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中国加入《尼泊尔公约》以来,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事业正式与国际接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出版社通过积极努力,了解国外出版现状和版权贸易规则,实现了图书版权贸易“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突破。本文通过对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历程梳理,找出版权贸易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关键词:图书市场;版权贸易;文学作品
1989年以前,版权贸易只在西欧、美国、南美和日本等国家与地区之间展开,通过签订合同,授予对方版权。1980年代东欧剧变之后,中东欧18国出现了私营出版社,逐步取代了之前独揽了国外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版权的国营出版社。1992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尼泊尔公约》。两周之后,即1992年10月30日,中国又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从1992年到1995年,更多亚非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加入其中。自此,全球的版权贸易才可谓真正诞生。本文重点介绍我国加入《尼泊尔公约》之后的图书产业发展情况和图书版权引进情况。
一、版权贸易发展初期
中国出版界的开放合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版权贸易,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和法律性意义。在中国加入《尼泊尔公约》之后,我国的出版界面临着严峻的任务。有大量国外的文学作品、学术著作、儿童读物、指南手册和插画书等待纳入出版计划,介绍给国内的广大读者。但是都需要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授权合同购买相关版权。中国的出版界当时也做出了相当稳妥的决定,先对欧洲、美国、南美、非洲和印度的图书市场进行实地考察,把握全球的图书市场和版权贸易情况。了解大量畅销书作者的概况,掌握销售战略,熟悉销售渠道。
因为中国出版社的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欧洲和美国等其他地区的出版社也很难了解中国的出版社状况。究竟应该将哪些国外作家介绍到中国来也是国外出版社绞尽脑汁想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中介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国际做大的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在北京设有图书中心,1997-2002年间经营出色,高速运转,使得大批出版商和中国的优秀翻译家取得联系,为中国的图书引进工作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翻译家和中介机构的帮助是国外出版社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通过中国出版社在国外的考察,越来越多的国外出版社和中国出版社建立了活跃的互动关系。例如在哲学著作方面,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作品就引起了中国出版社的兴趣。1996-2001年间,中德双方在出版社就哈贝马斯的24部著作签订了版权引进协议,其中的18部在哈贝马斯2001年访问中国前后问世,给读者和作者都提供了丰富的交流空间和讨论话题。版权贸易对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国外出版社出售翻译版权,中国出版社购买,译者的全情投入,三方通力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原书作者的国际认知度,使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和喜爱他们。
在文学方面,中国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上。1996-2000之间,中国和国外出版社签订了大量的版权贸易协议,使得大批国外优秀的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与中国读者见面,获得中国读者的认可。中国出版业在这方面投入的财力和人力都是相当惊人的。
二、版权贸易拓展期
2001年到2006年算是中国图书市场版权贸易的拓展期。因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图书市场基本形成,国外出版社对中国出版社和图书市场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北京和上海的大型出版集团整合了几家重要的传统中国出版社,并确定了市场地位。虽然各家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和兴趣点各不相同,但是大家却在一个共同的市场体系中运作。各个出版社都拓展了自己的引进图书范围,扩大了合作范围,同时引进图书作者的名单也进一步得到了扩充。
200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原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在莫斯科和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期间举办了“中国图书报告会暨中国图书和版权赠送”活动,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较大规模地组织实施中国出版走出去。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原新闻出版总署为实施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首次合作。通过遴选一定数量的图书,向外方免费赠送版权即本应由外国出版公司支付版税出版的图书,这一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补贴给国内著作权人。这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一些国内作者的书由俄罗斯出版社购买版权在俄罗斯翻译出版。
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原新闻出版总署经过多次调研,决定改变版权赠送的方式,采取资助翻译费的方式向海外出版社推广中国图书。于是,利用当年的“中法文化年”,共同精选300种优秀图书,推荐给法国出版社。2004年3月,首批接受翻译费资助的70种法文版中国图书在第24届法国沙龙期间与读者见面,受到法国公众的欢迎。
通过国外出版社,国内出版社以及中国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在2001至2006年间,中国的版权贸易事业不仅实现了“引进来”,也实现和“走出去”,是我国版权贸易事业的拓展阶段。
三、自2007年以来的关系成熟期
在中国出版界对国外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国外的出版社对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感兴趣了。双边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国政府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向各个国家发出邀请,邀请他们以主宾国的身份出席每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向中国读者介绍各个国家独特的出版文化和著名作者。
在2007年,中国邀请德国以主宾国的身份出席2007年8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由雅各﹒布海因、尤蒂特﹒赫尔曼、克里斯多夫﹒彼得斯、彼得﹒斯坦姆等多位出版社代表、知名作者以及媒体代表组成的一支代表团访问了北京,最重要的是,他们与中国的作者和出版社建立了联系。2009年10月,中国又以主宾国的身份亮相法兰克福书展,这成为图书双边贸易中的又一高峰。此次书展上,德国的苏尔坎普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中国作家和中国经典作品,其中包含作家莫言、杨炼、杨显惠、金平安作品的译本,以及《孙子》、《易经》的新译本。
結束语:
当下,中国和国际出版社之间的关系已经进入全盛时期。保护知识产权是保障出版社自身与作者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中国和国际出版社之间互动的全盛局面也将在双方为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共同作出努力中继续拓展。同时也通过对中国出版市场版权贸易发展历程的回顾,鼓励中国出版界从业者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市场时,要巩固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完善版权授权操作,为中国和国际版权事业的良性发展作出努力。
作者简介:陈玉姣(1985–)女,汉族,硕士学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图书出版与发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