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记者 陈 涛
遵义茶 香世界
文丨 记者 陈 涛
湄潭采春茶(胡志刚/摄)
三月,春天来临,明前茶开采。
远在福建的陈奇,对湄潭翠芽心有惦记,希望能在这时节尝鲜,早早地便在淘宝网下单。“这茶叶比其他的要贵点,但贵在喝茶的质感,所以还是挺值的!”通过微信,陈奇向记者说道。
在这春茶开采的季节,以湄凤为主的茶海逐渐呈现出繁忙景象:茶农抓紧时间上山采摘茶叶,加工厂忙着新茶的筛选、烘干,企业将不同品种的茶叶送向世界各地……
“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无污染”,遵义的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因而是贵州省发展生态茶的最佳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茶树原产地和古老茶树最适宜区。由此,遵义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茶香高、味醇、耐泡的优良品质。
遵义茶叶种植规模近200万亩,形成了以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正安县为主的茶叶产业带,成为西南茶叶生产第一大市,茶叶加工企业达942家,打造了“三绿一红”品牌的“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中国茶城”,并在遵义连续举办了“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等。
湄潭作为产茶大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品茶的历史。2012年,以茶产业为主导的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科技部批准正式启动建设。五年间,湄潭县形成了科技引领茶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农旅等全产业链良性发展的格局。
据介绍,园区以大数据平台建设为科技创新中心点,以农业科技园区O2O官方体验店建设和茶业物联网信息中心建设为两翼,实现了茶产业在线监控、病虫害适时预警和示范点产品质量全程追溯,实现了茶产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了茶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园区还建成了以贵州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茶产业院士工作站等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平台,凝聚各方科技创新资源,突破全产业链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各级科技特派员队伍为纽带,通过领办、创办企业和开展科技服务,推动科技创新转化,引领产业提升发展。
“由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全产业链的支撑和渗透,湄潭茶产业已成为贵州乃至西部的龙头。同时,良种无土快速繁育试验示范等技术成果,已推广辐射都匀、石阡、思南等全省主茶区。”湄潭茶产业中心副主任罗昭说,现在全县茶园达60万亩,投产茶园约46万亩。
锌、硒是大自然给予凤冈茶农最好的馈赠。“十二五”期间,凤冈县新增茶园基地20万亩,总面积达45.2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7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的目标。
凤冈茶如何脱颖而出,做到差异化发展?茶品质虽是破题的关键,但延长产业链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主题。由此,茶产业与旅游“联姻”,掀起了当地绿色生态旅游热潮。以田坝村为核心的“茶海之心”景区有69平方公里,茶叶生产、销售、旅游接待等可吸纳劳动力近2万人。
随着当地茶庄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陈江的茶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去年光靠旅游这块,就收入上百万元,接下来我将准备继续做大做强旅游接待能力。”说起自己的生意,陈江底气十足。
“十三五”期间,遵义市茶产业发展将打造和发展以湄潭为主的名优茶产业带,以凤冈为主的锌硒茶产业带,以正安为主的高山云雾茶产业带,以道真、务川为主的仡山硒锶茶产业带,以余庆为主的名优绿茶和苦丁茶产业带的四大产业带,把特色产业带做特、把精品板块做强、把优势区域做大。到2020年,遵义市投产茶园面积要到达200万亩以上。
遵义市茶叶精深加工和茶产品加工能力提升较快,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程度较高,茶叶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步伐加快,湄潭、凤冈、正安等地加工企业集群效应显现。目前,全市有各类企业942家,其中规模企业10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市级龙头企业48家,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全市有茶叶类商标500余个,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余庆小叶苦丁茶为公用品牌。其中,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兰馨为中国驰名商标。湄潭翠芽品牌价值14.36亿元,排中国茶叶公用品牌价值第26位,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三绿一红”品牌。
品牌是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湄潭茶业在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毫不例外也存在着茶叶品牌多、杂、乱等现象。茶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湄潭县必须实施强有力的品牌战略,集中力量打造“一绿一红”品牌,全面落实统一加工工艺、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宣传推介、统一包装监制、统一有偿使用,推动大批茶叶加工户实施技改升级并标准化生产。
黔茗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红茶为主的生产企业,在2011年前只是一家作坊式的加工厂。后来,虽然产能得到了质的飞跃和量的提升,也自主创立了“黔茗红”品牌,但令人尴尬的是,外出推销茶叶,品牌知名度不高。
该公司负责人魏矗巍说:“随着茶产业提升的行动计划落实,作为红茶主打品牌的‘遵义红’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包装,黔茗茶业与全县茶企业一样,也坚守‘遵义红’的标准和包装,从此向外界推介产品时更有底气了,品牌也叫得更响。”
“东有龙井•西有凤冈”形象品牌,是茶亦是地名。2007年,依托凤冈锌硒茶的特色,罗明刚创建起凤冈县第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
“起初,合作社成员只有5人。那时,大部分村民都抱着旁观的态度,不想小小的茶叶能够带来很大的收益。”罗明刚说,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无数艰辛和困苦,将合作社打造成小有名气的集茶叶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储藏、运输和技术咨询于一体的农业加工企业,自己也成为了娄山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如今,合作社已经有200多人,基地从最初的200多亩增至1200多亩,加工设备从最初的3台增至20多台,办公室、化验室、农残检测室、审评室、接待室一应俱全。
通过项目的实施,遵义市正在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按照茶产品加工需求,全市将着力培养3家茶叶产销联盟(企业集团),重点扶持500家小型加工厂向标准化加工厂转型升级,努力培育20家精制和10家精深加工企业,实现初加工能力15万吨,精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钟情于饮茶,人均年消费茶叶500克,茶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受欢迎的一种天然、营养、保健饮料。
茶产业是遵义市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遵义茶叶产品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名优绿茶,而是转向以绿茶为主,红茶、乌龙茶多类茶并举,以“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品牌为代表的遵义茶产品,主要市场为北京、广州、深圳、济南、西安等二十多个城市,出口到了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良好反响,黔茶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得到很大提升,市场保持多样化竞争态势。
“中国茶城”是农业部定点茶叶销售市场。来到这里,一个3米高的大屏幕竖立在广场内,黑底红字的电子显示屏不停闪烁,茶叶交易、产品质量检测等信息不断更新,茶叶交易的相关信息清晰可见。作为西南最大茶叶交易集散中心,遵义市以“中国茶城”作为载体,推动交易市场、冷链等几大功能发展,打造中心、核心增长极。
与此同时,遵义市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完善线上线下交易模式,实现农产品产销信息精准对接,推动遵义农产品通过网络大量销售。
遵义市还以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为契机,将茶叶卖向世界各地。4月,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又将召开。本次茶博会除常规的流程项目外,将首次开启网上茶博会。网上茶博会形式新颖、内容多样,设有制茶大赛茶王网上拍卖、贵州春茶网络茶王评选大赛、微信砍价赢茶叶大礼包、摇一摇夺宝、网上茶博会现场体验等项目。
据悉,网上茶博会将通过阿里巴巴(淘宝、天猫)、微信、京东、苏宁易购、茶博会官网、贵州电商云、云上遵义、地标商城等网上销售渠道,推动茶叶及绿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达到以会促销的目的。
如今,遵义茶企业在全国开设有专卖店550个,销售商1723家,销售点2181个。已有40家企业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开设了品牌网店。目前,全市共有17家企业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经遵义直接出口茶叶(含保健茶)125.76吨,出口金额152.55万美元,将遵义茶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