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

2017-07-23 11:29雷姣任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2期

雷姣+任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摘 要: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促进低就业率的艺术类学生就业,需要科学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形成对专业课程的必要补充,最终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是艺术类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结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及其他兄弟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情况,对如何通过艺术类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来科学指导就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关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能力素质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课程比较重视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综合能力素质构建方面,缺乏系统的考量和课程设置,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应对社会和工作的能力严重不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满意。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又要花费大量精力学习和积累,对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都极为不利。艺术类院校由于专业更专,方向更窄,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的差距日益增大。艺术类院校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一、高职艺术类院校就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能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

一些高职学院对学生的培养都是按照传统式的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进行,对于企业对艺术类毕业生具体的用人标准、选择条件没有明确的了解和掌握,不能及时准确向学生传达这些信息,使得学生在就业信息方面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深度严重不够,对企业和市场在艺术类毕业生用人标准、条件方面的变化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向学生提供最新的市场人才选用标准。[1]

2.对学生特点和综合能力素质要求研究不够

时代在变化,艺术类生源的本身素质基础和外界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学校对此类状况关注不够、研究不够,现行的教材中针对艺术类专业特色并联系实际的章节偏少,没有完善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无法很好地指导高职艺术类毕业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2]

3.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培养相对滞后

艺术类专业师资相对更加专业化,需要多年的培养和经验积累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导师,更注重专业课程,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加之长期呆在“象牙塔”内,坐井观天,对社会的职业发展和用人需求变化不能及时掌握。加之多数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够,未对师资队伍进行必要的改造和不间断培养,使课程体系落后的现状更加严重。

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的内涵及应用

构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是研究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依据。在本课题研究中,小组成员在深入调查分析本校学生能力结构素质和国家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细则的基础上,就我校的艺术类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品质、个性、身心五个方面)分别构建了表演艺术、艺术设计、广播影视类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核心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框架,将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素质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根据不同的艺术类专业特点,设计了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测评系统并进行了应用。通过测评发现,他们自我认知的就业能力总体水平比较高,在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艺术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愈好,其就业能力愈强。依据测评,大学生急需提升自身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院应结合行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艺术类大学生特性,调整专业设置或招生计划,推进教学改革,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把实习实训、实践运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就业能力素质模型打造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我院就业指导团队对本院就业指导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对用人单位、各年级、各院系进行问卷调查、调研访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引进了外部专业咨询机构,对艺术类大学生现阶段就业需要的能力素质进行研究,构建分层分类的能力素质模型,并基于能力素质模型比较现有课程体系,找出问题点,打造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3]

1.健全专业指导机构。艺术类高职院校应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专门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艺术类人才”,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来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就业率和就业创业质量。

2.科学规划设计课程。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模块。通过开展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启发、帮助、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概况、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把握现行就业政策,形成和发展职业角色和生活角色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增强生涯管理能力和就业创业技能,同时积极主动探索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3.加强特色教材建设。目前就业指导教材中部分课程内容较为偏重概念性的介绍,难以提高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现行的教材中针对艺术类专业特色并联系实际的章节偏少;内容没有紧贴时代的快节奏、大数据、互联网等社会形势的变化;部分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就业教育实践的对教材的需求,教材本身的形式也有待进一步创新。因此,需要尽快开发具有艺术类高职教育特点的特色规划教材。教材设计应以案例为主,以项目训练为特色,以知识学习为辅助。[4]

4.强化教学考评体系。完善教学管理,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标准,促进考核体系完善。重视职业素质能力本位评价体系的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坚持开展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教学评价、教研室工作评价等工作,吸纳校内外专业人士组成专家组开展课程考评体系评估工作。健全社会、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制度,依据社会调查结果、教育主管部门评估结果,建立校内、校外教学考评互通机制,完善教學考评体系。

5.采取多样教学方法。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有一定的理论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较多地采用参与性教学、问题导向、情境模拟、慕课、微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授课要做到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教师必须准备充足的案例教学内容,尤其是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为教学提供现实支撑。

6.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內培与外引相结合,以内培为主”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施以提升素质和业务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岗前培训力度,进一步开展教师双师素质培训。拟建立与艺术行业联合培养、培训教师的机制,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或选优送培,加强教师学历学位提高培训。聘用省内外舞台艺术表演领域的专家、演艺机构的人事经理作为本课程的兼职教师,并向著名艺术学院、科研院所聘请特聘教授,建立一支力量强大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结语

上述内容我们可知,通过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我们系统的分析了用人单位对艺术类学生的综合要求,发现了现有培养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的不足,它改变了原有的静态课程体系,通过准确的识别需求、学生能力素质要求、总结学校优秀毕业生成功经验,发现差距,科学的设计现行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培养、提高师资力量,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成为能够不断补充和优化的动态体系,分析构建的结果也给我院进一步推进课堂+舞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理论依据,将有效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玲云,艺术类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构想[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09

[2]张倩,张莹,白雪杰.就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 2011.01

[3]陈非,赵西萍,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特征模型初探[J].中国人才,2009(5).

[4]赵乾伟,周爱兰,论高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就业与创业, 2005.08

作者简介

雷 姣:高级政工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

任 波:馆 员,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办主任,研究方向: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