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娟
【摘要】山西编村制是掌握实权的阎锡山以改善农村经济生活、提高农民参政意识为主的政权制度建设。同时也为了加强行政管理控制而进行的基层政权运动。
【关键词】村政建设;阎锡山;村民自治;制度变迁
一、山西编村制的施行背景
1.阎锡山统治地位的确立
阎锡山政治统治的确立是山西实行编村制的前提。阎锡山早期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践行三民主义,在建立民国中立下了功劳。在1917年9月3日,经北京政府特批,正式兼任山西省省长的职务,集政权、军权与财权于一身,真正确立了对山西的统治。
2.农村经济凋敝
1840年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疯狂的掠夺,同时对中国进行倾销商品。中国近代城市多因商业而兴,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做后盾,导致城市畸形发展。变相地使得农村极端贫困;在山西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之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高,这是实行村政建设的重要因素。
3.社会管理相当混乱
辛亥革命打破了旧有的社会秩序,但是由于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过于强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新社会秩序的建立不能够有效地完成。
二、山西编村制的内涵
编村制实质是为将国家政权渗透到基层。阎锡山特别注重行政网的设计,在他看来,以村为单位的基层政治体系是加强政权建设的根本。他说:“窃惟一省以内,依土地之区划与人民之集合,而天然形成政治单位者,村而已矣。村以下之家族主义,失之狭;村以上之地方团体,失之范;惟村则有人群共同之关系,又为切身生活之根据,行政之本,舍此莫由。” [1]他认为只有以编村为施政单位,才能够借民力以助官力,达到“用民”的目的。“村者,人民聚集之所也。为政不达诸村,则政乃粉饰;自治不本于村,则治无根蒂。舍村而言政治,终非彻底之治也。” [2]阎锡山在实行村本政治中,善于把儒家文化的“人情”推演到他的政治行为中;要求在实行村本政治中改变以往严厉的法律制裁,主张“放开法律,注重人情。” [3]阎锡山认为“人情即是政窍,得之则行,不得则颠。要当知道政权是秃的,是脆的,和上人情的政权,即成快刀利刃。爱子女之情,人人皆有,爱子女之事,人人皆会。惟尽情以为政,即得窍也。” [4]
三、山西编村制的效果及评价
第一、增强了山西省政府的行政能力。
村政建设中,阎锡山通过纵向的村、闾、邻三级组织和横向设立的各种机构,纵横交错,建构了相当严密的基层行政统治网络。通过编村,政府实现了对山西农村的严密控制,不漏一村一户一人。通过村民会议有限制地选举和政府委任相衔接的方法,使村长副、闾长、邻长在村一级都有了合法的权力来源,进而使农村社会中50多万的村干部成了执行政府命令的“半政府官员”或“准政府官员”,从而使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到政治统治的权力关系中。阎锡山还采用中国古代的联保制度,规定同闾或同邻的村民要互相监视或作保。阎锡山在山西基层行政区划极为混乱的情况下,对基層政权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改造,使得地方行政结构正规化、制度化,单从政治统治方式来看,的确是进步的表现,使传统的政治统治方式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但是在对村级权力进行严密控制的同时,又赋予村级政权一定范围的权力,致使村长权力过大,不利于廉政建设。
第二、为阎锡山政治统治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整理村政,使县以下农村基层社会由原来的无序转为有序,给当时的社会各界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影响。胡适在1919年10月陪同杜威夫妇访问山西,看到山西摆脱游民困扰的景象时,发出感慨:“气象很好,使得很喜欢。” [5]梁漱溟对山西这一时期的治安状况也作了高度评价。他说:“山西盗匪素多,现在实为全国最太平安静的地方。此其原因甚多,但也得力于村政。因为村的编制,稽查甚易。在防卫行政上,上下有系统,前后左右有联络,匪患真无从发生。” [6]
参考文献:
[1]《政治公报》,1922年11月29日。
[2]阎锡山:《阎锡山早年回忆录》,(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
[1]《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第5辑),第68页
[3]《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出稿》(二),第546页
[4]《胡适往来书信选》(上),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3年版,第71页
[5]梁漱溟:《北游所见纪略》,第26—27页。
[6]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8]邢振基.山西村政纲要[M].太原:山西村政旬刊社,1926
[9]蒋顺兴.山西王阎锡山[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