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自然的心跳
高山流水、草木植被、风霜雨雪、日月星辰……这些自然万物在人们眼中看似平常,却独具魅力。大自然的气息,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充盈着一种浓浓的生命气息,当你静静地走进自然,你将会发现你与自然的交流是那么亲切,那么融洽,那么默契,那么心有灵犀。此刻,你皲裂干渴的心,便会于自然的交流中得到一种净化,一种滋润。
早在先秦之时,大自然即成为人类无可替代的精神载体和吟诵对象,“美人如诗,草木如织”。《诗经》中,关于植物、河流、牛羊这些题材和物象占据着大量篇幅,走进《诗经》,便会一步步沉浸到诗性和生灵自然的对话与交融当中去。因了这层阅读和理解,透过已经相隔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迷雾,你会渐次感受到它是那么厚重蕴藉,那么神秘而又亲切!陶渊明、王维、李白、苏轼等历代诗人,他们俱游于名山大川,相伴于禽鸟鱼石,乐趣于理荒种豆,深深地融入自然万物的怀抱。大自然成为激发他们创作的源泉,他们的作品无不充盈着自然的鲜活气息。
而画家们与大自然更有一番难以割舍的情结,诸如范宽、黄公望、倪云林、郑板桥、吴昌硕等杰出大师,他们的艺术成就源自于大自然的供养。在大自然中陶冶,使他们日渐清醒洞明,或遁迹山林不染尘俗,或枕溪泉而醉听风吟,他们以自然为题材,转换山水的性灵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对自然之美的大爱,进入到一种极致状态的当属孔子,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和谐统一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是被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田园诗人陶渊明,向往于一种朴素的田居生活,归真于自然的旷达情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隐居大自然的生活给了他甘之若水的超然心态。他抛却红尘的喧嚣,去寻一处桃花源中的理想境界。
而成长于开元盛世的李白,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一次次碰壁后,他把大自然作为最好的亲人和朋友。把率真的性情奉献给同道和淳朴善良的下层人民,他用心与大自然交流、沟通,把整个人与无猜无忌的大自然融在一起。他寄情清风明月,漫游名山大川,在《山中问答》中,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这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他把自己的身心与大自然合二为一。
苏轼同样表达出了对自然的挚爱,他吟诗作赋,用生花妙笔把雄奇的三峡、壮阔的长江、妩媚的西湖、怒涛如雪崩的钱塘潮等一一摄入大量的诗文当中,他把握自然气度,摄取自然灵秀,形状山水以抒志咏怀,字里行间流露出文学巨擘超逸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怀。
很难想象,如果少了大自然这个题材,就算文人们依旧还是文人,但他们的生活却因此缺少了许多情趣,以及从自然中获得灵感的契机,从而可能影响到他们取得的艺术成就。如今,自然山水被更多的人当成朝夕相处的朋友,自然风光已经成为一种生命意识的复归,一种超越现实、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生活基于生存,生存基于生命。当生命不能保证最佳质量,享受生活也就成为妄谈。万物生存的真實意义,往往蕴含在回眸之间的瞬间感悟。人们向往大自然,想与大自然亲近,渴望到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内在呐喊,当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原始森林,走进河流和山川,就尝试一下深呼吸吧!那种胸腔充满氧气的感觉,不亚于任何山珍海味,因为大自然所散发出的神性的光芒,是任何置身厅堂之上的昂贵花卉所不可比拟的。有人曾经做过试验,将鱼冷冻会延长其寿命,其原因众所周知,低温冷藏会减慢鱼的呼吸作用,减少体内营养的消耗和对氧气的需要。但是,没有氧气的生命,和尸体又有什么区别呢?被延长的时间,其实是无效的时间。人生的过程,不过是氧化反应的化学过程,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能量守恒。面对纯真美好的大自然,面对曾被我们漠视的动物、植物,请用一颗感恩的善良的心去对待它们,对待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抚育生命的一切。在享受着它们带给我们欣喜的同时,请不要忘记给予它们真心和善良的回馈。
生活在密不透风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森林里的我们,眼看着头顶上的蓝天慢慢消失,沙尘暴、雾霾如常客般光临我们的家园,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我们所犯下的错误。曾经是那么秀美的青山绿水被过度开发;曾经是那么丰茂的树林,遭到滥砍滥伐;曾经是那么健美的胡杨林,枯萎、瘫倒在沙海之中;森林里那曾经相爱至深的狼,被人类硬生生地拆散;有孕在身的藏羚羊竟然向人类下跪,只是为了能让人类放过它即将出生的孩子……一幕又一幕的悲剧,难道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还不足以让麻木的人们警醒?!
历史,把智慧的人类与灵性的大自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让我们成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朋友,而不是对手!上帝赐予人类两只耳朵,是在暗示我们要善于聆听,聆听自然的旋律,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当你耳闻目睹心领神会时,一朵妙悟的云便会升起,化入神奇自然的大道之境。
敬畏生命,礼祭自然,尊重天道。用感恩的心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吧!没有了它们,我们的人类也将会消亡。大自然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让我们感恩的心快快萌芽,用我们的爱,去唤回自然母亲的微笑。聆听自然,把握自然的脉搏,可以使我们紧张而又乏味的生活充满喜乐;聆听自然,贴近自然,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好、感悟美好、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俯下身来,聆听自然的心跳,为我们的生命中能有它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和美好。
诗人与酒
一部中国文学史,让酒灌得充盈着血性。在中国古代,诗人与酒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大概是诗人骨子里的刚性与酒的烈性是相通的吧!酒与诗人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翻阅中国诗歌史的章章节节,随处散发着扑鼻的酒香。
诗酒一家,亲密无间,有诗无酒,显得乏味;有酒无诗,也觉索然。且不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不说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脍炙人口的诗和故事,单是一部全唐诗,与酒有关的诗句俯拾即是。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诗人都写有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据统计,李白两百多首,杜甫三百多首,白居易多达五百多首。“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众所周知的,但杜甫嗜酒远不亚于李白。两人感情深厚,有酒同醉,有被同盖,携手同游,“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晚于李杜的白居易是个醉吟先生,由于家道富裕,他喝酒比李白杜甫容易多了,而且喝的多是美酒。有诗为证:“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写得多诱惑人啊!有感于此,台湾诗人洛夫曾说:“要是把唐诗拿去压榨,至少还会淌出半斤酒来。”李白被誉为诗仙、酒仙可谓当之无愧,他哪一天不痛饮几杯?杜甫即便后来穷困潦倒,还是写出了“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名句。这就难怪世上有许多人一直认为酒与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呢。
酒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许多种功能,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李白借酒与明月清影共饮,想用一醉忘却心中忧愁苦闷和孤独寂寞。杜甫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却还一心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似乎应该是一个满腹忧愁的人,不曾想,也写出了“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晚唐杜牧《江南春绝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中,酒旗的飘舞不仅给人以视觉的动感,家的气息、家的味道,仿佛也在引诱着游赏山水的人们,在饱览如画的風景时不要忘记饮酒助兴。唐朝诗人王翰喜纵酒游乐,豪荡不羁,诗风壮丽酣畅,他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描写了边塞军营中的疆场豪饮场面,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然而遗憾的是,正要开怀畅饮的时候,马上的乐队已经弹起琵琶,催人出发了。
陶渊明端起酒杯就远离了凡尘,就置身在先于他一百多年的竹林七贤弹奏的韵乐之中。在那激扬的生命乐曲里,他相识了以酒以诗为命的七贤之一刘伶。常于醉眼朦胧中,恍惚看见刘伶出门带一壶酒,叫随从带一铁锹,说“死便埋我”。陶公竟拍案叫绝,引为知己。陶公“性乐酒德”,有时陶公做东,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向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饮酒之后,或独对明月的清辉,常常抚弄无弦之琴。他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台湾诗人林清玄,更是“煮一壶月光下酒”,尽现文人清丽风雅。他归结出饮酒哲学分为三种境界:“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喝法;几粒花生米,一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坐喝是中乘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喝法。”对于上乘的喝法,林清玄自有心得: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放中痛饮;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最后,他甚至提出无物不可下酒,甚至诗词也是上佳的佐酒菜。
离别从古至今都是最为伤情之事。这个时候便需要有人来慰藉自己,以去感伤之情。李叔同的《送别》写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至于写离情别绪的绝唱,那就当属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仅将依依不舍的伤感吐露出来,更表现出词人心中千种心酸,万般离痛。想以醉酒来忘记这离别之痛,无奈醒来却是杨柳岸堤,晓风残月。举杯把盏之际,一首首精美的诗,裹着酒香从心中涌出,交汇成中国古代诗酒文化的美妙乐章。
仰望星空
夜阑人静,不经意推开窗户,总能看到满天闪烁的繁星装点的夜空。我常常一个人对着夜空思忖,萌生出对星空的好奇和思索。
夜空空旷到了极致,偶然一颗流星坠落,留下一段无法理解的凄美。这是生命的色彩划出的无可奈何的瑰丽吗?
面对这深邃奥妙而又苍茫的星空,我的思绪被引领到无思、无言之境。我甚至不敢正视星空,因为,每一次的正视,都会使我对自然更加敬畏,对人生有更多的质疑。
仰望星空,我看见了一个广袤的空间,一个无际无涯的空间,我不知这浩渺的宇宙竟有多少星辰;那世世代代笼罩在头顶的星空,那启动人心智和灵思,灌注人情怀的星空,究竟由多少亿颗恒星汇成。而小小地球,至多也只能是这其中的一滴水,人类至多也不过是一粒尘埃而已。
世上的一切,没有比天空更雄浑更辽阔更久远的了。迄今为止,人类还只能生活在一颗小小地球之上,要想揭示出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秘密,就只能靠观测,靠不断改进观测手段,以扩大人类的视野。尽管如此,人类所观测到的空间,仍然十分有限。面对宇宙,人实在渺小而又无奈。人跑得再远也只是“天各一方”,即使到了“天涯海角”,也照样跑不出这个小小地球,跑不出命运给你设置的那道低矮、稀疏的篱笆。
但苍天可以包容一切。
面对无限的星空,我既充满无限的感激,又感到惶惑与不安,我仿佛听到法国哲人帕斯卡尔基的那声发自心灵的感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是啊,如此浩瀚的宇宙却不说一句话,让人类去崇拜,让人类去审思,真是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或许宇宙真的就是一声旷古的浩叹?!
时光之河裹着人类的种种困惑奔腾向前,有时,真希望它能停留在某一个美好纯静的生命时段里。但这不过是一种痴想而已!
日光无私、月光无私、星光无私,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大慈大悲的恩赐,浩渺宇宙从未有始、从未有终、从未有际、从未有涯,面对星空,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人类的一切狂妄、欺诈、贪婪,显得多么愚昧、可笑。任何一个有正常心智的人仰望星空,静心思考,其灵魂都会得到净化、高远、澄澈起来。
在星空的笼罩下,俯仰万物、反观自身,我们就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就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加认清自我。
作者简介:赵克红,笔名,柳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理事、郑州铁路局作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首届“河南省十佳诗人”获得者。著有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集、短信文学集等文学作品十部。主编和参与主编《河洛作家文集》《洛阳散文年选》《洛阳传统现代新编儿歌》《洛阳牡丹诗词大观》等,其中《洛阳传统现代新编儿歌》(五卷)2013年获全国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其作品在《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被收入《中国诗歌年选》《中国精短散文年选》等,数十次获省、部级以上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