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
【摘要】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无不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渊源形成了汉缅两大民族独特的性格、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反映了两大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汉缅成语在表达上的不一致。
【关键词】文化;差异;影响
一、受心理特征差异影响的汉缅成语
汉缅两大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是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的集中反映,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心理文化的主要内容。所谓心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每个成员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成员相处的过程中对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态度,以及整个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中缅两国自古以来就以农業生产作为立国之本,要求人们勤勉劳作并且将自身的智慧尽可能发挥于生产之中。汉语成语“做牛做马”的成语是比喻任劳任怨,也包含着忍耐的意味。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特征。我们都知道在汉文化中“牛”以愚忠闻名。对于同样是农业国的缅甸来说“牛”在缅甸人的心中非常重要。在农业生产不发达的古代牛是人类最重要的朋友,牛要耕地,人要生存,所以牛在人们心中有特殊的意义。此外,他们对牛敬若神明,在闹市遇上“神牛”,行人和车辆都要回避让路。这些崇拜物多数可以从佛经故事和神话传说中找到源头。因此,在缅甸成语中就有很多成语是用牛来作喻,也有许多成语是赞美牛的。
在汉语成语中有用许多带有文化附加意义的动物作喻体的成语。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凝聚力的标志,既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与龙有关的成语几乎全是褒义的。在汉语成语中将有吉庆之事谓之“龙凤呈祥”,将气势奔放雄壮或姿态生动活泼形容为“龙飞凤舞”;将有才华的英俊青年喻为“龙驹凤雏”,将人的仪表英俊,气度不凡喻为“龙眉凤目”。将潜藏着的人才和英雄喻为“藏龙卧虎”,将珍奇的佳肴喻为“龙肝凤髓”,形容人威武勇猛用“龙拿虎跳。比喻杰出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产生巨大影响喻为“龙腾云起”,将行踪神秘喻为“神龙见首不见尾”。
如“鹏”象征前程远大,志向高远,就有“鹏程万里”之说。同时汉文化中的“凤凰”、“麒麟”等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在缅甸文化中也是没有的。
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状况的不同,对于同一种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也会不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毁灭力量或邪恶势力的代表。他们对龙没有什么好感。如“龙凤呈祥”把作恶多端的龙和长生不死的凤相提并论,让他们大惑不解,这二者如何能带来繁荣昌盛,吉祥如意?
在缅语成语中其实也是有像“龙”、“鹏”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意义的动物的出现的,只是由于汉缅两大民族的文化差异,这些动物在缅甸没有在中国那么高的地位。如“e~g;_ynfe~g; ~VKef_ynf~VKef”喻指各自在各自的地盘上任意横行。传说中鹏与龙是死敌。可见,缅甸人对“鹏”和“龙”并没多少好感,它们仅仅是以恶势力的形象根植于缅甸人的心目,这是否可以用缅甸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相似之处来加以解释呢?
然而在缅语成语中也存在地位可以与中国的“龙”相媲美的动物—白象。在缅甸人心目中,如果说白象是“阳春白雪”的话,相比之下“龙”就连“下里巴人”也算不上。在缅甸的文化中,白象历来被视为神圣之物,象征着君主圣明、国家昌盛。古往今来缅甸人一直将白象视为镇国瑞兽,在佛寺中,白象雕像常和佛像摆放在一起供人们祭拜。他们认为白象是佛祖的化身,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我国古籍中记载,在古缅甸,“国王所居门前有一大象露坐,高百余尺,自如霏雪。”曾有4位缅甸国王自称为白象王,雍笈牙王朝的最后两个王,敏东王和末代国王锡袍王都曾拥有白象。那么同样的在缅语成语中也有含有白象的成语,如成语“qif_zLawmfrSDjuHpkyf”,字面意思是“依靠大象获得好主意”,其本意是指“依靠有威望的人获得好机会”。还有“qif_zLawmf0ifrSmcsnfwpfcifESifhudef;aus”字面意义是“白象群用一缕线消除灾难”是指能用微不足道的事获得财富。也有成语“qif_zLrsufESmqifrnf;rjunfh0Hh”字面意思是“黑象不敢看白象的脸”,其本意是指道德缺失之人不敢面对德高望重的人。从这三个成语可以看出“qif_zL”在缅甸的独特的文化附加意义在汉语成语中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心理特征差异可以反映出汉缅两大民族用喻方式的异同。
二、受物质文化差异影响的汉缅成语
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缅语成语都与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因此有些成语受到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汉语成语中还有关于马的例如:“兵荒马乱”、“兵强马壮”、“汗马功劳”,在中国古代,马不但被作为日常交通工具而使用,还是战争中的重要作战工具。然而在缅甸成语中,马却没有出现这一用途。可能是因为中国比缅甸战事更为频繁,而且中国的地形适宜长距离作战也是有可能的。众所周知,缅甸古代的主要作战工具是象。在缅甸大象还曾是转战沙场、身经百战的功臣。如同冲锋陷阵的战马一样,古代东南亚的战将以大象为坐骑,君主以白象作为御坐以增神威,而且大象还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受生活习俗文化差异影响的汉缅成语
在生活习俗文化方面,汉缅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成语中都有所反映。如缅语成语“c@kcg;awmif;usdKufzrf;”和汉语成语“杀鸡焉用牛刀”。都是用来比喻小题大做。“c@kcg;awmif;usdKufzrf;”的字面意义是掖起筒裙捉田螺。 “cg;awmif;usdKuf”是指缅甸男子(为了行动方便)把筒裙底边从胯下向后提起掖到腰间。在这个成语中“cg;awmif;usdKuf”就反映了缅甸独特的服饰文化,而这在汉语中并不体现。又比如与缅甸人喜欢“rpm;r_zpfEdkif”的鱼虾酱有关的成语也有ig;ydESifhavmuf\a@“ESifhausuf?f,字面意思是“鱼虾酱和蛆,金和宝石”,本意是指相辅相成。该成语中的“鱼虾酱”在汉语成语里也是没有的,这反映了缅甸人的饮食文化习俗。
我们都知道由于生活习俗文化差异,在汉语成语里显然是不会有反映诸如缅甸筒裙的含有动物词汇的成语的出现的,可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背景,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也是有反映中国服饰文化的成语的出现的。如在古代就有简约且有代表性的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特色,以及穿着礼俗。
四、受地域文化差异影响的汉缅成语
汉缅两大民族分别处于不同的地域,受到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域上的差异使得汉缅两大民族会使用不同的喻用方式来表现审美情趣和性格心理。在比较中发现有的缅语成语使用了缅甸独特的喻体。如缅语成语“ig;cHk;rwpfaumifajumifhwpfavSvHk;ykwf”。字面意思是“一条鲃鱼臭了一船鱼”,本意为“害群之马”。缅语成语中使用的喻体“ig;cHk;r”,在汉语里叫做“鲃鱼”,它是一种热带鱼,中国没有,而缅甸常见。在汉语成语中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以鲃鱼为喻体的成语的。因此,地域文化差异完全可以反映出汉缅两大民族用喻方式的不同。
结语:
汉缅成语同一般的语言相比,它们对文化的反映更集中,更为典型,其特点也更明显。
由于汉缅两大民族的文化差異,在理解汉缅成语时也有很多的困难,所以今后将更加重视两国民族文化的演变,发展过程,争取能够更进一步的理解缅甸的文化,并努力提高运用缅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东方语言文化论丛[C].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洲研究中心编.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9.
[2]权娥麟.中韩语言中“马”的象征意味与文化背景初探[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2004.3.
[3]李茹.东南亚风俗:缅甸人的白象崇拜[J].世界博览.2011.
[4]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5]armif0if;rdk; \aehpOfawGhjuHKpum;yHk[Z]\1983\\
[6]atmif_rwfodef; \ _refrmpum;yHkaygif;csKyf[Z]\&efukef\wuUodkvfrsm;yHkESdyfwdkuf\1961\\
[7]ynausmf \ _refrmpum;yHkESifhqdk@dk;pum;[Z]\&efukef\wuUodkvfrsm;yHkESdyfwdkuf\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