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泉+陈文静+吴秀娟
桃源县第一中学(简称桃源县一中)是一所颇具影响力的三湘名校。110年的文化传承和辉煌的办学业绩,让桃源县一中成为无数学子向往的教育殿堂,成为桃源县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这个盛夏,又是捷报频传。桃源县一中再次以傲人的高考成绩,向桃源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诚然,桃源一中有一些大家交口称赞的‘金字招牌,高考成绩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我们心中,真还有许多高考之上的东西。这包括教育者的情怀与社会责任,对教育的科学把握,教育对孩子们的情感培养,等等。能求乎其上,还怕不能得乎其中么?”面对记者,校长燕立国诚挚地表示。
办学要始终怀有社会责任
学校是校长的作品。校长身上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
眼前的燕立国,是常德市首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拥有北大、清华实名推荐资格,是我省高中教育界一位“闻名遐迩”的校长。
“未成曲调先有情”,燕立国从自己独特的人生娓娓道来。
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因为家里非常穷,加之成分不好,红小兵都入不了,一直感到很自卑,不敢与人说话,直到高中,都怕在公共场所发言。或许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他对贫困生、后进生更加亲近,更加理解,也更有一份真诚的关怀。“我当班主任就非常用心,为什么?怕耽误农村孩子的前程啊。从成绩排最后一名的学生抓起,我一直是这么做的。担任校长后,我提出了后进生要享受‘四个优先权,并在学校推行‘后25%考评体系。”燕立国动情地说,“当老师走进这些学生的内心,他们往往会回报你更多的惊喜。当成绩排最后一名的学生都在努力使劲时,整个班级的学风自然也就好了。”
燕立国又讲起了另一个故事。
1995年7月,他得了“眼底出血视网膜发炎”,右眼失明。一年时间内,他数十次赴北京,走访了中国四大名中医,“我要请中国最好的医生治疗自己,这样,任何结果我才不遗憾、不后悔。”历经千辛万苦,他的眼疾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困难和挫折是激发我斗志的源泉,做任何事都要按最高规格的思维,就是我在这次治病过程中收获的人生财富。”
由此,燕立国有了一句“口头禅”:桃源县一中不牛,桃源教育不牛,桃源的子孫后代怎么牛?
他还掷地有声地说,桃源县一中不仅有责任办成一流学校,也有责任营造好一个地方的教育生态,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助力。
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浓墨重彩,那就是桃源县一中放出了一个足以改变“桃源教育版图”、惠及子孙后代的“大招”———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分指标到校”。
过去,桃源县一中和许多地方一样,招生凭的是一张卷子,依据中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能进一中的学生寥寥无几,导致下面一些乡镇学校越办越艰难,越办越薄弱。连锁反应是家长送孩子读书的热情不高,教师缺乏尊严、没有积极性,连带各地党政重教的热情也不高。为了不被‘剃光头,有的乡镇办重点班‘拔苗助长,把其他的孩子更加甩在了一边。”燕立国忧心忡忡。
名校决不能是少数人的名校!燕立国回忆起五六年前,西安镇党委书记带着镇中学校长找到了自己,恳切地说:“能不能给我们一点指标,让我们也出一点人才。”两个方向的力量汇聚在了一起。就在这一年,桃源县一中把招生指标数的近30%分到了乡镇。2014年起,桃源县一中更是按照乡镇的在籍学生人数和中考的平均分数,把招生指标全部下放。
看看下面这组数据吧。基础薄弱的桃南地区有太平铺中学、西安镇中学、杨溪桥中学、寺坪中学、郑家驿中学、沙坪镇中学6所学校,2012年共20人考取桃源县一中,2013年考取21人。2014年开始分指标招生,这6所学校共有37人考取桃源县一中,2015年考取40人,2016年考取45人。这说明薄弱学校的平均分上来了,也就是教育质量提高了,接受优质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桃源县一中这一教育均衡的举措,让我们乡镇学校欣喜若狂。之前,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小学一毕业就往县城里挤,许多乡镇在办‘穷人教育、‘矮人教育了。现在可好,优生不往城里转了,重点班也没有了,看平均分‘逼得教师去关心后进生,地方办教育的热情也高了,教师的尊严也有了,形成了均衡发展的生态,整个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去年54个初中毕业生,有10个进了桃源县一中,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老百姓对我们学校的信任达到了史无前例。学校生源也更好了,初一原来只一个班,今年有两个班,达到了88人。东方雨虹董事长李卫国是这里毕业的,我把成绩告诉他,他非常高兴,当即投入300万元给学校建一栋科教楼,还捐建一所希望小学。他弟弟李兴国也捐款100万元,在希望小学里建了一栋教工宿舍。”寺坪中学校长周长河十分开心。
家长文智慧也说:“‘指标到校让我们家长感到非常振奋。说实在的,过去几乎看不到希望,家长和孩子都想放弃。我也曾准备送孩子去县城读书,无奈力不从心,金钱和精力都不济。现在不同了,能够在乡镇学校考取县一中,不仅减轻了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负担,还开辟了一条山区孩子通往未来的路。”
在桃源县一中,后勤也是展示办学者情怀与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生学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在学校吃得好却会记得一辈子。”分管后勤的副校长邵华文说,2005年学校搬到新校区,虽然当时学校欠了好多账,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从食堂赚钱,坚持零利润。记得每年开学时,许多新生家长在周边租房子,为的是给孩子做饭、送饭。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都不要家长送了,因为学校食堂的饭菜还好吃一些,于是出现了“退房潮”。
“食堂为什么办得好?四个字:精细管理。我们采购的所有原材料不仅有质量保证,而且批发商都拿不到我们的价格。这还靠我们所有班子成员的严格把关和没有私心。只要谁有私心,就有寻租空间,就办不好食堂,这是很关键的一条。”邵华文介绍说,“比如米粉,市场上每斤1.3元的批发价,其中有一个隐形因素,就是每斤米粉要发3两甚至7两的水。我们是派员工守在米粉厂,米粉一生产出来就直接拿货,没有发水的环节。算一笔账吧,如果叫一个关系户按照市场价格送米粉,光发水这个环节,一年至少要赚20万元,还不讲米粉的市场差价。现在,这20万元都实实在在让利给学校了。”
后勤即感情,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学校的这份情感。高三学生离校前,会自发地给食堂师傅写感谢信。上大学后,学生回过头来总是留恋一中的伙食,无论是跟班主任微信聊天还是寒暑假看望老师,都会谈到食堂实在办得好,甚至结伴来学校食堂吃饭,重温高中生活。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学校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钟明富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桃源县一中不再从县里其他学校抽调老师,不搞恶性循环,而是通过“进一等兵,不进三等兵”以及“青蓝工程”等下功夫,确保县域内师资资源的有序平衡发展。这样,整个桃源县师资的结构性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在这样的氛围中,家长也有了情怀和责任。莫铁华是高三565班学生范鑫的母亲,要求到食堂做事,参与食堂管理。一次,她发现一个女孩在食堂门口哭得稀里哗啦,就很细心地去关心。原来这个女孩是专业生,因没考好对前途感到渺茫。莫铁华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劝她“在哪摔倒就在哪爬起来,你还年轻,机会大把”,直到女孩情绪稳定下来,破涕为笑。
教育必须要讲究科学
熟悉桃源县一中的人都知道,桃源县一中有三不:一不加班加点,二不乱印资料,三不搞题海战术。
不拼时间,不拼体力,如何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
“我们的质量之所以‘长盛不衰,归根结底,靠的是对教育科学的尊重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燕立国说,桃源县一中的教育教学特别讲究“科学”二字。
向课堂要效益,是桃源县一中教育讲科学的一条重要法则。
这是高一年级1612班的一堂语文课,内容是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诗词鉴赏。整堂课下来,语文教师彭宏说的话很少,从学生诵读,到学生点评,再到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都是学生在组织,在陈述。只有在遇到难点的时候,彭宏才会加以引导。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陈淑平说,科学的课堂不是满堂灌,而是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引领,我们称之为“生本课堂”。“生本课堂”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在桃源县一中有规范的校本表达,首先就表现在“将四个权力完全下放给学生不含糊”,这四个权力是:思维权(思)、演练权(做)、表达权(说)和归纳总结权(悟)。
说起课堂上“四个权力”的下放,年轻的政治教师吴佳敏有着很深的感受。
她告诉记者,她曾经是桃源县一中的学生,刚进高一时,第一堂语文课就让原本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她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这门学科。“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当老师,也要让学生爱上我这个老师,爱上我上的课。”大学毕业后,吴佳敏回到了母校,成为了一名政治老师。在上岗前的培训中,她系统地接受了“生本课堂”从理论到实践的洗礼,这才深深领悟到:“原来那堂让我爱上语文的语文课就是践行了生本理念的课堂啊!”
正因为有了对“生本课堂”的认同感,吴佳敏每一堂课都把“权力下放”这四个字放在心中:在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这一内容时,她把课堂变成了一场辩论会,把一部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另一部分学生则组成评审团,进行点评和总结……一个学期下来,这位走上工作岗位只有半年时间的年轻教师所带的6个班的政治,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占据了年级的前六名。
“对吴佳敏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要接受‘生本课堂应该是比较容易的,而对于一些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来说,改变起来却不那么容易。”燕立国和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学校有一位老师,刚开始对“生本课堂”有些抵触,一直坚持用满堂灌的方式上课,甚至自己偷偷掏钱加印了不少复习资料给学生加班,一个学年下来,不但学生叫苦不迭,自己也是筋疲力尽,成绩却毫无起色。期末总结的时候,这位老教师找到燕立国倒了一肚子委屈。燕立国不动声色,给他打了一个比方:“如果一个人消化不良,你还一个劲地喂他吃排骨,他又怎么消化得了……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应该先喂‘豆腐青菜,再喂‘排骨。”听了燕立国的话,老教师开始尝试接受“生本课堂”,再也不满堂灌了。一个学期下来,老教师所教班级的成绩破天荒地进入了年级前列。在期末总结会上,这位老教师由衷地感叹:“燕校长的‘排骨理论真是有一套啊!”
“其实,‘排骨理论正是‘生本课堂最直观的体现。”燕立国说,学校这些观念转变快的教师抓住了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课堂,不用抢占时间、不靠强势的个性,其段考、期考和高考成绩自然而然名列前茅。
对于燕立国的话,历史老师杨开喜很有认同感。他说,以前在讲台上,自己讲得口吐白沫,可学生响应者寥寥無几。现在把“权力下放”之后,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爆发了,问题一抛出来,马上就能引发大讨论,“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
为了迅速落实“生本课堂”,桃源县一中对每位教师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一是要将观念融入备课之中不含糊———教师备课时要将“权力下放”铭记在心,写入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贯穿备课的始终,备课结束后回头看“权力下放”是否得到落实;二是上课过程中学会等待、不急躁———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动手、表述观点,不要自问自答,不要一味追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上课投入情感、不乏味———教学中不能把“生本”和“情感”分割开来,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桃源县一中师资队伍的再生能力和造血功能特别强。陈淑平说,对于一所县级高中来说,教师流动是必然的,学校虽然每年都有教师被调入市级或省级学校,但这并没有伤学校的“元气”,更没有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为学校通过落实“生本课堂”,让每位教师保持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落实好教研活动,让新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
“情感教育”是桃源县一中践行教育讲科学的另一把钥匙。
在桃源县一中,比起优等生,后进生的待遇更加“高人一等”,享有“谈话优先、座位优先、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的四个优先权。为了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关心后进生,学校还有一个“后25%”的评价体系,即以班级后25%的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考核一个班级的管理水平。
“其实很多学生的问题不是学习造成的,而是源自情感缺失。”基于情感教育,燕立国提出了“中医理论转化后进生”办法:对后进生的教育,绝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老师应该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情感、家庭、生活,综合找出孩子的问题根源。
“桃源县是劳务输出县,一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中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占到60%以上。”陈淑平说,老师在关怀后进生时,出发点并不是要让他一定考上大学,而只是想尽量给他爱的温暖。
550班的小陽(化名)同学是一名插班生。班主任王芳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小阳时的样子:浓妆艳抹,还顶着一头黄头发。刚到班上,小阳不愿与同学交流,动不动就“恶语相向”,如果有老师批评几句,不但当成“耳边风”,还出言顶撞。在一次和同学的矛盾中,她负气准备离校,被老师阻拦后再也不愿意进教室、进寝室了。得知这一情况,王芳整个晚上陪着小阳,和她谈心,最后解开了她的心结。之后,小阳像变了一个人,学会了自律,更学会了感恩。教师节那天,王芳还收到了小阳一份心意满满的礼物。
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王云老师对“情感教育”更有共鸣。王云教过一个叫小蒋(化名)的学生,他平时调皮捣蛋,搅得全班同学不得安宁,成绩更是一塌糊涂,次次考试都垫底。学习的煎熬、家长的失望,让他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关键时刻,王云极力挽留了小蒋。“说实话,如果这个学生离开了班级,我这个班主任要省心不少。”王云说,“但我还是选择挽留他。问我为什么,我只能说,在朝夕相处中,我与学生产生了情感,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最后,小蒋凭借艺术才能考上了重点大学。
育人,更是育心
“我们的高中时代,也许并不像电影情节里那般复杂。食堂、寝室、教室,每一个奔走的脚印,每一件急急晾上的衣服,每一张写满字的试卷,都承载了我们的奋斗,这才是青春的本来面目。它简简单单,却同样是我们的青春……”这是2016届北京大学新生周正涛写下的毕业感言。
每到毕业季,桃源县一中学子的毕业感言便成为学校里最动听的乐章。稚嫩的文字里记录下和同窗好友一起走过的青葱岁月。他们从这里出发,向人生新的起点迈进。
2013年9月的一天,燕立国收到了一张从吉林长春寄来的600元的匿名汇款单。起初,燕立国寻思着是不是自己发表论文的稿费,汇款单上的部队番号替他否定了这个答案。正在纳闷之际,一封感谢信揭开了“谜底”:“尊敬的燕校长:您好!我是2013届毕业生周宏磊,现就读于空军航空大学。前不久,我通过邮局给您寄了张汇款单,这笔钱是我人生中第一笔凭借自身努力得到的回报,数额不多,聊表对母校的一点心意。烦请您用它来资助贫困学生,希望他们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与此同时,我也期盼和欢迎更多的热血青年投身军营,保家卫国。”
在周宏磊的理解中,桃源县一中是他“军旅梦”开始的地方。母校的培育之恩,他始终铭记在心。在这里,他收获了可贵的师生情、同窗情;在这里,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立志报效祖国的青年;在这里,他学会了怎样去爱父母、爱家乡、爱国家……“我将这笔钱寄回一中,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么一些人,是我心中一个美丽的梦”。
在桃源县一中,周宏磊并非个例。自1988年国家教委、公安部、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空、海军1988年招收飞行学员的通知》,决定从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部分飞行学员开始,桃源县一中为空军部队输送飞行员55名。近两年,学校输送的空军飞行员都是6人,位居全省第一。2016年9月1日,燕立国受邀出席在长春举行的全国空军招飞优质生源中学表彰大会,被授予“空军招飞优质生源中学”,并受到空军司令马晓天、空军政委于忠福的亲切接见。一批批有为青年从这里出发,拥抱祖国的碧海蓝天。而每一名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都有着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与感激,有着对社会满满的责任与担当。1993年考上飞行员的校友张志刚现在是国家特级飞行员,多次率队出色完成了联合军演、远程机动作战演练、高原高纬度机场验证武器装备性能等重大任务。燕立国常说“培养出优秀的飞行员苗子,最能反映出学校教书育人的成果。他们身体素质好、学业成绩好、品德修养高,综合能力强”。
时间回溯到2001年的那个夏天。
一中学子王红球捧回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欣喜之余,高昂的学费让这个清贫之家犯了难。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老旧的衣柜仅剩三条腿,缺失的一角用砖块支撑起来,勉强靠墙立着。家里唯一一头耕牛卖了1300元,可学费还差很多。他和父母不得不在收割完自家稻谷后又为别人家收割稻谷来挣取工钱……
为了圆他的“大学梦”,来自母校、企业的各方捐款纷至沓来,共筹集到25000元爱心款,解了这个风雨飘摇之家的燃眉之急。
王红球特意用笔记本记录下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的名字,他说自己以后一定会报答他们。这个清瘦的少年,眼神中透着坚定。
跨入大学校门的王红球始终带着这份温暖前行。大一那年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他来到花垣县,失学女孩龙伍敏那无助的眼神深深地震撼着他。“当地的孩子在学校都是寄宿,每星期只有3元钱生活费,不仅要吃饭,还要买生活学习用品。这点钱,在北京连一根好点的冰棍都买不起,但她却不得不因此放下自己心爱的书包……”相似的命运让王红球顿时心生怜惜———“我一定不能让她就这么离开学校!”返校后,王红球给她寄去了生活费。
因为有了这份爱心接力,失学女孩又回到了校园。“一学期几百元钱,对我来说可能只是每天不吃肉菜,但对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意味着一生的命运。”
对龙伍敏的帮扶只是王红球“爱心助学路”上的第一站。大学四年,仅受他资助的湘西贫困学子达14人。他还借助清华大学爱心公益协会的力量,与会长一起在网站上发布助学信息,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帮贫扶困的行列中来。
谈及爱心助学的初衷,王红球坦言:“我是靠大家的帮助才进的大学,所以特别知道上不起学的痛苦。对于那些素不相识却倾囊相助的人,我无以为报,唯有将这份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让他们也能够成就精彩人生,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回首过往,桃源县一中退休教师印其美忍不住热泪盈眶。“每一个从一中走出去的学生都载着曾经的青春与梦想,心怀感恩,行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上。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他们有着干净的灵魂,有着淳朴的善良,便永远是一中的骄傲。”
那是在高三的课堂上,酷爱写作的黄炎炎写小说时被印其美抓了个正着。课后,黄炎炎被叫到了办公室,内心感到紧张、害怕。
“高三就要考试了,怎么还在写小说?”“我很喜欢。”
“你真的喜欢吗?”
“对。”
“那你就写下去,一定要写下去。很多文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笔不能驾驭心。一件事情坚持30年,我保证它能卓有成效。”
隔着这些年的时光,黄炎炎依稀记得印老师当年和善的面容,感念他的“不杀之恩”。尽管置身于几经沉浮的商海,她依然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写作3个小时以上。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我的‘定海神针,不管什么工作都不能妨碍这件事情。”2014年,黄炎炎的长篇小说《生死门》问世,从文字变成铅字,黄炎炎圆了儿时的“作家梦”。眼下,她投身公益,筹建专项助学基金,致力于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每年捐建一所希望小学,积沙成塔,爱心的力量由此扩散开去,让贫困学子拥有更多前行的力量。
“造就学生者是学校,而造就学校者是学生。”在燕立国看来,正是一批批从这里走向人生辉煌的学子,成就了桃源县一中的光荣与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桃源县一中“校友基金会”成立,历届校友纷纷慷慨解囊,捐资支援母校的发展,现场募集善款1600万元。据基金会秘书长李启文介绍,这是由历届校友、历任教职工和全体在校师生自发成立的地方性公益组织。两年来,基金会累计获得捐款2187.36万元,这些善款主要用于奖励优秀师生、资助特困学生、鼓励优秀教师加盟等。它既是校友回报母校、造福桑梓、贡献社会的善举,也是让一中学子感受到的近在身边的榜样力量。
“你要让世界知道,你曾经来过,并且留下一点什么。起点并不能决定终点,命运由自己的行动和勇气决定。虽然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努力之后,至少可以让世界对我更公平……”2014年9月,世纪佳缘交友网站创始人龚海燕受母校之邀,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鼓励他们勇敢地做最好的自己。回望一路走来的岁月,龚海燕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一一道来———家贫辍学后赴珠海打工,三年后重返母校求学,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创办世纪佳缘交友网站、91外教网……
借由“校友基金会”的平台,一位位杰出校友“重返校园”。这一次,他们不是学生,而是一中学子近在身边的人生榜样。无数个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无数个鲜为人知的人生抉择,在每一个学生面前铺展开来。“未来”尚未到来,却激励着台下静听的他们向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迈进。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燕立国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一是让人聪慧,一是使人高尚。对于农村长大的孩子而言,他们从小被教育要为了工作、为了生存的资本、为了一份出人头地的尊严而努力。他们不缺智慧,缺的是境界、是视野,这恰恰是我们要播撒的文化基因。”
育人,更重要的是育心。建立在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境界之上的学习动力,远比仅为个人幸福而奋斗的动力强大得多。只有高境界下的分数,才是有理想、有信念的分数,是有情感、有温度的分数。“做有温度的教育”成为桃源县一中始终践行的育人准则。
正如一批批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不论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都始终满怀着对母校深深的眷戀,不忘肩头那份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110年风雨历程,回望来时路,桃源县一中历经岁月的洗礼,在历史的更迭之中依然熠熠生辉。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薪尽火传,无论走到哪里,都载着源自母校的文化基因,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续写着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