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在住院患儿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2017-07-21 12:37王旭
神州·上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

摘要:本文主要从医务社会工作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研究角色扮演在个案社会工作和小组社会工作中对住院患儿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入加以論证,为进一步对住院患儿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建立基础。研究发现,角色扮演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医务社会工作者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而且促使患儿较快适应医院生活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最终促进患儿的自我潜能的发展。

关键词:角色扮演;医务社会工作;住院患儿

一、医务社会工作中的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这个概念较早地出现在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书中,在书中米德将人们之间通过辨认交往符号以及角色而预知对方反应的这种能力称之为“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通过具体的视角来分析角色扮演的具体情形,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扮演者自己角色的演员①。医院是社会的一种存在方式,所以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医务人员和患者角色扮演的大舞台。

本文以南京市A医院C病区进行试点研究,A医院是江苏省一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2016年门急诊数量达229.3万人次,出院患儿6.97万人次,年手术量2.28万人次,编制床位数1742张。C病区是肾脏病住院区,目前有49名住院患儿,且年龄集中在3岁至6岁。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患儿的普遍年龄偏低,一般性社会工作的实施方法需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都认为,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这就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在研究过程中,医务社工与住院患儿运用角色扮演开展了15次个案工作,在个案中医务社工扮演住院患儿的角色,而住院患儿则扮演医务人员或家长的角色。除个案工作之外,医务社工参与观察了住院患儿3次团体活动,在小组工作中,小组成员互相扮演,运用道具模拟住院治疗的具体过程,而医务社工则扮演观察者和记录者角色。

二、角色扮演的个案应用

案例介绍:患儿小白,男,5岁,患有紫癜性肾炎,初次入院,由母亲陪床,是家中的独生子,性格内向,不适应住院环境,经常哭闹,也不认识同病房的患儿,早上医生查房时埋头玩平板,不配合治疗。为此母亲很是着急,医务社工早上随医生查房时注意到小白,在查房结束后医务社工征得小白母亲同意后,开始对小白进行个案服务。

首先,考虑到小白的年龄和性格,医务社工带着玩具进入病房,用玩具吸引小白的注意力,促进彼此相互认识。几次游戏之后,社工邀请小白到工作室进行游戏活动,开始引入角色扮演,鼓励小白扮演医生,社工扮演小白,通过一些医用小道具例如听诊器、体温计、酒精棉等模拟小白入院后的情形。在介入过程中,小白再现出医生每天早上查房的情景,社工也全力配合小白,并再现出小白的状况,这时小白会像医生一样认真温柔的对社工说,“乖”,“不疼不疼”,“张嘴让我看看”,“你真勇敢”。还会出现一些肢体动作,比如抚摸社工的头,轻拍社工的肩膀,对社工保持微笑,时不时还开玩笑,小白将医生的角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几次角色扮演结束后,小白母亲向社工反映小白出现了转变,在医生查房时开始放下手中的平板,回答医生的问题,开始逐渐配合医生的治疗。社工也对小白进行了追踪,发现小白哭闹的次数下降,而且还主动找医务社工进行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成为社工和小白之间建立关系的重要纽带,小白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释放了自己。由于小白这个典型案例的影响,社工邀请小白同其他一些有类似症状的患儿进行了团体活动。

三、团体社会工作中的角色扮演

社工邀请了4名患儿进行角色扮演,其中包括小白,他们的年龄都在5岁左右。由于之前小白有过多次角色扮演的经历,社工邀请小白做团体活动的指导者和协调者,鼓励小白为其他3名患儿介绍角色扮演的过程已经对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而社工能扮演良好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记录4名患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并对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急准备。

其他3名患儿在小白的协调下进行的有井有序,活动共进行了4次,每次都指定1名患儿扮演医生,剩下3名患儿扮演患儿自身,确保每名患儿都有一次扮演医生和扮演患儿自身的机会。通过对4次活动的记录,不难发现,小组由开始的形成初期,到中期转折阶段,4名患儿的关系由陌生转为熟悉,再到最后的结束阶段,社工将自己所记录的情况对患儿进行描述,并鼓励患儿分别讲述扮演医生的感受和扮演患儿本身的感受,并且在小组结束后对4名患儿进行了追踪,发现4名患儿发展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尤其是小白,从最初的不与其他患儿一起游戏,到后来的熟识、合作、游戏,小白母亲以及医务人员都看到了小白的变化和成长。

四、角色扮演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南京市A医院C病区的实地调研和医务社工的参与式观察,发现角色扮演对住院患儿产生了如下的影响。

1.有利于住院患儿较快适应住院环境并积极配合治疗。住院患儿通过扮演医务人员的角色,从医生的角度看待入院治疗这个过程,从中明白医务人员的责任,对患儿适应住院环境有一定影响。并从扮演医务人员的过程中明白配合治疗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有利于提高住院患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患儿住院后离开了原本生活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有利于患儿之间相互认识,并通过角色扮演,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有利于维持患儿的成长阶段的人际交往能力。

3.有利于患儿进行自我反思,发掘自身潜能。在角色扮演中,患儿也会扮演自身,在不同情境下,患儿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一定的反思,医务社工也会对患儿的语言和细节动作进行记录,并和患儿一起进行分析,促进患儿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注释:

①宫承波,齐立稳.试析网络社区中的角色扮演[J].新闻界,2008.04,(2):164

参考文献:

[1]李秀珊,李红,雷怡,孙忻怡,李秀丽.儿童假装游戏中假象角色现象初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8-12

[2]李勇,王锦帆,许年珍,贺丹军,吴玉琴,王昊飞.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研究,2011.11,(9):1809-1810

[3]刘峰,吴红霞.角色扮演在糖尿病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0):42-43

作者简介:王旭(1995-)女,汉族,山西运城市人,社会工作硕士,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硕士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务社会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类玩具让孩子沉浸幻想世界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costume(戏服)play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学小猫走路——浅谈角色扮演的魅力
情景模拟加角色扮演在医疗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在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