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文晓+李莹辉+王云霄
摘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绿色债券市场最新发展情况,梳理了国际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发展特征和发展经验,以及我国绿色债券市场面临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最后针对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从统一绿色债券项目目录、加强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标准、建立完善市场中介机构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债券;发展现状;市场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3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提出建立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2016年8月,G20杭州峰会也将绿色金融作为会议重要议题,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一、绿色债券的定义
根据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2014年发布的《绿色债券准则》(Green Bond Principles)[1],“绿色债券是一种高级无担保债券,其募集资金用途需专门用于绿色项目。”《绿色债券准则》经过2015年3月和2016年6月两次修订,最新版表示,“绿色债券可以是任何债券融资工具,只要其融资或者再融资募集的资金专门用于新的或者既有的合格绿色项目,并且该债券遵守绿色债券四准则。”绿色债券四准则可简要概括为募集资金的专门性准则、绿色项目评估与选择的自主规划与第三方评估准则、募集资金管理的可跟踪准则、资金分配与环境影响的定期信息披露准则,分别从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与选择过程、募集资金管理、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对绿色债券标准进行了界定[2]。
二、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与经验①
(一)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国际资本市场上,在ICMA发布权威的绿色债券定义之前,绿色债券市场就已开始发展萌芽。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首期气候债券(Climate Bond),被视为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开端。2007年以后,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尤其是2014年初ICMA发布《绿色债券准则》后,市场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07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尚不足10亿美元,2013年发行规模刚刚超过100亿美元,《绿色债券准则》发布后,2014年全球綠色债券发行规模达366亿美元,2015年发行规模418亿美元,2016年前5个月发行规模已达280亿美元,预计全年将接近1000亿美元②。尽管绿色债券市场近年来取得蓬勃发展,但在整个债券市场中占比仍然较低,未来债券市场“绿化”潜力仍然巨大。
(二)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趋势和特征
在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还表现出以下几方面发展趋势和特征[3]:
一是发行主体中,国际开发机构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企业、政府和商业银行发行规模快速上升。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早期发行主体主要为国际开发机构,2007年全球第一只绿色债券就是由欧洲投资银行发行。近年来,企业、政府、商业银行等发行主体相继进入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快速上升。2014年之后,企业、政府、商业银行绿色债券发行总规模已超过国际开发机构。二是能源是绿色债券市场最大气候主题。能源主题债券占所有债券存量的27.8%,其次是建筑和工业,占9.2%,运输主题债券在气候相关债券中占比最大,但在绿色债券中占比相对较小,主要由于运输项目近期才开始发行绿色债券,预计未来占比会大幅增加。三是发行期限以中长期限为主。截至2016年5月底,在全部已发行绿色债券中,发行期限在5年以上的绿色债券占比超过70%,发行期限在3-5年的绿色债券占比超过20%。绿色债券相对较长的发行期限,对于发行主体募集中长期资金投资于中长期项目,降低期限错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发行评级以中高信用等级为主。AAA信用等级绿色债券占比43%,AA信用等级绿色债券占比15%,BBB以上投资级绿色债券合计占比82%,投机级和无评级绿色债券占比仅为18%。绿色债券发行评级较高,主要与其发行主体主要为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国际开发机构,以及全球大型企业和商业银行有关。五是计价货币以美元和欧元为主。绿色债券计价货币种类较多,当前已有美元、欧元、人民币、英镑、加元等25种货币被用作绿色债券的计价货币。鉴于美国、欧洲在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领先地位,美元和欧元在绿色债券计价货币中占据主导地位,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近年来,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大力推动本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人民币等新兴市场货币占比呈快速上升趋势,我国2016年度绿色债券发行量占全球一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4]。六是债券品种和类型日益多元化。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早期主要是对发行主体具有追索权的一般义务债券,之后融通资金专门用于特定绿色或可持续项目的项目收益债券逐步增多七是约60%的绿色债券已按照《绿色债券原则》接受过外部审查。
(三)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经验
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近年来取得高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提升了绿色债券的吸引力,包括将贴息、担保、免税等政策手段应用于绿色项目,以提高绿色项目的收益水平,或直接应用于绿色债券本身,以提升绿色债券自身的收益水平;另一方面得益于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提升了绿色债券的发行和投资便利性,包括形成了公认的绿色债券市场准则、第三方的认证、评估和评级机制、以及信息披露机制[5]。
三、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2014年,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发行的碳收益票据,创新性地采用“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与债券存续期内中广核5个风电场的核证自愿减排量收益挂钩,可以看作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初步尝试。在相关部门大力推动下,2015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取得快速发展,尤其2016年,我国各类绿色债券合计发行规模约2369.7亿元③,约占同期全球发行规模的39.9%,跃居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是国内绿色债券最大发行场所,债券种类不断丰富,近9成采用第三方绿色认证评估,上市绿色债券中77%发生了二级市场现券交易,超6成绿色债券较传统债券有更低的发行利率,平均低19.3bp[6]。
(一)绿色债券品种不断丰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2016年1月,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获批发行不超过500亿元额度的绿色金融债券。2016年4月,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国内首支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同时,交易商协会积极推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产品结构多样化,目前适用于绿色企业融资的债务融资工具品种不仅包括绿色中期票据、绿色定向工具等主流品种,还包括绿色永续票据和绿色债贷基组合等创新品种。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已分别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首支绿色永续票据和绿色债贷基组合产品。2016年4月,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国内首支绿色企业债。2016年5月,嘉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国内首支绿色公司债。截至2016年底,境内发行绿色金融债1580亿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82亿元、绿色企业债140.9亿元、绿色公司债182.4亿元,合计发行规模达1985.2亿元④。
(二)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相较于国外,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起步相对较晚,整体市场规模仍较小,但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条件逐步成熟,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发展仍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一是,党和政府系列高层次文件从顶层设计出发对绿色金融体系和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提出了要求。面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绿色债券市场作为绿色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对于缓解绿色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促进环境保护,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关文件中受到高度关注。
二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的要求,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等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出台绿色债券指导意见,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制度基础。2015年12月22日,人民银行发布绿色金融债公告(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39号),对绿色金融债券注册发行、第三方评估、募集资金管理、信息披露等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同时与公告一并发布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结合中国国情界定了绿色债券的标准和投资范圍。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列明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12向绿色企业债募集资金重点支持的领域,并通过简化审核程序,放开准入条件和资金使用范围,鼓励地方政府提供投资补助、担保贴息、债券贴息等方式支持绿色企业债市场发展。2016年3月16日和4月22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明确了绿色公司债券的发行审核程序,以及第三方认证、募集资金管理和信息披露等相关要求。交易商协会积极落实中央精神,在人民银行指导下,积极推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展,不断加大债务融资工具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16年底,交易商协会支持绿色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已经超过1500亿元⑤,积极引导资金流向清洁能源、公共交通等绿色产业,支持国家绿色经济建设。2017年3月,交易商协会 发布《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对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资金用途、专户管理、遴选机制、信息披露等四大核心机制进行了明确说明,将促进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我国债券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市场深度和广度不断深化,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建立健全,市场投资者逐步丰富成熟,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中国债券市场自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以来,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6年底,中国债券市场余额达63.7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全年共发行各类债券36.1万亿元,现券成交额132.2万亿元,市场融资规模快速提高,市场流动性明显增强[7]。同时,在前瞻性统筹安排下,债券登记、托管、交易、结算、清算等市场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建立,以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逐步成熟,为社会责任投资人的培育及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推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建议
尽管在相关部门陆续出台绿色债券指导性意见后,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但为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仍有几方面问题亟待完善。
一是推动统一绿色债券项目目录。绿色项目的认定是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而这需要有统一的标准。绿金委在参考GBP准则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⑥,将绿色产业项目划分为6大类、31小类,并给出具体的界定条件,同时,国家发改委在制定《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时也列明了绿色企业债重点支持的项目范围,形成了国内绿色债券市场两套项目标准并存的局面,易使投资者在绿色债券认定时产生混淆,不利于绿色债券的便利发行。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协调,逐步推动统一绿色债券项目目录。
二是进一步加强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管理。为保障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绿色项目,国际上普遍鼓励采用专户管理或设立专门台账的方式,加强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和资金流向的监测和管理。当前,人民银行、证监会、交易商协会在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管理办法中均有鼓励采取专户或者专门台账的条款,但国家发改委在《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除要求募集资金用于支持12类项目外,并未对募集资金管理、使用、后期资金流向追踪提出相关要求。
三是建立健全统一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标准。为进一步提高绿色债券市场透明化程度,避免市场机构利用绿色债券市场各子市场在信息披露要求方面的差异进行监管套利,绿色债券市场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按照分类趋同的原则,逐步建立统一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绿色债券发行人应定期按照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要求,在指定平台披露财务报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所投项目环境效益等相关信息。
四是建立完善包括第三方认证、绿色评级等在内的服务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市场中介机构体系。绿色债券的认定、评级以及对绿色债券环境效益的评估等,都有赖于专业市场中介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国际绿色债券市场上,CBI、CICERO、Vigeo、KPMG等专业第三方认证和环境效益评估机构,在帮助投资者更好的了解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和投资项目的环境表现,提高绿色债券市场透明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而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由于起步较晚,从事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绿色评级、绿色债券环境效益评估的市场中介机构的数量和专业性仍相对不足,相应的市场中介机构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
注释:
①本节数据来源于Climate Bond Initiative,截至2016年5月31日。
②根据参考文献[6],2016年全年发行规模为800亿美元。
③其中境内信用债券和利率债券发行规模1985.3亿元;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规模67.0亿元。境内主体在境外发行规模46.0亿美元(约人民币317.4亿元),合计共2369.7亿元。
④数据来自中国金融信息网“中国绿色债券2016年中总结大会”。
⑤数据来自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⑥证监会、交易商协会在制定绿色公司债券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规范指引时,均采纳了绿金委制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参考文献:
[1]ICMA, Green Bond principles 2014, Jan 13, 2014[R].
[2]ICMA, Green Bond principles 2016, Jun 16, 2016[R].
[3]Climate Bond Initiative, Bonds and Climate Change, The State of The Market in 2016[R].
[4]马骏.中国绿色金融展望[J].中国金融,2016(16):20-22.
[5]万志宏,曾刚.国际绿色债券市场:现状、经验与启示[J].金融论坛,2016(2):39-45.
[6]东方金诚绿色金融团队(方怡向、李睿、闫娜).中国成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环境效益和融资优势初显[R].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3-15.
[7]中國人民银行.2016 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R].2017-1-22.
作者简介:闪文晓(1983-),男,硕士,中广核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战略规划经理,工程师,曾参与国内首只绿色债券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碳收益票据的设计工作,主要从事绿色金融、产融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