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琴
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注重合作学习和主动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不仅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将问题和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注重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也会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注重运用童话故事,营造良好学习气氛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前,一直是沉浸在浪漫的童话故事中。当条理化、逻辑化的数学知识突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就会不适应这种学习状态。而学生每天的脑袋里面都有各种小动物的活动,因此教师就需要适当将这些童话故事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自己编童话故事,或者是在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中融入数学知识,然后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加入视频或者音乐等,学生遇到自己熟悉的场景就会竖起耳朵听讲,整个教室都会安静下来,学生在听完故事以后,就想要帮助这些小动物来解决问题,这样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就会变得浓厚起来。
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下面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小兔子的生日到了,森林里面的小伙伴都来给小兔子庆祝生日,小熊准备带了2盒蜂蜜给小兔子,而小花猫给小兔子带来了5个苹果,小猴子给小兔子带来了3个桃子,小鸡也来给小兔子庆祝生日,但是它什么礼物都没有带,还偷吃了2个苹果,那么请问小兔子一共收到了多少水果?现在还剩下多少水果?”学生听完这个故事以后就会积极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将加减法应用起来,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小兔子一共收到了5+3=8(个)水果,现在还剩下8-2=(6)个水果。经过这个编故事的过程,学生兴高采烈地开始进行加减法的学习,会积极思考。注意力会比较集中。也就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情了,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动手操作.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更偏向于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的掌握能力不足,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教师就需要将动手探究的过程引入到課堂教学中。在动手过程中能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互动中获得知识。动手操作的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学生在进行每一步操作的时候都需要思考这步操作是否正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结果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来进行判断和思考,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会有所提高,不会不经思考就进行操作,避免盲目。
比如在学习“数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分发四朵塑料小红花,然后问学生“要将这四朵小红花分成两份,如何来分?”有的学生说可以分成1朵和3朵,有的学生说可以分成2朵和2朵,有的学生说可以分成3朵和1朵。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法进行总结,1朵和3朵、3朵与1朵的分法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那么4朵花就有两种分法来分。在分完之后,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复述,在复述中学生就会注重语言的逻辑性,注重表达的条理性,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逻辑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注重规范管理,提升学生思维逻辑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许多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容易将这两部分的内容混淆,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进行复述,注重语言的规范性,这样学生在进行图形判断的时候就能够依照性质来进行准确判断,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判断过程的盲目性。再比如学习“多边形图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在对多边形图形进行转化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复述,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思维逻辑性就会提升,也为学生以后类似数学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提升了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效率。
总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需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想学、乐学,才能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编辑 薛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