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彩东,蒋自强,李政伟,牛嫚嫚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文献研究·
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邵彩东,蒋自强,李政伟,牛嫚嫚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全面检索2000—2016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由2位作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把符合纳入标准的4篇文献共计1 434例患者作为Meta分析的研究对象,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各项研究的临床疗效、CD4+T淋巴细胞变化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在临床疗效及CD4+T淋巴细胞变化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疗效肯定,能够提高艾滋病患者的CD4+T 淋巴细胞数量和机体免疫功能,药物副作用小。
艾滋病;益艾康胶囊;抗病毒;Meta分析
益艾康胶囊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由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制而成,药物组成为人参、黄芪、炒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黄芩,具有健脾补胃、益气养血等功效[1],可以通过提高艾滋病患者的CD4+T 淋巴细胞数量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艾滋病患者的免疫重建有极大的益处[2],进而可以辅助性治疗艾滋病。由于艾滋病病因具有复杂性、证型多样性等特点,故益艾康胶囊治疗艾滋病不可能像治疗急性传染病那样在短期内即取得明显疗效,只能取得一定程度的疗效,这就要求其需要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来加以证实。尽管益艾康胶囊在临床上已运用多年,同时也有许多文献报道过,但鉴于诸多原因如实验设计的不科学性、随机方法描述不清晰、数据不详实、样本量小等,对于该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至今仍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笔者运用Meta分析系统对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旨在提供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
1.1 研究方法
选择2名评议员,运用计算机检索2000—2016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全文,以“益艾康胶囊”或“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治疗”“艾滋病”为关键词进行独立检索,检索无语种、性别、年龄等限制。
1.1.1 纳入标准
①原始资料为已公开发表的文献;②原始文献必须是随机分组,并且含有对照组;③原始文献内容中治疗艾滋病的常规方法是采用符合现代艾滋病治疗指南的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艾康胶囊及抗病毒治疗;④各文献的研究方法相似;⑤各文献有综合且类似的统计指标。
1.1.2 剔除标准
①疗效的评价标准不明确;②原始文献无对照组;③原始文献试验设计不严谨;④同一作者或同一个单位重复发表的文献;⑤动物或体外实验。
1.1.3 干预措施
治疗组采用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益艾康胶囊治疗。
1.1.4 疗效观测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CD4+T淋巴细胞变化;③不良反应。
1.2 文献的质量评价
对所有纳入的研究采用改良版 Jadad 法[3]进行质量评估,由2位作者(邵彩东、牛嫚嫚)分别按照上述标准独立进行检索、纳入和评价。所有分歧通过讨论协商确定。总分<3分为低质量研究;总分≥3分为研究质量较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所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 Meta分析。对所选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表示,计算其 95%CI,分类资料采用 RR 及 95% CI来衡量效应值,做森林图,即优势比图[4],展示结果的差异。通过χ2检验分析各项RCT的异质性,如:P>0.05,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P<0.05,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统计分析。做漏斗图,通过对比漏斗图的对称程度,判断是否存在发表性偏倚[5-6];必要时进行敏感性分析。
2.1 纳入文献的情况
见表1~3。共检出相关文献50篇,按照纳入与剔除标准,最后有4篇文献[7-10]共计1 434例患者进入研究。
表1 纳入研究的原始文献基本情况
表2 纳入研究的原始文献临床疗效分布情况
表3 纳入研究的原始文献CD4+ T淋巴细胞
2.2 纳入研究的资料情况
2.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中成药益艾康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西医抗病毒治疗。
2.2.2 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
有1篇文献[7]未注明诊断标准;1篇文献[8]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试行)》[11];2篇文献[9-10]符合《艾滋病诊疗指南》[12]。
所纳入的4篇文献中,仅有1篇文献[10]的Jadad 评分为 3分,属高质量研究;其余文献的质量评分均为 1分,属低质量研究。另外,4篇文献均未描述产生随机的方法,未涉及盲法操作。4篇文献均进行基线对比,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有3篇文献[7,9,10]记录有退出或死亡记录;3篇文献[7,9,10]涉及有药物不良反应的描述。
2.3 合并分析
2.3.1 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χ2值=1.11,自由度为2,P=0.58>0.05,可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Peto 法),见图 1。图1显示:3篇文献的 OR=1.56,95%CI 为[0.71,3.40],整体效果检验Z=1.12,P<0.05。此表明: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与单纯使用益艾康胶囊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从森林图中可以看出:OR的 95%CI 横线落在无效竖线右侧。此表明: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可改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漏斗图见图2。
图1 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图2 临床疗效的漏斗图
2.3.2 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变化的Meta分析
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χ2值=5.82,自由度为3,P=0.12>0.05,可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Peto 法),见图 3。图3显示:4篇文献的OR=2.32,95%CI 为[1.84,2.92],整体效果检验Z=7.11,P<0.05。此表明: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较单纯使用益艾康胶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由森林图可知: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疗法可增加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漏斗图见图4。
图3 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变化的Meta分析
图4 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变化疗效漏斗图
2.4 不良反应
4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7,9,10]涉及不良反应的描述。其中1篇文献[9]报道少部分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面红、口干、烦热的症状,但尚能耐受,未影响治疗;其余2篇文献[7,10]报道治疗期间未见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通过以上Met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疗效肯定,且安全性好。然而,由于本次纳入研究的文献评分普遍较低,对试验方法的叙述不够详实,无法判断其科学合理性,故无法排除其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最终可能导致本次Meta分析结果过高,致使本次试验结果难以令人信服。虽然本次试验结果证实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疗效确切,但今后的临床研究若要进一步观察益艾康胶囊治疗艾滋病的疗效,就应开展大样本、多中心、规范完整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直接证据支持,以确保该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
[1]杜磊.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 HIV/AIDS 患者 47 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2954-2955.
[2]陆鹏,莫让辉,梁柱石,等,黄芪对免疫无应答艾滋病患者 CD4+T 淋巴细胞数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4,8(2):605-610.
[3]JADAD AR,MOORE A,CARROL D,et a1.Assessing the quality of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is blinding necessary [J].Control Clin Trials,1996,17(1):1.
[4]陈长生,徐勇勇.第十四讲如何进行 Meta 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138-140.
[5]康德英,洪旗,刘关键,等.Meta 分析中发表性偏倚的识别与处理[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3,3(1):45-49.
[6]周旭毓,方积乾.Meta 分析的常见偏倚[J].循证医学,2002,2(4):216-220.
[7]杨新勇,冀爱英,郭长河.益艾康胶囊治疗HIV/AIDS 50例临床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4):6-7.
[8]冀爱英,杨新勇,李艳丽.益艾康胶囊治疗HIV/AIDS 9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11):36-38.
[9]吕勇辉,何延忠,刘占国.益艾康胶囊治疗艾滋病36例疗效观察[J].中医学报,2010,25(1):8-9.
[10]徐立然,李发枝,何英,等.益艾康胶囊治疗HIV/AIDS病人60个月CD4+T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临床观察[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3):231-233.
[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
[12]王彩霞,王福生,王健,等.艾滋病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2):133-144.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7)05-0066-04
R512.91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5.29
蒋自强,主任医师,jiang-zq001@163.com
国家基地专项课题(JDZX2015165)
2017-02-04;
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