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视域下“批评与自我批评”*

2017-07-21 04:13
观察与思考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

于 江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视域下“批评与自我批评”*

于 江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经验表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得以永葆生机的“传家宝”和“锐利武器”。研究“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在当前更加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基于解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首先正确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核心要义,不断提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体素养,建立健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体系,积极拓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平台载体。

中国共产党 批评与自我批评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作者于江,男,中共江苏省泰州市委党校教师 (泰州 225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看作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把“利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及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准则》和新《条例》均提及“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是一般管理学的概念词语,而是中国共产党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个政治工具。此外,在研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概念时,必须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它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政治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再到长期执政,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种价值选择。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源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工具

考察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简单地从概念本身去认识,将其看成管理学中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而要将批评与自我批评联系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说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个政治工具,是从政治价值的视角来看的,这种政治价值是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运用于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在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亦是同我们党坚持和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器分不开的。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起就开始自觉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政治工具,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关头,如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党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严肃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正是这次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方向。遵义会议更是成为正确开展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典范,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会议指出:“党勇敢地揭发了这种错误,从错误中教育了自己,学习了如何更好地领导革命战争到彻底的胜利。党在揭发了这种错误之后,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①金阳:《遵义实录》(下)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815页。会上中央领导同志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辨明了是非,正确解决了党内争端,避免了党的分裂,为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源”。1942年在延安开展了全党范围内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整风期间不论是党员还是党员干部,切实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对革命事业、对自身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刻的反省,集中整治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现象。毛泽东针对整风提出了必须要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来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法,以期通过整风形成“领导干部要带头做严肃的自我批评”、“批评要重调查研究,要有理有据”、“批评同志的态度要端正、方法要得当”的党内风气。在随后召开党的七大《党章》中又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应该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经常检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与缺点,来教育自己的党员和干部,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②《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一大——十八大),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页。。这是党首次将“批评和自我批评”写入党章,自此“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全党共同遵守的准则之一,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体系。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社会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转变,中国共产党也由革命的政党转变为执政的政党,党的自身建设因执政境域的改变而呈现出加强的态势。1956年党的八大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党的组织,必须运用过去整党工作的经验,采取群众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每隔一定时期,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工作作风的整顿,特别着重检查群众路线的执行情况。”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随后在通过的党章总纲中予以明确。但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好的作风没有在党内坚持下去,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重拾“批评与自我批评”,逐步恢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从思想、政治、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党内生活的正常开展。此后,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党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党章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规定日臻完善。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继承和发展了八大党章的相关论述,在总纲中明确“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将批评与自我批评规定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使批评与自我批评无禁区、无盲点。党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又提出:“解决思想战线混乱问题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并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1992年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在规定党员义务时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要求作了调整,增加了“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这句话。至此,党章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完整论述开始固定下来,至今已有20多年,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描述党的十五大到十八大一直保留了十四大党章的规定。纵观整个党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来,“批评与自我批评”政治工具性作用愈发凸显,其政治价值就体现在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把“利器”。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内政治生活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最大的政治保障、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王华华:《制度治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价值选择与推进路径》,《岭南学刊》,2017第1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获得执政合法性,在为民执政中体现出政党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理论优势、组织优势等,这些优势的凸显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密不可分,或者说,这些政治优势都是基于长期以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积淀。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方法,继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更在于正确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的不良心理现象

在一个组织系统中,批评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各种利益的藩篱;而自我批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心理上有着“心理防御机制”,一旦受到刺激,往往采取心理保护的自我的方式。许多同志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存在“畏惧心理”和“从众心理”。在工作中“畏惧心理”广泛存在,不论是对上级,还是对同事,不可避免地涉及自身发展的各种利益关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顾虑重重,对领导提出的批评害怕被打击报复、秋后算账,对同事提出批评,害怕考评、升职或职称评聘方面丢掉选票,形成了批评自己“浅尝辄止”、批评同事“不得要领”、批评领导“变相表扬”的畸形党内政治生活现象;批评与自我批评时的“从众心理”更是凸显,部分同志缺少原则和立场,随波逐流,见风使舵,顺从别人的看法、观点和态度,批评他人“不疼不痒”、 自我批评“满嘴套话”等现象,究其实质这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个人自由主义”和“党性虚化”的表现。

(二)行为实践上的“失范”现象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映射到自身的行为上。在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中,一直存在行为实践上的“失范”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成效。比如:有的同志讲问题轻描淡写,提成绩“浓妆艳抹”,批评清淡寡味,始终在问题外围绕圈子;有的批评同志为变相表扬,如领导最大的缺点就是经常加班不注重自己的身体等等;有的同志借助民主生活会发牢骚,把自我批评当成诉苦的机会;有的说一套做一套,知行分离,形成“两张皮”;有的不愿给上级提意见建议,讲重了怕上级给自己穿小鞋,讲轻了怕说是应付了事;有的把分管工作上出的问题,说成是自己存在的问题,张冠李戴,借花移木;有的把“违规违纪”美化成“小事小节”,把“主体责任”分化成“共同担当”;有的把民主生活会开成了“茶话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没有“辣味”;有的对存在的问题遮遮掩掩,避重就轻,逃避问题。以上这些“失范”行为现象必须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积极防范。

(三)制度机制上“官本位”现象

中国几千年封建主义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侵蚀到党的政治生活中来。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同志就强调:“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③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18日。,而解决“四风”问题的焦点又在解决危害最大“官僚主义”。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古语说:上有好之,下必甚焉。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都是说,居上位者的德行,对下位者影响极大,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下位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就导致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制度化中“变味”,变成了以领导为中心,看领导的态度和脸色,群众不愿批、不能批也不敢批,党内的民主生活难以开展,即使开展也成了“形式”。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批评与自我批评难的问题,还要在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在党员干部担负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体责任上“下功夫”,在创新批评与自我批评运用模式上“下功夫”。

三、新时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推进路径

“从政治生活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是党员个体的党性修养、党组织的内部监督,而且是党内凝聚共识、消除分歧、整合力量的重要手段。”①丁小强:《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经常性武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第2期。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给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路径主要有:

(一)正确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治国史其实就是一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运用和发展史,从提出到发展至今,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应体现出“实事求是、人民利益至上、与时俱进”的核心要义。

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核,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实事求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处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只有实事求是地批评才能使人信服,只有实事求是地自我批评才能真正客观的看待认知自我。当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更迭出现,有些事情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所以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立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对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2.人民利益至上。毛泽东曾提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②李斌:《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人民日报》2013年7月14日。习近平同志也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中共党员必须时刻牢记党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者,人民利益至上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也合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性质宗旨的基本定位。因此,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应该从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监督,时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群众的利益。如果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失去了“人民利益至上”这一核心要义,那么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意义就会发生“偏差”,也就丧失了党的宗旨。

3.与时俱进。“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就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一是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对老规矩老思想进行变革,与时俱进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不断完善,永葆青春活力。二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继续丰富和完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内容。从毛泽东阐述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到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必须把握“批评”的本质,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以解决“四风”问题为重点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不断丰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内涵与形式。

(二)不断提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体素养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体包括两部分群体,一部分群体是领导干部,另一部分是普通党员。相比于广大党员群体,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身处关键岗位、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只有领导干部自身素质过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切实取得成效。

1.领导干部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自我批评就是要同自己的错误作斗争。从实践维度看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得好与不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领导干部愿不愿意听到批评的声音,特别是一个单位或部门“一把手”能不能听取不同意见。领导干部只有自身过硬,有勇于自我批评的勇气,批评别人才有底气,其他同志听了才能服气。领导干部在开展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必须高要求严标准从严要求自我,首先承担责任,检查缺点和错误,以身作则、走在前面,那么普通党员干部就会紧紧跟上。所谓“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

2.领导干部要有接受别人批评的“心胸”。任何人在看待自己的问题时总会有所遗漏,主观因素容易占据上风,致使对自己的评判缺少客观的标准。这时候就需要身边的同志能够提出批评,作为领导干部要有听取别人批评的宽广心胸,真心欢迎来自同志们的批评,以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更好地完善和提升自我。同时,也要有听到错误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胸,注重整个单位或部门内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良好政治风气的养成。

3.领导干部要有批评下级同志的“慎重”。领导干部除了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还要以正确的态度、内容和方式慎重地开展对别人的批评。领导批评下级时一定是出于真正的爱护、帮助人的态度,坚持“是则是、非则非”的原则,坦率地、正面的开展“同志式”的批评;领导干部在批评下级时在批评的内容上要正确,事前要进行充分地调研和了解情况,只有在内容上正确才能让下级服气,避免内容不正确而使得批评走向反面,影响下级的工作积极性;领导干部在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虽然是领导也一定要以平等的姿态对下级进行批评,批评时的语言要斟酌、精准,避免“误读”和“后遗症”,谨防因方法不当而造成批评的效果欠佳。

(三)建立健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体系

邓小平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科学的制度能够降低执政风险系数,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坚持依托制度的原则,常态化“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必须依靠制度,才能使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长久效力。当前,党已经建立起“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但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的要求,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化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实现:

第一,建立健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领导机制。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把手”必须亲自挂帅,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诉之现实,一些官员走向腐败堕落、喜好“绝对权力”,都与在位期间或多或少没有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有关联。因此,从制度上保证党内民主生活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常化,各级党委(党组)负责人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敢于担责,定期反省自己的行为,勇于接受批评,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就是使广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错误是由点滴缺点发展而来,严重错误是由一般错误发展而来,罪行是由严重错误发展而成。

第二,建立健全群众批评监督制度。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不代表就可以把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排斥在外,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是宪法赋予的神圣权力,相反各级党组织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努力拓宽和畅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渠道,甚至可以尝试,让人民群众列席党内民主生活会,不时开展“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并针对提出和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整顿。

第三,建立健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评估反馈制度。正因缺少这样一种制度,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效果无法评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演变为“形式化”、“走过场”,为此必须建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评估反馈制度,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全过程、效果、反馈、落实、整改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评估,建议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情况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和廉政考核之中。

(四)积极拓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平台载体

当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要依托民主生活会这一平台,固然民主生活会作为开展批评和我批评的重要载体这一形式在当前和今后都会一直存续下去。但新兴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现状,身处“微时代”的我们再也无法抛开“微”的形式而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①《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 :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人民日报》2014年8月19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大胆借助新媒体这一新平台。一是发挥新媒体收集民意的作用。 我们可以充分借助公开透明的新媒体这种新型批评与自我批评平台,广泛收集民意、了解社会动态、疏导不良社会情绪,起到良好的收集、协调、引导、反馈的作用;二是发挥新媒体的监督作用。新媒体的崛起带来了议政的“红火”,鉴于这一境域,党应该积极、主动适应新媒体,大胆运用新媒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包含民众可以通过媒体公开批评监督党和政府工作中的不当之处,且包含广大党员干部也可以通过媒体就所批评的缺点进行自我批评。此外,还可以在网络上公开民主生活会的信息、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情况等等,让广大网民来监督,从而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展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代性、开放性;三是转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思维。新媒体境域下,人民群众获得了比以往更为宽阔的监督和利益诉求渠道,对党执政的期待值增加,所以必须改变以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维,摒弃批评与自我批评时的便捷,要认识到公开做自我批评是一个政党成熟的必备要素,反而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当然,也要警惕一些舆情和“网络推手”假借批评与自我批评攻击党和政府,在一些事件中“挑刺”,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

总之,中国共产党当前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只有牢牢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继续坚持用批评与自我批评之“矢”瞄准党的建设现代化之“靶”。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梳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

责任编辑:凌 雁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13A00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路径研究”(16DJC0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