。

1941年至1942年期间,马本斋曾先后两次带领回民支队驻扎在军屯村。我想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军屯村是一个回民村,回族同胞之间生息相通,更便于掩护;一个是军屯村凭借黄河天险,部队可以转战自如,进退有据。

军屯没有淡忘英雄。听说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将军要来寻访父亲旧踪,探望父老乡亲,整个军屯村沸腾了。

又见当年老房东

忽如一夜春风来,军屯村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洋溢着温馨的气息。

张兆彦家,是一个位于村子中间的农家小院,当年马本斋就住在这里。

马国超将军在人们的引领下进了小院。小院依然是七十三年前的样式,青苍老旧的砖瓦房向人们诉说着它的风雨沧桑。将军跨进了这小院,犹如穿越了七十多年的历史,进入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将军似乎闻到了硝烟弥漫的气息。

当年的老房东张开涛已经作古。张开涛的儿子张兆彦拉着将军的手,向将军介绍了马本斋住过的房间,坐过的椅子和习武练拳的院子。

张兆彦让儿子捧来两个镶着玻璃的大相框。两个相框里分别是两个神情刚毅的老人:花白的胡子,刀刻般的皱纹。他们神采奕奕,目光灼灼,似乎要从相框里走出来。

张兆彦指着相框里的两个老人向将军作了介绍:

“这个是我父亲张开涛,负责照料马司令的生活;这个是我叔叔张开伦,负责教回民支队‘二红刀法。

“我叔叔打小就喜欢武术,我家祖传一套刀法叫‘二红刀法,是武术绝招,当时在鲁西南一带很有名气。

“马司令说这个‘二红刀法有利于近身杀敌,就和叔叔商量,让他教回民支队的战士们。

“要说这套刀法是不能外传的。我叔叔一听是为了打日本鬼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马司令从回民支队抽调了三十多名会拳脚功夫的战士跟我叔叔学习‘二红刀法,队伍开拔时马司令还让他们作了表演。”

将军一边听着张兆彦老人的介绍,一边端详着相框里的两位老人,神情肃然,热泪盈眶。

望着相框里的慈祥老者,马国超将军深情地说:“这是两位和我父亲有着共同甘苦、共同呼吸的老人,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无私地援助过父亲和回民支队,如果不是这次的寻访,很少有人会把他们的名字和马本斋、和抗日、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在一起。中国革命光辉灿烂的史册上应该有他们浓墨重彩的一页,共和国的基石上也应该镌刻上他们的名字!”

马蹄声碎忆当年

军屯村清真寺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它始建于1745年,后几经迁建,才有了今天的宏阔。

在清真寺大厅里,当时的亲历者张开灿、张兆彦、张兆英、张广志、张兆刚,军屯村的“活历史”张兆保等几位老人惊心动魄的讲述,把大家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张兆英回忆说:“马司令住在俺大爷家(张开涛),我那时小,也就是八九岁。俺父亲(张开伦)好打拳、玩刀,他教回民支队的战士们耍大刀……”

张兆彦说:“马司令来时,我正在清真寺里跟沙西瑞阿訇学念经,我还负责给寺里烧茶倒水。我今年八十六岁,那时我十五岁,有些事我至今还记得很真切。马司令来了就给村民讲抗日,成立枪班,挖战壕……”

张兆刚说:“马司令来时是个早晨,村里人开门一看,好家伙,大街上站的、坐的、卧的,都是当兵的……”

张广志说:“马司令来的时候骑的是一匹黑花马,都说是一匹神马。”

……

循着他们的回忆,我的眼前浮现出七十多年前马本斋和回民支队来军屯村的风云画卷。

1941年初冬,抗日战争进入非常艰难的时期,整个鲁西南平原都笼罩在日本鬼子大扫荡的恐怖之中。

这是一个寒冷的黎明,军屯村清真寺里传出沙西瑞阿訇洪亮的“邦克”声,穆斯林群众要做晨礼了。大家一开门,却发现大门口、墙角里、打谷场上到处都坐卧着一些抱枪打盹的当兵人。有人以为日本鬼子进村了,便返身关门;有的则大声呼喊:“不好了,不好了,日本鬼子来了!”

这时就听到那些当兵的说:“老表,不要怕,我们不是日本鬼子,我们是回民支队,是马本斋司令的队伍。”有的还给群众说“赛俩目”问候。当时马本斋和他的回民支队在穆斯林群众中早已威名远扬。村民一听是马本斋的队伍,立即相互叫门:“快点开门吧,都是咱自己的人。”

清真寺的乡老站在大街上高喊:“各家各户赶快烙饼,熬地瓜糊糊,叫咱队伍的人吃上一顿热乎饭。”

于是,军屯村上空炊烟四起,很快便飘出羊油饼的香味。不久,村民们把做好的一千多张羊油饼,二十多担地瓜稀饭送到了打谷场上。战士们吃完饭,又被乡老安排到各家各户。张开涛家房屋宽敞,乡老便安排马本斋司令住到了他们家。

回民支队在军屯村驻扎了三天。

就是在这三天里,马本斋在黄河堤岸边、在清真寺里、在周边日伪炮楼不时发射的冷枪中,不断召集回族同胞开会,反复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宣传团结抗战的意义。

马本斋说,我们不能当亡国奴,咱老回回不是孬种,咱要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走,把日本侵略者赶回去。

马本斋亲自帮军屯村成立了农会、妇救会、儿童团。又把军屯村武术队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由二十多人组成的军屯自卫队,买了十八支枪,有汉阳造、老套筒、单打一。他还让回民支队战士帮助自卫队员学习擒拿格斗,打枪。

马本斋第一次来军屯,点燃了军屯村的抗日烽火,军屯从此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军屯村与安庄、王桥、十三庄、边庄等村自卫队联合成立了抗日联防队,他们扒公路,剪电话,袭碉堡,还配合鄄城县大队拔掉了邢屯的日伪炮楼,取得了反扫荡的多次胜利。

当时在日伪军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累不停脚,饿不吃饭,不走鄄西联防线;靠近军屯村,浑身直打战;下边有地雷,上边有子弹;稍有不当心,小命就玩完。”

与军屯共生死

1942年6月马本斋奉命转战到冀鲁豫边区,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兼回民支队司令。这年秋天,马本斋从濮阳方向渡过黄河,第二次来到了军屯村。

这一年,河南发生旱灾。著名作家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说,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河南旱灾也累及山东、山西、陕西等周边省份。从河南逃难的灾民成群结队从军屯村路过,凡是地里能吃的东西基本上是一扫而光,军屯村也面临着吃的问题。当时董口、葛庄集市上开始有了人市。年轻的媳妇和大姑娘头上插着草标被人叫卖,两升玉米可买到一个媳妇,五个窝头可换一个小孩。

回民支队这次在军屯村驻扎了九天。由于部队长期转战,战士极度疲劳,需要休整补给。在當时的背景下,军屯村民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军屯村民宁愿自己勒紧腰带也想方设法给战士们吃饱。那时军屯村多数搞屠宰,把肉卖掉,牛皮羊皮褪掉毛后全部煮了吃。

马本斋当时染了风寒,身体极为虚弱。为了给马司令补养身体,军屯村民从各家各户敛了几斤白面为马司令烙饼吃;有几户人家轮流把正在下蛋的老母鸡宰了给马司令炖汤喝。

马本斋说:“我也出身贫寒,我知道百姓苦难。你们的油盐都是用鸡蛋换来,我吃了你们的鸡,你们的日用就没有指望了。”

村民们说:“你就是咱们的指望,你身体养好了,打走了日本鬼子,天下就太平了,以后什么都会有。”

马本斋深为感动,病愈后按照回族的信仰和礼仪在军屯清真寺宰了一头牛,过了一次乜帖,开了军民联欢会。

马本斋在休养期间并没有忘记军屯村老百姓的安危。

他说:“有这么好的乡亲,咱决不能让乡亲们吃了亏。”

他说:“军屯村是抗日堡垒村,敌人一定是又怕又恨,要时刻作好防范。”

他让回民支队帮助军屯村开挖了通往各联防村的交通沟。交通沟深五尺宽八尺,各联防村凭借着这些交通沟相互联系,相互支援,有效地阻止了日伪军汽车和马队的进犯。

马本斋和回民支队要走了,村民们依依不舍地把他们送到黄河岸边。

马本斋说:“我们还会再来的。我们一定会胜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马本斋走了,却再也没有回来。

两年之后,马本斋病逝于黄河对岸的河南省濮阳县小屯村。

消息传来,军屯村人极度悲痛。

马本斋在军屯点燃的抗日烽火一直在熊熊燃烧着,马本斋的抗日精神鼓舞着军屯人经受住了一次次严峻的生死考验。

1943年9月23日凌晨,日伪军集结一千多人突然包围了军屯村,把尚未转移的群众集中到打谷场上,将村长马明亮捆绑在树桩上,用刺刀顶着他的胸膛,让他指认谁是共产党员,谁是抗日自卫队员,谁是抗属。马明亮宁死不说,被敌人用枪托砸得头破血流,当场昏死过去。之后,日寇将军屯村洗劫一空。这更加激起了军屯村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男女老少纷纷参加抗日自卫和支前活动。军屯村成为鄄城县抗日的“西大门”。

泪水咸 血水浓

一个叱咤风云的抗日英雄,一个有血有肉的回族领袖。马本斋的形象在我的眼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马国超将军听着几位老人们的讲述,咸热的泪水一直流到嘴边,将军却并没有去擦,将军大概是在默默体验着这泪水的滋味吧。

将军站起来,恭恭敬敬给在座的军屯村的父老乡亲们行了一个军礼。

将军饱含深情地说:“今天来到军屯村,我非常高兴,非常激动。我今年已经七十五岁,刚才听了几位老哥哥们的回忆,我觉得我应该叫你们一声:老哥哥!你们讲的每件事都很宝贵,都是我们的财富。

“七十三年前,咱们军屯村的父老乡亲,为了回民支队,为了我父亲,做出了英勇无私的奉献。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咱们军屯村,为了抗日,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支援抗日斗争,保护了咱们的人民子弟兵,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代表我们全家人,向咱们全村的父老乡亲表示衷心的感谢。”

将军再次敬礼,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去年,在纪念卢沟桥事变七十七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有四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这四句话就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今天,正是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来到咱们光荣的军屯村,和军屯村的父老乡亲见面,举办这样一个缅怀活动,正是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讲话精神,非常有意义。”

接着,将军还介绍了自己的成长道路和家人的工作生活情况。说儿女都在部队,他们继承了先烈遗志,都在为党、为国家、为军队努力工作着。

将军情真意切,讲到动情处曾几度哽咽。

将军向军屯村赠送了凝聚自己心血的传记文学著作《我的父亲马本斋》,并为军屯村清真寺题写了“爱国爱教”匾额。

珍藏了七十三年的擀面杖

最富贵的东西,一定会永久珍藏。

军屯村清真寺的北屋子中间,支着两只烧得通红的铁鏊子,鏊子下面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几位老大娘正忙着和面、擀面、烙饼。这场面如今早已不见,让人联想到抗战影片里的支前镜头。

一位正在烙饼的老大娘,火光照着她那满是皱纹的面孔。她神情专注,不停地用木铲翻动着鏊子上的羊油饼,饼烙好了就挑到盛饼的筐子里,动作十分利落。

马国超将军来到北屋里,有人告诉将军,这位老大娘当年就为马司令烙过饼。

将军蹲在老大娘身边,看大娘烙饼。

将军问:“大娘,你老人家多大岁数了?”

大娘说:“九十九了,老了!”

大娘说:“我给马司令烙过饼,那年我二十七岁。”

这时,有人递给将军一根擀面杖,说这就是大娘当年给马司令烙饼用的擀面杖,大娘一直珍藏着。

将军接过擀面杖,仔细端详。这是一根枣木擀面杖,岁月已经把它打磨得有点纤细,想当年,它承担了多么光荣的使命啊。

大娘珍藏着这根擀面杖,与其说是珍藏了一段历史,不如说是珍藏了一份念想、一段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岁月。

将军说:“我跟大娘学烙饼。”

大娘把木铲递给将军,将军接过木铲翻动着鏊子上羊油饼。

大娘说:“烙饼要讲究火候,火小了外熟里不熟,火急了饼就会糊。”

饼烙熟了,将军掰开一张烫热的羊油饼,咬了一口,细细嚼着,滴滴泪水无声地落在手中的羊油饼上。

忽然,将军哽咽着说:“大娘,感谢你对我父亲的照顾,你为抗日出了力。”

大娘说:“那时候日子苦,没有好面,也烙不成个好饼……我们没有伺候好马司令。”

这时,火光一闪,映红了大娘和将军的脸。

大娘和将军已都是泪流满面。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根据地》摄制组拍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他们说,这场面实在是太感人了!

英雄的誓言

在陪同马国超将军寻访的那些天,我们多次说到马本斋的入党誓言。

1938年,马本斋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

我决心为回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

从民族、信仰到理想、信念,再到献身、牺牲,我反复琢磨着,马本斋在践行誓言的道路上,经过了怎样的灵魂磨难,怎样的精神洗礼?

“为回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这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从一个散杂居民族的苦难历史来看,你就会对这个誓言肃然起敬。

苦難历程可以强化一个民族的危机意识和团结意识,并能造就出一批愿为本民族的解放而奋不顾身的铁血壮士。尤其是在民族危亡之时,一些有志之士更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马本斋就是回族的一个杰出代表。

1902年,马本斋出生在河北省献县一个回族小村庄。马本斋从小就立下志向,长大了要为穷回回们争一口气。

马本斋幼时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后为生活所迫,随父亲到东北。之后投身奉军。1924年入“东北讲武堂”,毕业后从士兵一直升任奉军独立二十一师第四团团长,驻守烟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东北三省,国民政府不抵抗,马本斋愤怒难平,毅然弃官回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起了“回民义勇队”。从此,冀中平原的青纱帐里活跃着一支抗日的回族游击队。

马本斋看到共产党是真心抗日的政党,八路军是真心抗日的队伍。1938年他率领“回民义勇队”参加了八路军。之后,和吕正操组织的冀中军区回民干部教导合编为回民干部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经历大小战斗八百七十余次,歼灭日伪军三万六千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回民支队威震四方,被称为“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1942年马本斋奉命转战到冀鲁豫边区,他采用游击战术,率部在冀鲁豫平原上进行了大小数百次的战斗,取得了“反扫荡”的多次胜利。也就在这个时期,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第二次来到了军屯村。

1944年2月7日,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而就在此时,马本斋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黄河岸边的河南省濮阳县小屯村,终年四十三岁。

马本斋用他的热血和生命实践了他的入党誓言。

马本斋同志是回族的旗帜,它代表着回族和中华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

中国梦 回族魂

马国超将军平易近人,十分健谈。

将军说:“是党和国家把我们一手拉扯大的。”

父亲去世时,将军还是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马国超将军随母亲来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河北省献县。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又安排他到北京读书。

1959年,马国超将军高中毕业时,毅然选择报考了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驻扎在青岛的北海舰队海测大队,执行相当艰苦的出海测量任务。

1995年,马国超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随后被任命为海军航空兵副政委。

将军说:“我的名字就是父亲起的,他希望我们国家能超越强国,于是就给我起名叫:国超。”

在参观冀鲁豫边区纪念馆时,将军在马本斋纪念厅前驻足很久,并拍照留念。他对陪同参观的菏泽市委常委、菏泽军分区政委杨东明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鲁西南人民没有忘记我父亲,没有忘记那段光荣的历史。”

4月19日下午,菏澤市伊斯兰教协会在菏泽市图书馆举行《回族儿女》电影晚会。这是马国超将军亲自创作的一部电影,并饰演了阿訇角色。

将军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

他说:“电影《回族儿女》是一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献礼之作。它向人们传达了抗日英雄马本斋的四种精神:一是热爱中国共产党、始终和党保持一致的精神;二是爱国主义精神;三是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四是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

“新的时代更需要马本斋精神,包括回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忠诚于中国共产党,忠诚于伟大的祖国,敢于担当、不怕牺牲,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这部影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画面波澜壮阔,堪称一首回族儿女奋力抗日的辉煌史诗,一幅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宏大画卷,一曲不怕牺牲、舍生取义的壮丽颂歌。

电影结束了。这时,主题曲《回族人》响起:

泰山高,莽昆仑,顶天立地回族人。

生为中华身,活为中华民。

流着中华的血,跳着中华的心。

黄山、黄河、黄土地,养育了回族纯朴的根。

长江、长城、长日月,铸就了回族勇敢的魂。

天塌敢顶住,地陷敢献身。

祖国妈妈,放心吧,精忠报国刻在咱回族人的心。

回族儿女最孝顺!

它像一首高亢、激昂、悲壮的抒情长调,从历史深处轰然而来,久久回响……

这次跟随将军寻访,我看到了马本斋、马国超以及其他回族儿女一个个坚挺的脊梁,看到了一条回族人炙热的血脉在不息流淌,我也看到了远去的英雄背影留下的壮丽誓言的灿烂绽放。

猜你喜欢
回民回族支队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浅探西昌回族史
BOTTOMS UP
浅析强化和改进交通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