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7-07-20 09:50王晴晴
武术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调查运动员分析

王晴晴

摘 要:目的:了解江苏省部分运动员对心理疲劳的认识情况,产生心理疲劳的频率、持续时间、主要原因、采取的有效方法,了解运动员疲劳与运动员基本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于心理疲劳问卷的调查问卷” “心境状态量表”“运动员疲劳问卷”对102名江苏省在职运动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运动员中,能正确理解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的占83.3%,每年发生心理疲劳在2次或3次的人数最多,每间隔4个月或6个月会发生一次心理疲劳状态,心理疲劳现象大多持续在一周左右,身体疲劳和训练量太大是引起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自我鼓励、树立信心、乐观态度和放假休息的方法所占百分比值较高,为运动员最常用来缓解和消除心理疲劳的方法,运动员为中度疲劳占8.82%,男女组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之间无组间差异(P>0.05),不同等级组、不同专业运动年限组的运动员心理疲劳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情绪纷乱总分与运动员疲劳问卷的三个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状况总体良好,训练问题和身体疲劳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自我鼓励、乐观态度和放假休息是运动员较常采取的有效缓解心理疲劳的方法,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性别关系不大,与年龄、专业运动年限、运动等级有较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运动员 运动性心理疲劳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5—0139—06

1 前言

运动性心理疲劳是特指在运动训练环境中发生于运动员身上的特有的一种心理疲劳现象,从成因、环境到发生的主体,该现象均应具有明显的运动性特征。运动员长期在高应激状态下和大强度运动训练条件下容易产生心理疲劳[1]。了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情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疲劳量表,如《心境状态量表》《运动员疲劳问卷》进行综合评定。

1880年, 莫桑(Mosso)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在1915年他提出了: 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近些年来, 对运动性疲劳概念的提法已较为明确, 这些提法的共同点, 即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 以区别于诸如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

Smith于1986年提出了压力的观点,Maslach和Jackson(1984)用症状来描述疲劳;Raedeke和Smith(2001)在Raedeke(1997)的疲劳理论的基础上研制了测量运动员疲劳的心理量表,即《运动员疲劳问卷》ABQ[2]。

我国学者认为,由于运动员长期集中于重复性单调且大强度训练和比赛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不安和疲劳感。运动性心理疲劳主要反映“运动性”特征[3]。在我国独特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管理与训练模式下,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出现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对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重视不够,导致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实践过程中对心理疲劳现象认识不深、不透,直接影响了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运动成绩的提高以及训练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

对江苏部分运动员进行心理疲劳的现状调查,了解他们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认识,研究运动员的性别、年龄、运动等级和专业运动年限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并从调查数据中归纳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有效缓解、消除心理疲劳的方法,从而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建立有效的干预方法,有利于运动训练的合理化、科学化,有助于解决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中心理疲劳问题,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

近十年来,“运动性心理疲劳”作为体育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正在不断被更多的相关人员作为研究方向而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关注。江苏省致力于创建体育强省,此研究对江苏省的体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对发展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择典型的,富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南京体育学院不同项目的在职运动员,且具有一定文化理解能力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调查了蹦床队、花游队、击剑队、体操队、跳水队、网球队、艺术体操队、羽毛球队共8支运动队。

2.2 研究工具

2.2.1 关于心理疲劳的调查问卷

引用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博士林岭的《关于心理疲劳的调查问卷》,其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根据研究的目的与需求,研究工作的开展具体是调查小组成员集中在训练场馆,并在运动员运动训练结束或休息时间发放、回收问卷。

2.2.2 心境状态量表,即简式POMS量表

由美国学者麦克奈尔等人编制,后由格罗夫等人对POMS量表进行简化,发展。表明消极情绪状态的程度,情绪状态的总估价,即TMD的分数越高,说明心情越纷乱、烦闷或失调。TMD=5个消极的情绪得分之和减去2个积极的情绪(精力、自尊感)得分之和,再加上一个常数100。

2.2.3 运动员疲劳问卷ABQ

用来测量运动员是否产生心理疲劳。该量表包括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3个维度,共15个条目组成。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1-5),得分越高,疲劳程度越高[4] 。

2.3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P<0.05,P<0.01)。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计划样本为100人,实际发放问卷128份,其中回收且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9.7%。男生34名,女生68名。兒童组(年龄<12) 11名,少年组(12≤年龄<18)50名,成人组(年龄≥18)41名,平均年龄16.33岁。专业运动年限:(1-5年)35名,(6-10年)49名,(11-15年)17名,(16-20年)0名,(21-25年)1名,平均运动年限为7.36年。运动员等级分别为:健将(39名)、一级(30名)、二级(15名)、省级其他(18名)。

3.2 问卷调查情况

3.2.1 运动员对心理疲劳的认识情况

从运动员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理解看(见表1),102名运动员正确理解为运动训练引起的心理疲劳,有85名,占83.3%。

3.2.2 疲劳发生的频率

由图1可知,每年发生心理疲劳在2、3次的人数最多,分别占发生心理疲劳总人数的16.7%和16.7%;由图2可以看出:每隔4个月、6个月发生一次心理疲劳的人数较多,分别占发生心理疲劳总人数的17.6%和18.6%。

3.2.3 疲劳发生时持续时间

从疲劳持续时间看(见表2),运动员一旦发生心理疲劳时间持续在一周左右占40.2%,持续三天以内的占29.4%,持续2周左右、4周左右或更长时间的分别占15.7%、8.8%、5.9%。

由表3可以看出,身体疲劳和训练量太大,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15.4%、14.5%;成绩提不高、各种比赛压力、前途焦虑感、训练强度太大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2.3%、11.7%、11.5%、10.9%;队内竞争压力大、队内环境不好、与队友关系不好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6.4%、5.9%、4.5%;目标定太高和孤独无助感所占比例最低,分别为3.9%、3.1%。

3.2.5 疲劳时采取的主要缓解方法

对运动员心理疲劳时采取的有效缓解和消除疲劳的方法统计,由表4可知,自我鼓励和树立信心、乐观态度、放假休息的三种方法所占百分值最高,分别占15.1%、13.5%、12.8%;干自己喜欢的事、参加娱乐活动所占百分值较高,分别占11.2%、10.2%;变换训练方法、降低训练强度、控制自己不多想、减少训练负荷、转换训练环境所占百分值较低,分别占8.2%、7.9%、7.4%、7.1%、5.9%;换教练所占百分值最低,占0.8%。

3.3 运动员心境状态和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状况分析

从TMD情绪纷乱总分的频数值看(见表5),其平均值为113.01,最大值为172,最小值为72,情绪纷乱总分(135≤TMD<145)的值为7,占6.86%,说明99名运动员中有7名运动员有轻度疲劳;情绪纷乱总分(TMD≥145)的值为9,占8.82%,说明被测运动员当中有9名运动员有中度疲劳。

由表6可以看出,男女组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之间无组间差异(P>0.05)。女生组成就感降低平均值(2.90±2.60)大于男生组成就感降低平均值(2.12±2.45),女生组情绪\体力耗竭平均值(12.37±3.38)大于男生平均值情绪\体力耗竭(11.78±2.90),男生组运动负评价平均值(13.26±2.69)大于女生运动负评价平均值(12.99±3.13)。

由表7显示,成就感降低:儿童组、少年组、成人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1),成就感降低的平均值由高到低:成人组(3.55±2.61)、少年组(2.32±2.32)、儿童组(0.82±2.27);情绪\体力耗竭:儿童组、少年组、成人组之间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情绪\体力耗竭平均值由高到低:成人组(13.00±2.80)、少年组(11.84±3.14)、儿童组(10.50±4.55);运动负评价:儿童组、少年组、成人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1),运动负评价平均值由高到低:成人组(14.15±2.42)、少年组(12.72±3.04)、儿童组(10.73±3.04)。

由表8顯示,成就感降低:健将、一级、二级、省级其他组运动员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情绪\体力耗竭:健将、一级、二级、省级其他组运动员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运动负评价:健将、一级、二级、省级其他组运动员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成就感降低平均值由高到低:健将(4.41±2.51)、一级(2.43±1.73 )、二级(1.00±2.26)、省级其他(1.00±2.35 );情绪\体力耗竭平均值由高到低:健将(13.76±2.15)、一级(12.82±3.05)、二级(10.50±2.58)、省级其他(10.38±4.14);运动负评价平均值由高到低:健将(14.64±2.41)、一级(13.70±2.55)、二级(12.50±2.65)、省级其他(11.67±3.28)。

由表9显示,0-5年、6-10年、11-15年的专业运动年限组的运动员在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TMD与ABQ的三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看(见表10),情绪纷乱总分与三个维度之间皆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从运动员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理解看,102名中有85名运动员正确理解为运动训练引起的心理疲劳,占83.3%。可认为大部分运动员对运动性心理疲劳并不陌生,能从主观层面理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含义,但还有小部分运动员缺乏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认识,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做好心理疲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运动性心理疲劳,是指在长期、高压条件下进行单调的、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所造成的力竭感、疲惫感、倦怠感,而不是完成一次体能性或认知性力竭任务后产生的力竭感和疲惫感[5]。心理疲勞一旦产生,不仅影响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影响训练成绩的提高,还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很有必要在运动员当中普及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知识,加强教练员及其相关工作者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研究发现,每年发生心理疲劳在2、3次的人数最多,大多数江苏省运动员每隔4个月、6个月发生一次心理疲劳,也许心理疲劳这种状态的发生有其周期性,其原因可能与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训练周期有关。从疲劳持续时间看,运动员一旦发生心理疲劳大多持续在一周左右,持续三天以内的情况较少,长于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情况很少。可以推测,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发生是一个过程,有其发生、发展、结束的规律,如何总结和掌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这一规律,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原因是一个多元、综合、复杂的系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6]。本研究总结得出,身体疲劳和训练量太大是引起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运动员的生理状态和训练状态通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共同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运动员的长期身体疲劳,引起训练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训练的效果,也容易引起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其他如训练成绩总提不高、各种比赛压力、前途焦虑感为次要原因,其他如队内竞争压力大、队内环境不好、与队友关系不好、自己目标定太高、孤独感等因素可能会引起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但不是主要原因。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可以从个人原因、社会原因、训练原因三个方面来理解[7]。其中训练因素为主要原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为次要原因。个人影响因素主要是指个性、自身能力、年龄、运动年限、参与原因、情绪、注意品质特征、自我效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导致的心理疲劳。社会影响因素主要是指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方面导致的心理疲劳。训练影响因素主要指训练的条件、环境、恢复、营养、项目特点、教练员指导等方面导致的心理疲劳。所以,由以上多种原因总结为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训练原因、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研究发现,运动员心理疲劳时希望采取的主要方法为自我鼓励和树立信心、乐观态度、放假休息。其次采取干自己喜欢的事、参加娱乐活动,变换训练方法、降低训练强度、控制自己不多想、减少训练负荷、转换训练环境,很少运动员采用换教练的方法。采取措施缓解运动员面临的各种心理压力,提高运动员处理压力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培植良好的个性可以有效预防或恢复运动性心理疲劳[8]。运动员疲劳的恢复方法,变换训练内容和训练环境,交替安排训练负荷,调整训练间歇时间和方式,理疗,水疗,按摩,营养补充和合理休息,心理诱导---谈话法,神经---肌肉自我心理调整练习,心理诱导放松训练。运动中聆听自选音乐和快节奏音乐均延缓有氧运动能力[9]。运动员选取给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如听音乐,看书,看电影,与朋友聊天等,也能缓解心理疲劳。对心理疲劳的干预不仅应关注削弱其及时效应,还应注重对其长期消极后果的缓解和以及帮助运动员获得强大的自我[10]。对于心理疲劳问题的缓解或消除,既要考虑当前的消极影响,更应考虑运动员长期心理状态对其健康成长以及其一生的自我发展。上述几种方法由国内外学者总结为常用方法,其中有些恢复方法值得运动员采用。

由心境状态量表的数据分析得出,情绪纷乱总分(135≤TMD<145)的值为7,说明此次所调查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达到轻度的人数占6.86%;情绪纷乱总分(TMD≥145)的值为9,说明此次所调查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达到中度的人数占8.82%。由此推测江苏省大部分运动员疲劳程度比较理想,只有小部分运动员有轻度到中度的疲劳,说明运动员心理疲劳状态的总体情况良好。本研究发现,男女组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之间无组间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运动员的成就感降低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1),不同年龄组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之间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运动员的运动负评价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1)。成人组的成就感降低平均值、情绪\体力耗竭平均值、运动负评价平均值均高于少年组、儿童组。进一步分析说明年龄越高的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越明显。

不同等级组运动员的成就感降低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等级组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等级组运动员的运动负评价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等级的成就感降低平均值、情绪\体力耗竭平均值、运动负评价平均值均由高到低为健将、一级、二级、省级其他。进一步分析说明等级越高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越明显。

由相关关系分析得出,情绪纷乱总分与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之间皆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情绪纷乱总分越高,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的值越高,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越高,《心境状态量表》和《运动员疲劳问卷》能综合判断运动员是否产生心理疲劳及疲劳程度如何。

总之,综合调查问卷及两个量表的数据分析可知,江苏省部分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情况总体良好,但不排除小部分运动员出现心理疲劳。解决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预防,在运动员遭受心理疲劳之前就应该得到重视,将心理健康意识纳入平常的训练当中,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运动员出现心理疲劳。

5 建议

(1)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宣传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知识,提高教练员、运动员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认识程度。(2)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发生有一定的周期性,大部分运动员每年2次或3次,每隔4个月、6个月发生一次心理疲劳,其原因可能与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训练周期有关,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关注心理疲劳发生的周期性,合理安排训练计划。(3)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大部分运动员持续在一周左右,教练员和有关人员应提供适时人文关怀,帮助运动员尽快度过心理疲劳时期,促进身心健康。(4)身体疲劳和训练量太大是引起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其他如训练成绩总提不高、各种比赛压力、前途焦虑感为次要原因,其他如队内竞争压力大、队内环境不好、与队友关系不好、自己目标定太高、孤独感等因素可能会引起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运动性心理疲劳一旦产生,应找出主要原因,积极治疗。(5)教练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时刻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否有心理疲劳现象,找出可能的原因,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给运动员鼓励和树立信心、拥有乐观态度、放假休息,从而减少心理疲勞对运动员训练成绩的影响。(6)发生心理疲劳的情况与运动员的年龄、专业运动年限、运动等级有关,针对不同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要区别对待、治疗,同时注意观察和了解,善于调节和控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使之处于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中,以保证运动员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

[1]林 岭,王华叶.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徐万彬. 运动性心理疲劳调节方法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10(4):76-79.

[4]曾 明,刘 伟.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的关系:心理坚韧性的中介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1):76-80 .

[5]张力为.心理学研究的七个方向:以运动性心理疲劳为例[J].体育科学,2010(10):3-12 .

[6]王 璐,刘建军.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原因及恢复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13(3):51-53.

[7] 张忠秋.运动性心理疲劳成因及其调节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2):16-20.

[8]谭先明,候晓辉,聂文良,罗 旋.残障人游泳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其相关因素的 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110-114.

[9]李 靖,蒋 丰,王旭东.音乐节奏的快慢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疗效的影响杜复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4):35-37.

[10]毕晓婷,张力为.运动性心理疲劳成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归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5):408-413.

An On-sit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Sport Psychological Burnout of Part Athletes in Jiangsu Province

Wang Qingqing(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bout sport psychological burnout of part athlet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frequency, duration, reasons and effective recovery measures of sport psychological burnou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athletes. Methods: on 102 athletes with A Questionnaire on Psychological Fatigue, Athletic Motivation Inventory,Athlete Burnout Question,then doing data analysis. Results: There are 83.3% of athletes who can understand the right meaning of Sport Psychological Burnout, there are most athletes having two or three times under Sport Psychological Burnout in every year, and Each four months or six months interval under Sport Psychological Burnout, and it will disappear about one week. The Physical fatigue and The largest amount of training are the main reasons, the proportion of Self encouragement and Self-confidence and to be on a holiday, the three methods are on a high rate, so they are the main methods to ease and eliminate Psychological Burnout. The proportion of athletes among moderate fatigue is 8.82%, Between men and women athletes there is no different sports psychological fatigu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athletes mental fatigue group, different age group of professional spor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of three dimensions (reduce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emotion physical exhaustion, sport devaluation)of athletes psychological fatigue questionnaire and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there is little relation between sports fatigue with sex, b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and old and Sports life(P<0.05, P<0.01). Conclusi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port Psychological Burnout of athletes is good, the training problem and physical fatigue are main reason for Sport Psychological Burnout, it is better ease and eliminate Psychological Burnout by the methods of self encouragement and self-confidence and to be on a holiday. There are little 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fatigue and sex, but there ar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old, Professional sports life, Sports level and psychological Burnout.

Keywords:athletes Sport Psychological Burnout Survey Analysis

猜你喜欢
调查运动员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