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吟方
徐生翁致沈红茶书简
□ 唐吟方
徐生翁(1875-1964),浙江绍兴人。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中年署名李生翁,晚年复姓徐,仍号生翁。建国后曾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世纪末,徐生翁从一个久不为人知的一方名家,突然走进当代书坛,成为大家熟知的人物。那时,书坛一个徐生翁,画坛一个陈子庄,他们成了艺林的传奇人物,令人瞩目。
当时大家有一种误解,以为徐生翁在他生活的年代局促一隅,无藉藉之名。实际情况相反,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已被当时艺坛目为名士。1926年出版的《中国现代金石书画家小传》第一集载入徐生翁小传,称“大江南北,佥称先生所作古木、幽花,自成馨逸,金石书画横绝千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928年王瞻民辑、中华书局印行的《越中历代画人传》也收录徐生翁条目,而且是其中仅有的当时健在的两位书画家之一,备极时誉。传曰:“李徐,会稽人,性狷介,不妄与人交。善书法,以秦汉六朝之笔,运以己意,有耻与人同之意。画也高情迈俗,古拙可爱。”
30年代,徐生翁为无数江南名胜题额或书写长联。著名者,1931年为绍兴大禹陵窆石刻铭“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徐生翁题:会稽山万古,此石万古”,又题“窆石亭”额。1934年为杭州净慈禅寺书写长联,此联至今尚存大殿石柱。1935年为上虞曹娥庙书长联。1938年为绍兴鉴湖钟堰庙题额。杭州岳庙大殿撰并题写的长联“名胜非藏纳之区,对此忠骸,可半废西湖祠墓;时势岂权奸能造,微公涅臂,有谁话南渡君臣”,更是广为称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徐生翁就是名满浙东的书家了。虽然他的追求显得冷僻,大多数人无法理解,但是同时代的名士注意到这位绍兴籍书家的艺术特质。抗战爆发后,主持绍兴行署的国民政府官员贺扬灵就力挺徐生翁的艺术,尊徐为上宾。徐生翁也受到浙东艺术界同仁的尊敬,如国画家赵雪侯、沈红茶,词人朱秋农,名僧印西和尚,都看重徐的艺术,推盏把酒,话书论画,徐一直是绍兴艺术界的中心人物。
徐生翁流传于世的大部分精品就是送给这些朋友的。生翁弟子沈定庵如今还保留着1938年春天乃师和赵雪侯、沈红茶、印西等八人合作的《兰蕙图》,记录徐生翁作为东南名家活动的片断。同一时期胡兰成在文章中也谈到“李徐亦布衣,当代绍兴人,年六十余矣,非贵显,亦不往来显贵者之门,又远离沪上书家之相互标榜,其书名仅绍兴人知之,而绍兴人亦鲜有知书之精湛在沈康吴之上,而其博大雍容且在邓石如之上者。李徐字生翁,其人恂恂,诚朴长者。余学书三年,观李书而不知其佳,五年后始惊服。得李书数幅,悬挂壁上,配以康书见其犷,配以吴书,则吴书见其俗,配以沈书,则沈书见其拘。当择邓书之佳者,与陈抟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字配之。”(见1943年10日上海《人间》第一卷第四期)胡兰成的评述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徐生翁在当时艺术界的生存状况,而胡兰成自叙读徐字的感受,也是大多数人的直觉反应,徐生翁的字不好懂,甚至难以欣赏。1944年初夏,邓散木有感于徐生翁那手夭矫不群的书法,专程从大上海赶到古城绍兴拜访。邓散木和徐生翁会晤的详情现在已不得而知,但从邓散木返沪后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介绍徐生翁的文章来看,可探知狂士邓散木对徐的敬重。当时邓的老师萧退庵看了徐的书迹后拍案叫绝,惊为“已入化境”。此外,邓的这次古越之行,也影响到他交友圈里一些艺术家的兴趣。如当时已在海上画坛崭露头角的国画家唐云也求过徐生翁书联。建国后,国画大师黄宾虹在杭州看到徐生翁的字和画,惊叹叫绝,热情邀请徐生翁出山,到浙江美院任教。此外,1950担任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的宋云彬,也通过友人求得生翁的对联。
徐生翁(1875-1964)
沈红茶(1902-1985)
徐生翁 菊花图 纸本设色
徐生翁 元遗山诗 纸本
笔者胪列这些旧事,意欲说明,在区域艺坛享有盛誉的徐生翁,已被艺术圈的人物看好。然而可能是徐生翁的原因,他所追求的艺术与世俗意义上的“艺术”距离太过遥远;也可能是徐生翁所生存的社会原因,内忧外患的国情没有给他充分展露艺术的机会,即使有人叹赏看重,但他们并没有定于一尊的话语权,于是徐生翁艺术成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到冷遇、闲置,不被人提起。尽管建国后徐以艺术造诣被聘入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享受政府给予的津贴,但是对年届耄耋的徐生翁来说,他的艺术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徐生翁致沈红茶书简之三
徐生翁致沈红茶书简之二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江南艺术界精英对徐生翁艺术的关注,在徐生翁去世20年后意外派上用场。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后期,生翁弟子沈定庵著文推介乃师艺术时,由于引述四五十年代艺坛精英的评价,徐生翁在“书法热”和提倡“创新”的语境下重显书坛,进而成为书法圈里的热点人物,被书法大众推重、赞美,并被奉为20世纪书坛的大师。徐生翁生前的“冷”与身后的“热”,似乎都缘于社会背景的转换。
徐生翁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大多数珍藏于其弟子沈定庵之手,而其存世的墨迹,几乎都已披露发表。这里要介绍的三件徐生翁书札,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和国画家沈红茶的通信。据我所知,徐沈在那个时候的通信不止这些,这三通仅仅是他们的部分通信。受信者沈红茶(1902-1985)是浙江海宁人,曾在中央大学民众教育学院任教,抗战前出任杭州第三民众教育馆馆长,和国画家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余任天为同时代画友。抗战初期流寓绍兴,受蔡元培影响,捐资创办孑民美育院,任教授,后辗转天目山避居,担任过浙江通志馆编辑。194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本《中国美术年鉴》载录其小传,有《沈红茶画集》传世。沈红茶精于国画,画风静穆,以金石笔意入画,带有极浓郁的图案意味,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浙江画坛享有盛誉。建国后由于历史原因被剥夺作画权利,遂致画名隐没不显。
徐生翁致沈红茶书简之一
这三通徐生翁书简的具体写作时间,目前已无法确认。依据保留下来的信封邮戳,大致可判断写于1934年至1945年之间。三通书信的原文移录如下:
其一:
红茶仁兄惠察:
两承手尺并赐山水画四帧,意格高简,珍获奚啻拱璧!感谢感谢!属作邮奉小楹帖一件,本拟作一画,以碌碌少意趣,俟他日为之。专复,并颂吉羊!
弟徐生翁
六月廿五日
其二:
红茶仁兄惠察:
春初惠书,备荷奖饰,愧难克承,时日弗居,倏忽中复怅惘怅惘。拙画一、楹联一邮奉,希察收。长夏颇作诗画否?有暇幸时赐音。并颂
迈吉!
弟徐生翁上
六月廿一日
其三∶
红茶仁兄:
数年不晤,辱书。得悉勅定多豫,深慰驰系。生翁百忧薰心,日为饥饿挣扎,精力益颓,惟书画差有进境耳。属作画册二叶,意颇自好,足下能许颉颃汉人否?函达赐复,不宣。
弟徐生翁上复
六月廿四日
画册二附
目前所见有关徐生翁的史料,除了作品,对其生活状态的记录并不多,这三通书信涉及与友人“书画赠答”“激赏评价”和“生活现状纪录”的话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通书信,其中透露了抗战期间徐生翁有关生存处境,至少传达了以下几点的信息:徐生翁与沈红茶是旧识同道。徐当时的生活境况颇潦倒,故书简中有“日为饥饿挣扎,精力益颓”之语。不过徐生翁引以为豪的是在书画上有不小的进展,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流露的神情是满意的,并希望得到老朋友的首肯。这封短柬和现在已发表的徐生翁书简不太一样,不能看成是一封泛泛的应酬性书简。
徐生翁在《我学书画》一文中说:“我学书画,不欲专从碑帖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工之垩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中取得之。”他与沈红茶的这封信中,恰恰有“足下能许颉颃汉人否”云云,明确表达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取向,希望突破中国精英艺术体系的界限,有向精英体系外的“民间”学习的意味。徐生翁的这种艺术立场与晚清兴起的艺术思潮有相近之处,也应合“五四”以来学术界精英走向民间的“采风”运动。沈红茶一生的身份在民众教育家及画家之间转换,或许也是这种因素。徐生翁在书信里的表达,含有期待相知者的同声呼应,自然也有互勉之意。从措词看,作者把受信者视为知己。沈红茶晚年在日记里以“笔笔顿挫,笔笔转折,苍茫高古”赞赏老友生翁,当出于至诚。
徐生翁这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在信中也流露出孤寂的心情。在漫漫艺途上,知己者寥寥,所以作者也难得有这样推心置腹的感情表白。透视徐生翁的艺术创作,这是难得的史料。■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