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
摘要:通过分析发现,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与工业经济走势相关性最大的不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而是制造业,无论是持续的两位数增长,还是此轮经济增速下滑,都和制造业有关。发展制造业并发挥比较优势科学选择重点发展行业是黑龙江省产业建设的主攻方向,而且要兼顾省内市场和省外市场需求,深度挖掘产业优势并转化为竞争优势,以制造业为牵动,集中精力把产业发展搞上去。
关键词:产业建设;制造业;主导行业
中图分类号:F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96-02
近年來,黑龙江省制造业企业利润空间收窄、市场需求乏力、行业整体竞争力偏弱的趋势将延续,受产业发展自身规律和生命周期限制,在短期内没有重大核心技术成果、新增长点难以形成的情况下,制造业发展整体或正在迎来一轮深度调整期,加快转型升级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主题。
一、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一)GDP增长基本取决于工业经济
通过对1991年以来黑龙江省GDP增速与一、二、三次产业增速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是:GDP=0.227488×第一产业+0.558651×第二产业+0.320171×第三产业-0.788481。主要经济指标中,只有工业增速与GDP增速具有明显规律性。经济增速越低时,工业与经济增长表现出来的关联性越大。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看,第二产业的比重变化与GDP增速的变化直接关联。
(二)工业经济走势基本取决于制造业
黑龙江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对GDP增速影响很大,如果考虑统计因素,影响会更大,其“惰性”特征显见。但从增速和贡献指标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可比增速平稳,而且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加,这种影响会被淡化。2016年全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仅占经济总量的4.2%,占规上工业的21.5%,此次工业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原因不在原油因素,几乎全行业增速下滑迹象明显。总的判断,十年来,全省原油的扰动因素没有大的波动,工业经济增速的起落与制造业各行业增长快慢直接相关,制造业是全省GDP增速10%以上的主要拉动力量,也是增速滑到10%以下的直接原因。
二、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
(一)适应需求面变化的需要
黑龙江省“原字号”产品大量出省,使省外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伴随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资源丰度的递减,增量逐渐转向制造业。但增量放大速度较慢,自2009年以来,黑龙江省已成为货物和服务净调入省份,也就是“买”别人的多,“卖”给别人的少,在投资、消费过程中需要从省外调入产品和服务。可以预见,对黑龙江省来说的总需求中最终消费需求比重会越来越大,因此,制造业的加快发展是必然趋势。
(二)主导产业渐次轮换的需要
黑龙江省由能源资源和国家生产力布局形成的主导产业格局正在被打破,主导产业缺乏的矛盾日益凸现。主导产业的作用从规模上是“主”,需要占经济总量的一定比重,在拉动增长上应该是“导”,就是产业关联度高,引领区域产业建设方向。工业经济增长中,增量贡献大于存量贡献,而增量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培育主导产业,要发挥资源类产品占有率较高、工业门类体系较为完备的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制造业,加快打造制造业集群,以制造业牵动产业发展。
(三)破解工业经济结构难题的需要
考虑剔除原油因素的工业经济基本面,从过去十年全国各省区GDP增速的数据观测,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稳中有降是大概率事件,必然是由于工业经济的下滑所导致的。即使考虑统计因素,为消弭原油不增产甚至减产的影响,调整工业结构势在必行,制造业应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并稳步加快。
三、制约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近几年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地区失衡、结构失衡并无改变,而质量和效益日渐堪忧,瞄准市场终端需求的产品少,满足生活需要的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少,企业生产经营局域环境亟待改善。
一是制造业发展缺乏主导行业引领。如果说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那么制造业发展也需要主导行业引领。黑龙江省装备工业占比较小,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不足0.5%,远未形成规模经济。石油加工行业产业关联度小,行业发展波动性大且带动力弱。2016年,黑龙江省市场前景看好的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了2.7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增长主要靠农副产品加工业拉动,增速减缓可以预见,带动能力强的食品制造业发展动力不够强劲。其他生活类消费品生产能力都很小甚至没有。
二是产品供给与省内需求匹配度过低。近年来,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保持高位运行,但需求效应较弱,并未明显带动水泥、钢材等相关行业增长。消费商品中,占比较大、增长较快的服装、家电、西药、汽车、通讯、金银珠宝、化妆品等品类,黑龙江省产能很小或根本没有,甚至日常生活用的干鲜、饮料、加工食品,本地供给比例都不大,存在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趋势性下滑风险。
三是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从规模上看,黑龙江省制造业占GDP比重在15%左右,远低于全国3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包括广西(30%左右)在内的很多省区。从占全国比重上看,全省制造业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3.59%、2003年的1.55%到2012年的1%,2015年仍保持在这个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质量上看,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增长仍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为主,技术、企业家才能等要素投入数量很小,参与全国产业价值链、供应链程度不高,产成品可贸易度低、品牌影响力小。制造业投资强度仍然不够,在金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投资规模仍然偏小,制造业持续较快发展的动力保障能力不强,对增长的支撑力和持续稳步扩张的动力都显示减弱迹象。
四、明确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方向
(一)需要确保“稳”的行业
黑龙江省需要确保“稳”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依托资源优势,资源的稀缺性越发凸显,但这些行业比重较大、行业刻画程度高,需要千方百计保持稳定增长。
(二)需要加快“进”的行业
黑龙江省需要加快“进”的行业主要有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林产品加工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市场化程度高、发展基础较好、可塑性强,在行业成长期对政府扶持的需求强烈,是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也是受力点。
五、关于黑龙江省政策取向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是研究编制黑龙江省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结合全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各级各类产业园区特别是省重点专业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围绕产业建设重点发展的行业,细化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突出各区块的产业服务和发展功能定位,推动形成行业间有机联动、区块间互联互通的行业发展格局。着力支持装备工业,立足“装备”省内产业,重点推动专用设备制造与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林产品加工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商业地产、校企合作、财务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规避行政区划壁垒,推进行业空间互动,增强产品的贸易流动性。
二是保持制造业投资特别是重点行业投资的合理规模。开展中介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充分发挥生态、技术人才、原料、市场空间等优势,突出产业功能配套,以引进资本增量调整黑龙江省已落地资本存量,不断提高资本收益率。注重利用就业创业、品牌推广、公共资源平台建设、资金引导等多种方式,激发省内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尤其注重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以域内居民需求为主的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有序快速推进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快理顺权责利关系,全面加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软硬件建设,统一详细公开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流程,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和透明度。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向制造业重点行业倾斜,尤其扶持企业种子期发展。
三是坚持制造业高端化、新型化、市场化的总体取向。重点培育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乳品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醫药制造业、化学工业,着力提升行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全产业链竞争力水平,引领制造业发展方向。不断促进“创新链”与“价值链”融合,持续推动企业与政府合力创新,强化行业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做新、做大、做强“龙江制造”。准确把握公共政策的着力点和受力点,尊重行业发展市场规律,提高政策供给效率。现阶段,制造业特色化、集群化是主要任务。
四是统筹兼顾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对省内央企服务的质量效益,积极与央企总部协调,通过中间产品配套、职工生活安置、要素供给保障等方式,支持央企扩大生产规模。切实加大黑龙江省省属、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发挥好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园区在孵化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责任编辑:胡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