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刘英军 郝木凯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邓伟/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刘英军 郝木凯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邓伟/
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发展的驱动力、关键技术、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几方面对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资源溃乏,环境恶化压力不断增大,世界经济形势和能源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节能、低碳、绿色、清洁、可持续等已经成为未来能源革命的核心内容。电力网络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途径,对于绿色能源的开发、能源利用率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
智能电网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是新世纪世界各国面对电力工业需求的共同选择,也是中国为适应日益增长的电力能源需求而进行电网建设改革的方向。相比于传统电网,智能电网以优化资源配置、满足电力用户需求和绿色环保为前提,结合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实现对用户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可以提高电网效率、电能质量、电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完善电力市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智能电网的发展水平,实现其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性能,就要依托现代信息、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微电子和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和测量技术,为智能电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中国提出智能电网概念比欧美稍晚,但也一直关注着国内外智能电网在信息采集、集成、控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年5月召开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概念与建设规划(见图1)。以通信平台为支柱,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6个环节,涵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集成融合,以建成经济高效、坚强可靠、透明开放、友好互动、清洁环保的当代电网(见图2)。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预计在2020年基本完成,在2030年建成。届时将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统一的国家级智能电网。
图1 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规划
图2 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结构图
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建设,从一开始就带着中国特色,这是基于中国自己资源分布禀赋和管理发展的历史特点,特定的条件决定了其驱动力与其他各国的差异,表明中国智能电网在技术发展上与国外有所不同。
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能源结构与负荷逆分布
我国一次能源的结构分布并不平衡,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缺乏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我国是页岩气储量大国,但页岩气的采集技术由于受到国外技术垄断的掣肘而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我国能源需求和能源存储总体上呈逆向分布,西北部地区蕴藏有80%以上的煤炭、水电和风能等资源,但东部、中部地区对能源的需求超过能源供给的75%。我国能源供应的长期发展格局是由一次能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平衡所决定的,这促使我国必须尽快进行能源的优化配置。我国未来的能源生产中心将朝着西部和北部迁移,跨区域能源调运距离和规模不断加大,能源输送将成为突出问题。这就是国家电网要发展坚强电网的原因所在。而要实现如此大规模的电网运行、管理、调度,则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具有信息管理、集成等功能的智能电网网络。
当前中国电网需要改善的问题涉及诸多方面,如跨区输电能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等。中国幅员辽阔,东西部跨距大,而能源分布和主要负荷分布严重不平衡,这就造成电力传输规模大、距离远、损耗大等问题。而加快建设具有坚强骨干网架的智能电网,则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进而缓解东西部能源分布不均的矛盾,也可以为集中与分散并存的清洁能源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从而有利于大型传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集约化开发,促进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如此一来,我国能源供应总量会得到整体提升,为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和跨国输电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实现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提高消纳清洁能源能力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电网对于不同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也可以带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消纳,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带来方便。
建设智能电网平台,不仅能为太阳能、风电并网提供帮助,减少不同能源间的冲突,使不同能源之间的关系与配置更加稳定,而且能够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智能电网能够对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内的全部资源进行精确预测和统筹布局,为解决大规模清洁能源并入电网所造成的安全问题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提升电网消纳清洁能源的能力。
(三)推动低碳节能环保
我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约占世界总量的1/5。“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现状,使我国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世界各国讨论了《京都议定书》关于减排的规则,标志着全球走上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需要抓住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机遇,同时又不能忽视巨大的减排CO2的压力。
建设智能电网对于节能减排意义重大,首先应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消纳,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使更多的清洁能源并入电网,缓解电网压力。其次,智能电网可以使电能在输送终端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以顺应低碳经济的要求,从源头上改变大众的能源消费观念。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推动蓄能电池充电等相关技术的进步,加快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和低耗节能等设备的大规模应用,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强化生态环保的理念,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出重大贡献。
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改变其运营模式及电能的利用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智能电网发展的瓶颈,而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双向电能交换则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提升供电可靠性需求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网发展速度的提升带来了供电的不稳定性,频繁的停电事故,每一次都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美国企业每年因停电和电能品质问题所造成的损失高达1000亿元以上。就设备利用率而言,传统电网设备利用率低下,仅有5%的发电设备和配电设备的利用率达到90%和75%以上。与此同时,伴随着电力用户对电能需求的增加,电能供给往往不能满足用电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电网的输电和配电能力。
智能电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只有依靠控制技术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结合电网运行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善和提高,才能推动电网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速度、提升供电可靠性,引领电网的智能化发展。
(五)提升装备制造能力
电力工业的发展对材料工业、信息产业、计算机技术等有着极大的引导、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设备制造能力的提高,特高压和直流输电设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设计、研制先进的电工设备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但核心设备的制造尚缺乏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还有待提高。
智能电网将融合传感器、网络通信、化学储能和电力电子等高新技术,对于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制造及通讯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实现新技术革命具有直接的综合的效果。
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是坚强智能电网在技术上的四个基本特征。信息化是指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数字化是指电网结构及状态的定量描述和各类信息的高效采集与传输;自动化是指电网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控故障状态的自动恢复和控制策略的自动优选等;互动化是指电源电网和用户资源的互动与协调运行。
图3所示为智能电网的主要技术组成。AMI、ADO、ATO、AAM这四部分之间是密切相关的:AMI通过与用户的通信联系提供带时标的系统信息,用户可以通过AMI来访问电力市场;AMI同时为ADO改善配电运行收集配电信息,通过ADO信息,ATO进而改善输电系统运行和管理输电阻塞;AAM则为ADO及可靠性维护提供资产管理数据。
图3 智能电网的主要技术组成
(一)信息交互平台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贯穿了智能电网的各个环节,传统电力生产技术与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相互渗透,为智能电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智能电网信息交互平台如图4所示。未来智能电网对通信及信息技术要求会更高,依赖性也会更强。支撑广域、全景实时信息的传输系统信息化交互平台建设将成为发展智能电网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智能融合电网
图4 智能电网信息交互平台
复合技术的应用是智能电网的一大特点,一次与二次、装备与电网、装置与系统将逐步走向融合。智能电网中智能系统的外延也随着专业界限的模糊而大大拓宽,除了使用传统二次系统的测控、保护、安全稳定控制等装置外,用于传统一次系统的智能电器、静止补偿装置、固态开关、优质低价和高容量的储能装置等,也被应用于智能电网中。
在新一代智能配电网中,信息的传输集成与综合将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电力配电网设备中,大量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将会嵌套于设备中,与短距无线网络形成监控和智慧的感受系统,电力能源的传输和信息的传输融为一体,既能全面采集电力运行状况参数,实时进行最优控制和状态诊断,还可以支持分布式发电系统,为配电网的管理提供实时的仿真分析和辅助决策工具,从而有效地支持潮流分布计算、故障迅速反应切除、配电网自愈重构等。
由此,分布式实时控制成为了可能,信息系统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采用标准的信息交换和通信规约,支持监控设备与应用软件。专家系统的即插即用,使各个信息系统不再是“孤岛”,可以实现自动化系统的信息无缝集成与高度共享,就像人体实现肌体和神经系统的有机融合一样。
(三)电网仿真及控制决策支持
电力系统的状态变换和故障处理都是人脑无法企及的,非线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决定其管理、运行、设备检修、状态监测等越来越趋向于使用专业化软件,对于故障预判、预警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软件系统仿真,这是智能化电网的又一个鲜明的技术特点。
电力系统仿真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调度运行的基础,它根据实际电力系统建立模型并进行计算和实验,为保障电网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通过研究电力系统在规定时间内的工作行为和特征,对电网状态进行分析、决策、控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安全稳定装置、新型电力元件等,在电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目前的电网仿真精度和仿真规模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快速仿真算法、仿真基础数据、仿真模型及大规模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技术的研究,将成为仿真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作为经济发展和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的建设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能源产业和能源消费革命”的说法,这成为此后两年能源工作会议部署工作的基调,也将此提升至国家长期战略的高度,显示了中央的动作和决心。201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形成由市场决定电价的机制,以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要构建电力市场体系,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电力行业需“加强垄断环节的成本价格监管,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充分说明了能源革命与智能电网的发展是相互依托的。
伴随着智能电网中智能供电概念的产生,电力能源商品化运作的新规则带来一系列挑战。围绕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发展与管理、电力供应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等,以配电环节和用户为主体,有关智能电网的市场化运行规则和应用理念逐步形成。这些市场规范秩序和交易规则可以形成许多最优模型,进而形成市场反应预案库,以应对不同的市场变化。
(一)电网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自提出大力建设智能电网以来,我国电网建设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全国联网稳步推进,区域电网不断坚强,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电力发展和电网建设有效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十二五”以来,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年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2011年完成3682亿元,同比增长6.77%;2012年完成3693亿元,同比增长0.2%;2013年完成3894亿元,同比增长5.44%;2014年突破四千亿达4118亿元,增速达6.8%,而在2015年,国家电网投资额为4679亿元,南方电网公司为834亿元,合计5513亿元,仅用一年便突破五千亿大关。
智能电网的发展要面向技术革命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自主创新、智能引领、绿色发展、重点突破”。
(二)特高压建设影响世界
“十一五”末期,国家电网区域只有两条特高压工程投入运行——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与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如今,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四交六直”正在建设,在运在建17项特高压工程线路长度超过2.8万公里。
西电东送极大推动了南方电网网架技术的更新,促其掌握了世界领先的驾驭复杂大电网的技术和能力。南网骨干网架已经成为集成了500千伏常规直流、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背靠背直流和柔性换流的交直流混联的区域大电网,初步形成了“八交八直”的主网架格局。
“十二五”期间,特高压从“试验”、“示范”到全面大规模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加强智能电网已显雏形。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特高压工程变电(换流)容量超过2.9亿千伏安(千瓦),累计送电超过4300亿千瓦时。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完成电量17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30%。
(三)电能替代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的战略。2015年,仅国家电网公司就累计推广实施电能替代项目1.72万个,完成替代电量760亿度。电能替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累计实施电能替代项目3.1万余个,替代电量1400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4.13%,相当于在能源终端消费环节减少标煤消耗2400万吨,减排CO26000万吨,减排SO2、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排放140万吨,成效显著。
(四)新能源接纳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电力企业围绕新能源并网建设、运行消纳、管理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截至2015年11月底,国家电网公司调度范围内新能源累计并网容量14626.39万千瓦。其中风电并网容量达到10263.40万千瓦,突破1亿千瓦大关。光伏发电并网容量3439.10万千瓦。
在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得益于“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清洁能源达到了44.7%的较高比例,电网在西南水电基地电力外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截至2015年12月底,南方电网各省区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1621.41万千瓦。其中风电并网装机容量1274.17万千瓦,占比78.58%;光伏类并网装机容量232.15万千瓦,占比14.26%;生物质(含垃圾发电)并网装机容量115.09万千瓦,占比7.10%。
同时,我国电网企业积极建立新能源优先调度机制,完善调度支持系统,提高新能源利用水平,出台《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相关技术规范》等措施,建立了便捷、高效并网服务管理体系。此外,还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促进新能源技术升级。仅国家电网公司一家,2015年开展新能源课题研发71项,投入新能源技术研发资金达3.01亿元,同比增长5.5%。
(五)科技创新成果喜人
科技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智能电网领域科技创新屡创佳绩,在众多技术领域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多项新产品新技术依托工程建设,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世界领跑者。
其中,特高压相关技术斩获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高压直流断路器关键技术、大电网规划与运行控制技术重大专项研究、智能电网自愈控制技术等多项技术取得突破。浙江舟山五端柔性直流、厦门柔性直流输电等标志性工程,成为中国引领的世界典范。另外在标准制定方面,智能电网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电力需求强劲增长
中国的电力市场相对于许多发达国家来说尚不够成熟稳定,正处于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电力需求也呈现持续而强劲的增长趋势。从1995年开始的近20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58478亿元人民币增长为664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达到9.3%;而在此期间,全社会电力消费总量由1.01×1012千瓦时增长为6.63×1012千瓦时,年均增长率达到8.9%。在用电总量增长的同时,用电需求和负荷模式也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而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意味着原有的电力生产模式和体制要求,以及电能传输系统,面临新的挑战。
(二)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煤炭“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双轨制于2010年取消。以电煤为例,当年前三季度电煤价格比2009年底每吨上涨35元左右,涨幅约15%。可是,到了2015年,煤炭价格大幅下跌,如此大的价格波动,对于电力企业和煤炭行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线路走廊和站址选择也更加困难,致使电力企业用于征地的成本大幅增加。依照政府的政策导向,我国正致力于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要求GDP能耗要求逐年降低20%左右,这对电力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环境保护问题也被列为“十三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环评工作对电力项目的核准与建设的影响更加突出。
(三)区域差异服务需求有待提高
由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电力需求高速增长,地区间的电能消费量差别逐所增大。中国电力供给与需求分布存在以下特点:能源方面,水能主要在西南地区,煤炭分布于陕西、山西、内蒙古西部“三西”地区;负荷则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因此,电力供给的可获得性、非歧视性、可承受性,面临区域间经济人口及电力供需不均衡带来的挑战,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区域差异和普遍服务的社会责任及经营需求。
(四)电力改革尚未完善
相对于其他工业,中国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电网虽然已经实现政企分开、厂网分离,但是由于缺少市场竞争,在输电、配电、售电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电价仍由发改委决定,电网企业购售电价空间有限,且电网企业主、辅业并未完全分离,企业经营难度也因此增加。另外,由于电力改革尚未完善,服务机制尚不健全,电网企业实际承担了较多的服务社会的责任,如落后地区的城网改造、“村村通电”工程、居民用电无偿维修服务等,因此负担较重。
智能电网的发展要面向技术革命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自主创新、智能引领、绿色发展、重点突破”,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绿色制造为重要方向,率先实现重点领域重大产品和重大制造技术的突破,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行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电网整体尽快走上创新驱动轨道,全面推进转型升级。
(一)自主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把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国际竞争力已显著提高,其中部分产业的某些领域已接近或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企业已取得与国外著名企业同台竞争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主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走模仿跟踪的技术创新之路已经越来越困难。因此,在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上,必须转到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要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到差距,找准问题,瞄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坚持自主研发,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原创,占领技术制高点。
(二)智能引领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要内容,是产品创新和制造技术创新的关键共性技术,是实现制造强国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突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全面推广数字化制造,分批引领智能化制造试点示范,改造提升传统企业。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发展,就是要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制造、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以产品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选择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需求迫切的行业和重点企业先行释放。
(三)绿色发展
绿色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行业应积极研究开发绿色制造技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开发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制造流程,降低制造业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形成若干有标志性与原创性的重大绿色工艺、技术、设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环保装备和环保产业,发展再制造工程,促进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并重的转变。
(四)重点突破
我国智能电网各个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所有的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要采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大力激励优势领域、发达地区和重点企业在自主创新上率先行动,带动全行业、整个地区的发展。首先,与工业发达国家水平比较接近的领域,力争率先突破,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次,一些对行业整体有重要影响的重点领域,要夯实产业基础,进行重点突破,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由于国情、出发点和认知的不同,世界各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和实施也各具特色。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必须根据中国特色进行规划实施,结合国内特点,适应实际需求,加强统一协调规划,强化基础支撑建设,实现跨越发展。既要立足于目前处于发展期的现实,又要兼顾未来成熟期的前景;既要满足近期的需求,又要适应未来的要求。
(一)提高电网投资决策水平和规划水平
智能电网发展需要加大对电网资产的投资,然而我国目前这方面投资的实际情况与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其一,电网企业盈利水平还不高,自我资金筹措能力有限;其二,由于目前电网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若要加快电网发展,企业的财务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其三,增加电网规划和建设的难度及费用也受制于土地资源和环保压力。
因此,如何做到资金和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智能电网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投资的有效性,对智能电网的发展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在智能电网投资方面,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投资,对智能电网的投资实行有效的分摊机制。同时,在决策方面,应在考虑用电需求增长的同时,通过掌握更加精确详细的电网运行历史数据,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更为精细化地设计规划新增或更换设备。另外,要减少为保证高峰负荷而付出的高昂投资和代价,可通过分时电价、削峰填谷等方式解决电力供需矛盾。
(二)提高故障处理水平
电网主网的规模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而持续扩大,复杂度也不断提高,为保证安全运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非常重要。在配网方面,用户对用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国的配网设备存在老化现象严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也是制约电网发展的因素。对于智能电网的发展,在预防方面,可以通过远程设备监视减少故障的发生;运行中对检修计划进行优化以减少计划停电;故障发生后,通过充分的信息支持,对故障进行快速定位、隔离,迅速恢复供电,以提高故障处理水平。
(三)提高改善资产运营、维护、管理水平
随着新型智能设备越来越多地投入使用,中国电网传统的定期检修的方式已难以满足新设备运行的要求。如何在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而运营、维护人员规模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降低运营、维护成本,确保运营、维护质量,既减少或避免“过修、过试”现象,又能准确合理地评价设备的健康水平,这对创新资产运维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积极开展高级计量体系(AMI)的研究。智能电表是一种分布于电网终端的传感器和量测点,它不仅能为电网的运行和资产管理带来巨大效益,提供电网用户的测量值,也可有效提高用户对实时电力市场的参与程度,应积极研制并推广应用。
(四)加强需求侧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营销的精细化也变得更为重要。电网需要掌握更详细、更大范围的系统运行状态,更详细全面的客户计量信息,以提高用户服务水平,缩短电费回收时间,加强需求侧管理,减低运营成本。
此外,加强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离不开家庭局域网的建设和智能家电接口的标准化。
(五)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现有的电网技术标准难以为智能电网提供足够的技术依据,因此与智能电网相适应的标准体系的建立显得至关重要。智能电网的国际标准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电器电子工程师学会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十几个组织共同制定,包括电力工程、信息技术和互通协议3个方面的智能电网标准和互通原则。中国的标准则是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主导制定。
由于国际技术垄断,中国需要立足于国内实际,发展出一种新的模式,设计出比过去更高效、更便捷、更友好的智能电网,形成既兼顾国际,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标准。进而细分国际市场,并能够引导国内相关产业发展。中国必须提升智能电网水平,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