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锡梅++李威++赵卫权++周文龙++罗时琴
摘要:提出了在国家大力提倡精准扶贫背景下,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全面开展了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试点工作。以旅游扶贫试点村桃花源村为例,对其展开了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旅游资源评价开展了桃花源村旅游扶贫资源条件识别、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根据旅游资源条件和目标扶贫对象,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及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提出了桃花源村旅游扶贫发展思路,以期为贵州省乃至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扶贫;精准识别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6905
1引言
贫困是全球各国共同存在的世界性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和2015年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到目前为止,仍然有7000多万人的农村贫困人口,并广泛分布于西部农村地区[1,2]。党的“十八大”后,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贏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3日)中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其中强调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3]。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司发[2015]61号)中提到,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560个贫困村作为试点,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户受益”为原则,旅游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致富与脱贫的重要方式[4],全面开展了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试点工作。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人口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对象、旅游扶贫项目进行精确辨别、区分的过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系统运行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扶贫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甚至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目的就是要将乡村旅游扶贫的目标对象准确地识别出来,即确定哪些贫困地区适合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哪些贫困人口适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及适合开发哪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5,6]。本文以贵州省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为对象,从扶贫开发条件、目标人群和扶贫项目识别三方面研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体系,以期为旅游扶贫为目的的桃花源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保护提供理论、数据和方法的技术支持。
2研究区概况
桃花源村原名冷家坝村,地处梵净山东北麓,介于东经108°45′35″~108°49′10″,北纬27°55′40″~28°0′30″之间,是尚未开发的深山小寨,距松桃县城80 km,乌罗镇20 km,江口县城40 km,印江木黄镇40 km。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中低山为主,少部分丘陵、盆地和河谷阶地,境内以变质岩为主,河流穿村顺流而下,两边高山突兀,其间分布着许多小溪流,水质清洌甘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由于域内峰恋起伏沟谷交错,大部份地区遮蔽度大,日照较少,太阳辐射偏低,具有冬少严寒,夏少酷热,无霜期长等特点。常年四季恒温,多年平均温度在15~19℃之间,空气清新,每立方米空气中富含30~35万个负氧离子,有“天然大氧都”之称。辖13个村民组447户1287人,有“梵净第一水乡”的美名,是梵净山旅游胜地最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2014年11月,桃花源村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环保部、住建部、农业部、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列入第二批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村。2015年10月,桃花源村被选为我国56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之一。
3旅游扶贫资源条件识别
3.1旅游资源条件识别
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通过扶持旅游业的发展,以达到扶贫的目标。贫困地区能否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不仅取决于贫困地区本身经济状况,还取决于外部援助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欲望。因此,在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首先应当摸清该地区的旅游扶贫资源条件,进行旅游市场分析、旅游发展条件分析以及旅游扶贫潜力分析资源条件进行识别,以确定该地区是否具备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能否通过旅游扶贫开发达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的,同时找出旅游扶贫开发条件存在的短板[7]。
旅游資源是开展旅游扶贫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品位与规模状况直接决定了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能性,同时还决定了旅游扶贫的开发力度及资金投入的多少。因此,贫困地区在进行旅游扶贫决策时,应该首先对其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确定其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能否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产生多大的吸引力,是否具有开发价值,地区是否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以及在旅游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8]。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规范,对乌罗镇桃花源村全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经调查,其旅游资源共涵盖了地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16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表1)。
3.2旅游资源评价
3.2.1旅游资源数量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涵盖了地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16个亚类和31个基本类型,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数量上较丰富、类型较齐全,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资源基础。
3.2.2景观多样,物种繁多
桃花源景区生态环境独特,景观多样,物种繁多。有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古朴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黔金丝猴、豹、白颈长尾雉、大鲵、穿山甲、猕猴、黑熊、红腹角雉等国家保护动物;有冷杉、珙桐、黄杨林、香果树、水青树、白辛树、黄莲等国家保护植物。
3.2.3资源组合齐全、地域合作强
从地域合作和联合开发来看,桃花源景区的旅游可以联合江口、印江及松桃其它旅游点,利用其开发的旅游物的知名度,结合其它旅游地优势旅游资源,以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山野生态休闲游的互补项目,开辟自己独特的旅游路线。
3.2.4科学文化价值高
桃花源景区作为中国历史上“川楚之民”最早进入贵州朝靓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东线古道必经之地,拥有约600多年的“朝山文化”,对了解贵州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科学考察、历史考古的好去处。乌罗镇桃花源景区是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场所。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被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度最高级别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只有750只左右,仅分布在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种中数量最少、分布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3.2.5气候怡人,有利于生态养生疗养
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2℃,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为24.7℃,温和凉爽,乃避暑胜地。该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同时景区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峡谷、河谷内溪水潺潺,青藤缠树,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未遭到破坏,再加上桃花源村产业以农业、养殖业为主,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项目区拥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加上森林小气候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生态保健、疗养度假的良好场所,非常有利于开展生态疗养旅游。
3.2.6户外体验探险的最佳目的地
景区内的原始林带和无数的山溪飞瀑都是开展户外探险旅游产品的理想场所。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幽远深邃,适合开展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峡谷溪流可开展自下游向上游的溯溪活动;高而不险的瀑布可开展滑瀑、溪降。
3.2.7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具有一定难度
景区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禀赋并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但一直处于未开发或开发起步状态,外界知名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旅游服务设施缺乏,配套不足,区内高差较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利,面临周边诸多竞争者。加之,景区位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同时项目区还必须考虑防洪要求,旅游项目开发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要使之真正转化成为市场优势具有一定难度。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4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
4.1贫困人口现状
桃花源村辖13个村民组,共447户1287人,劳动力有400~500人。其中贫困户60户,贫困人口198人,占全村总人数的15.38%。全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的占40%,贫困人口中具有小学、初识字的共69人,占村总人数的5.36%,文盲或半文盲共为32人,占村总人数的2.49%,全村贫困人口人均受教育为7.17年。2015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远低于乌罗镇划定的2673元和国家划定的2800元的贫困线。其经济来源结构中:种植收入占8%~10%,林业收入占2%,外出务工收入占60%~70%,其他收入占10%~20%(主要是农家乐)。
4.2贫困原因分析
4.2.1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农业生产
桃花源村属梵净山东麓地带,海拔多在700~1400 m,属变质岩中山区。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主要以山谷为主,地层走向南北,倾角大于35°,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 不利于农业生产。
4.2.2土地资源少,人地矛盾突出
根据实际调查,结合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区域国土面积2287.68 hm2,其中耕地101.77 hm2,仅占区域国土面积的4.449%,区域耕地少。据资料统计,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093 hm2,而桃花源村人均耕地面积0.079 hm2,比全国人均数少0.014 hm2,耕地少是该村群众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受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響,当地农民婚育观念陈旧,“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所以区域人口增长较快,越穷越生、越生越垦的恶习使得原本就有限的土地大幅度缩减,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匀使得人口、耕地矛盾更加严重。
4.2.3自然灾害严重
桃花源村时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农业气候灾害如倒春寒、秋季低温、暴雨、洪灾等。区域人均耕地面积原本就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户收成本来就少,基本处于半自给的生活状态,如遇以上自然灾害,会造成农业减产减收、养殖业瘟疫等。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等,都极有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另外桃花源村的集雨面大、汇流时间短、洪峰过境破坏性强,如2015年就遭受了强大的洪涝灾害,冲毁了道路、桥梁、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2.4交通条件落后
2011年之前,松桃乌罗镇通往桃花源村的只是简易的通村道路,该区域交通长期处于闭塞状态,且农户居住分散又远离场镇,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2011年10月后,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完成,公路穿桃花源村而过,北达江口,南通印江,虽有效加强了江口、印江、松桃三县循环交通网络的构建,改善了桃花源村交通闭塞的状况,但由于环线公路开通时间较短,且桃花源村长期处于半自给的生活状态,产业基础薄弱,旅游接待条件较差,故乡村生态旅游脱贫致富的条件仍不成熟。
4.2.5文化教育落后,思想观念陈旧
调查表明,该村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49%,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7.17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部分村民虽有发展家庭经济的意愿和行动,但因缺“计划、技术与管理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外出打工者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另外部分村民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部分贫困户甚至还有严重的依赖思想,等、靠、要国家的扶贫救济思想严重。文化教育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更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2.6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广大地区收入较低,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贵州省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呈现老龄化趋势。据调查,村内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 37.30 %。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家庭成员中有年老或残疾的贫困户而言,其农业生产能力有限,很难通过农业生产等方式脱贫,需要政府和社会救助。
4.2.7慢性病发病率高
农村地区因其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和农民对健康的不重视,导致慢性病发病率高,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病、腰椎疾病、眼科疾病等。这些慢病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在绝大多数农村的村卫生室,都没有相关的检查医疗仪器。而且随着医疗用费的增加,这些慢性病不仅花光了农民的所有积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劳动力。据调查,在桃花源村71户贫困人口家庭中,就有21户是因为家庭中主要劳动力患了慢性疾病丧失了劳动力。
4.2.8制度性的限制
从桃花源村现状来看,基本上还处于封闭的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长期收入水平很低,处于贫困状态的地区和人们,其储蓄和购买力都不足,以致于投资不够和投资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
4.2.9产业关联性差,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一是该区域耕地少,且山地高大,地形破碎,气候温凉,雨多雾少,日照不足,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该区域土壤的主要生产问题,一方面是山高水冷,光照不足,土温低;另一方面是土壤质地粗,耕层浅薄,陡坡田土多。加上长期的交通闭塞,农民长期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生活状态,无主导产业带动经济。二是桃花源村位于梵净山东北麓。一方面区域耕地少,农作物经常受到动物餐食,农民收成不佳,故难以形成规模的传统农产品产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区域属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范围,不允许开发,且地理位置偏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
5旅游扶贫项目识别
5.1旅游扶贫项目识别
旅游扶贫就是把旅游和扶贫结合起来,以扶贫带旅游,以旅游促扶贫,最终达到旅游、扶贫双丰收的目的。旅游扶贫不是救济式的资金援助,而是采取开发式的扶贫思路,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开发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多样,“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看农家景”也成为农村的一景,近年来,农家乐作为一种旅游消费方式已快速兴起,并受到游客的欢迎和市场的广泛认同,它顺应现代旅游业发展潮流,适应旅游者实现旅游消费需求,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因而在桃花源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它还可以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的收入,并带动当地建筑、餐饮、住宿、农业产品和手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整体素质,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扶贫。
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在梵净山景区的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科学开发桃花源村旅游资源,将旅游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将旅游项目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全面发展农业、种植养殖业、竹制品业和乡村旅游业,开发休闲、观光、度假、娱乐与养生等体验感受旅游活动,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旅游扶贫。目前桃花源景区在梵净山旅游业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下已有不少村民自主经营乡村旅游,利用当地资源从事农家乐、冷水观光养殖和竹工艺品加工等旅游活动,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2)。
5.2桃花源村贫困户脱贫潜力分析
根据贫困人口统计信息和表2所罗列的旅游发展模式,再结合桃花源村贫困的根源来对桃花源村贫困人口(户)脱贫潜力进行分析预测。打好“国家十三五扶贫攻坚”战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改革扶贫思路和方式,变“输血”为“造血”,结合规划设计的旅游发展项目,全村60户低保户,采取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方式,建立定点、定人、定项帮扶政策,实行“一事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模式。通过参与到旅游服务业和农业产业活动中,使农户达到增收目的。预计到2020年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有51戶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000元以上,收入高于国家划定的贫困线;9户贫困人口因其缺失劳动力不能从事旅游服务工作,但是可以通过国家扶贫资金的资金补助和发放小额贷款,通过村委会和直系亲属帮扶使其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实现整体脱贫。
6结语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提高旅游扶贫精准化的基础,是实现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前提。桃花源村作为旅游精准扶贫试点村,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旅游扶贫实践中,开展桃花源村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桃花源村旅游扶贫效率和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由于旅游扶贫是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其识别内容既包括对旅游扶贫目标人群的识别,也包括对旅游扶贫项目的识别。本文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的旅游扶贫资源、人群及项目精准识别的探讨,是对如何提升我国旅游扶贫精准化的积极探索,以期对未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参考文献:
[1]
刘解龙, 陈湘海. 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98~104.
[2]邓维杰.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 农村经济, 2014(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R].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
[4]何茜灵, 宋亮凯. 旅游扶贫试点村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葫芦岛市建昌县玉带湾村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5 (6):81~83.
[5]陈秋华, 纪金雄.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196~200.
[6]贺东航, 牛宗岭. 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 (11):58~65.
[7]邓小海, 曾亮, 罗明义. 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 生态经济, 2015, 31(04):94~98.
[8]邓小海. 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