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对擒拿”套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7-07-20 10:43田洪涛李胜恒张路
武术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田洪涛+李胜恒+张路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对擒拿”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得出“对擒拿”呈现出生存力不彰、传播力不足等一系列“短板”, 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致使其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遭遇斷层化、消费化的困境。因此,要重武术教育改革,把老一辈的武术技艺纳入学校课程;深度挖掘和整合武术资源,加大宣传;借助体育赛事和学术科研的强大推动力,强化武术交流;大力开发和利用其在医疗、技术、学术等领域的价值,以实现我国传统武术文化活力的重现,并达至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文化发展目标。

关键词:郑怀贤 擒拿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5—0049—03

当前,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硬实力并不是唯一的指标,软实力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明确指出:“要激发全民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其中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技艺的继承与发展显得更为重要。郑怀贤先生的武学造诣更具特色,它应当表现为人们能够自觉地从事武术思维与实践活动,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武术文化的价值优势,并且在与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中坚守自我、取长补短,它的时代魅力在于对外传播中主动与被动的双向互动,更在于能够不断满足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2]。

1 武医宗师——郑怀贤

郑怀贤,生于1897年9月15日,河北新安县人,郑怀贤教授在武术界有很高的名望,在中医骨伤科界也有极高的声誉,被后人尊称为“武医宗师 ”[3]。1928年,郑怀贤教授南下上海,经孙老师推荐,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术,并主办“新民国术研究所”。1936年,郑怀贤被选拨进入国家武术队,武术作为表演项目参加柏林奥运会,中国武术队的精彩表演使西方国家叹为观止,其表演的飞叉是当时最为轰动的节目之一。1938年郑随国术馆迁至成都,并兼任华西坝燕京大学武术教师。八卦、飞叉、正骨是郑怀贤教授最爱绝技,八卦掌、快摔、擒拿称为西南武林三样技击绝技[4]。其次,郑老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不断总结,终于使他身怀绝技,医疗技术超群,学术自成体系,是我国中医骨伤科的一枝奇葩。他建了独特的正骨术、按摩术(伤科按摩和经穴按摩),练功术和伤科系列方药。其中,对擒拿对于骨伤的治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接骨、推拿、按摩等,解除了众多骨病患者的痛苦。这使郑老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武医结合的传统,博采各家之长,深得武术和骨伤科之妙,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骨伤科学[5]。

郑怀贤教授在武艺与医道两个方面勤奋钻研,把传统骨伤科发展到新的高度,毫无保留地奉献一生[5]。他是以中医为主中西结合的骨伤和运动创伤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使传统民族体育运动武术逐渐受到国家和各部门的重视和整理,使中国武术不断的发扬光大,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和传播,为现代武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6]。

2 非遗瑰宝——“对擒拿”

擒拿,历史悠久,是中国拳术之一。它是从国术技击中演变而来,其特点是不用兵器,只采用各种徒手格斗的手法,利用人体关节、穴道和要害部位的弱点,使其身体局部产生剧痛而束手就擒。而对擒拿是在一种假定条件下,双方按照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进行擒拿与解脱的一种运动形式。它的习练特点:(1)对擒拿的习练必须有另一方的配合,一个人练习无法完全掌握其精髓;(2)习练双方在身高、体格、速度、力量等基本条件有具体的要求;(3)对擒拿套路中解脱与反拿的手法一环扣一环,实战性较强;(4)习练双方必须要有一定的武术基础;(5)习练双方要具有对擒拿手法、步法的熟练掌握;(6)习练双方要有充实的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运动力学、运动生理学知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7)对擒拿的习练需要两人的相互配合和高度默契等。

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7]。因此,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从“对国家和历史高度负责”以及“保护国家文化安全”两个方面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对擒拿是我国民间武术中一个优秀的传统项目,继承了擒拿术的精粹,又保留了套路运动形式。面对外来格斗拳钟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正面临着流失,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武术文化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对待传统武术文化。

3 武艺传承——步履维艰

随着全球化而来的外来体育文化的入侵,致使一些民族传统武术文化遭遇千年未有之挑战。一方面,全球化的介入和体育全球化的冲击,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起变化,其中包括大众媒介以及大众媒介中播放的其他体育活动,并由于其所包含的对抗性、技术性、场面性等元素,迅速挤占了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存资源—传习人和文化生态,促使传统武术对擒拿除了老年人知晓之外,出现失传或者边缘化危机[9]。如在已获批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回族武术”“永年和焦作的杨氏、陈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榜上有名,然而对擒拿却很少被人所熟知和习练[10]。由此凸显郑怀贤武术技艺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对擒拿为了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自觉按照西方强势体育文化来进行改造,这是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的被动选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采取了“削足适履”的做法,变成了现代体育的“异形”,不仅使对擒拿原有的形式萎缩了,更使习武之人减少了,此种适得其反的改造更加弱化了武术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特质,使其更加边缘化[11]。

对擒拿的传承人数少,传承机制混乱,传承方式单一,从而出现“没人教甚至无人学”的境况。通过对郑怀贤的学生邹容老师之父亲邹老、邹容老师、冉学东老师、艾泽秀老师等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老一辈武术家的亲切交谈得知:郑老武术技艺之对擒拿的传承,传人甚少,就算是他们中间会的人也是学的少之又少,就算当初课堂上教授了,练的也只是皮毛而已。而且其技艺的传承方式一般也只是在校园教授,很少外授,因此这一技艺在校外的传人更是寥寥无几。再加上有史以来传承方式的阻滞,如“不传师门以外的人”“传男不传女”等观念在一些武术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擒拿的横向推广,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传承[8]。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提倡国民强身健体、发掘传统武术之后,各种传统武术文化如雨后春笋般跃出水面。此外,随着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金庸、梁羽生、古龙等的文学作品传入内地,并被拍摄成为武侠电影、电视剧,传统武术之对擒拿这项具有神秘色彩的文化传承一下子进入了普通国人的视野中,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消费文化的主导下,对擒拿的武术文化的“消费化”将武术导向了表演化、艺术化的道路,从而使武术失去了简洁性、实用性的特点及技击性本质,于是,武术也就被冠以了“舞”术这样的别称或蔑称[9]。虽然很多对擒拿被运用于武术散打、摔跤、自由搏击、空手道等体育项目当中,还有众多现代流行艺术中,如:杂技、戏曲、舞蹈。但是已经远远脱离了其原本的技击价值,继而不利于对擒拿的可持续发展。

4 武技发展——蒸蒸日上

4.1 重武术教育改革,把老一辈的武术技艺纳入学校课程

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武术教育,这不仅是增强国民体质的本质要求,更是国民精神培育的重要手段。此外,在全球化境遇下,教育还不能仅囿于国内,必须实施武术教育走出国门。中西文化由于其生成环境、文化生态、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质性,导致其与生俱来的差异性,加上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以及排斥性,致使对擒拿在走出国门的路途中阻隔重重[12]。可借鉴“孔子学院”国际化推广的成功经验,更多人认识、认知、认同中国对擒拿,以形成一种“广覆盖、规模化”的文化认同“合力”[13]。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化之“优胜劣汰”竞争原则下获取传承发展之空间。

4.2 深度挖掘和整合武术资源,加大宣传

全球化时代是一种信息媒介时代,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媒介和生活方式。在此景象下,对擒拿等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必须做出及时呼应,通过整合媒介宣传,运用多元媒介进行策划、包装,以实现其难以料想的传播效果。针对当前对擒拿的“边缘化”“断层化”的境遇,以现代媒介来进行包装宣传无疑是极好的方式[2]。如《功夫熊猫》,将类属于中国的功夫、熊猫等元素进行媒介打造,通过电影平台进行呈现,创造了票房神话,也为各国民众认识中国功夫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效果不同凡响。对此,面对外来体育的冲击,必须学会通过运用电影、电视、网络、杂志、报纸等形式来宣传对擒拿等传统武术技艺与文化,尤其要积极利用电影、网络等受众度极高的现代媒介,来提升宣传的覆盖面,以规避因群众极少了解对擒拿而致使其被边缘化、断层化的危机[14]。还有必要成立专业化的宣传机构,开展对对擒拿等传统武术的收集整理,挖掘其优秀元素,并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来实现武术媒介包装和传播效能的最大化,促进传统武术走出国门,流行于世界。

4.3 借助体育赛事和学术科研的强大推动力,强化武术交流

毋庸置疑,武术交流是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倍增器”和“催化剂”,通过武术交流,呈现其技击性、实用性、竞技性等核心价值,展示对擒拿等传统武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实用性效能,只有在这些价值功能呈现的基础上,方能让世人领略武术之魅力,带动更多的人习练武术。当然,在全球化境遇下,对擒拿等传统武术交流切磋不能囿于所谓的“纯中华武术圈”思维,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来实现西方强势体育冲击下的现实突围[15]。

4.4 大力开发和利用其在医疗、技术、学术等领域的价值

医疗上,郑怀贤和他的同事们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筹建了新中国第一家运用传统医学治疗运动创伤的教学和科研基地——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另外,众多地方的骨伤医务人员前来学习,从而形成“强强联合”,是对擒拿在医学领域的运用能让更多骨伤患者收益,如:武汉体育学院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都有挂名成都体育学院的名号,由此可知,对擒拿在骨伤病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白兆麟.试论国学的三个层面[J].学术界,2007:124.

[2]温佐惠、陈振勇.巴蜀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61.

[3]柏 昱.绝技写春秋—著名武术家郑怀贤先生传略[J].体育文史,1993(05):39-43.

[4]旷文楠.武林大家郑怀贤[J].中华武术,1995(07):29-30.

[5]汪 静.运动医学专家郑怀贤的成就与贡献[J].兰台世界,2014(04):137-138.

[6]张耀红,侯乐荣.郑怀贤“武医结合”伤科学术思想的整理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02):98-102.

[7]吴用成,马振浩,刘 伟.“非遗”保护视角下武当武术的传承及发展策略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4(12):42-44.

[8]扈克文.郑怀贤学术思想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S1):45-47.

[9]吴永存,张振东. 全球化场域下少数民族传統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41-45.[10]邢照利。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的口述史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11]王智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源、特征与传承方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75-81.

[12]张忠杰.西南山地民族传统武术历史发展的特点[J].中华武术,2014(1):11-13.

[13]李 龙.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2(1):35-39.

[14]李丰荣.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境遇与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10(5): 39-42.

[15]王 帆,杨 雪.重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0): 40-42.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uple Capture” Routine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ian Hongtao Li Shengheng Zhang Lu(Institute of Physical Culture , Baise University, Baise Guangxi 533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does the analysi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uple Cap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ort board" of Couple Cap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cludes less powerful present survival and the shortage of spread power; and with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all these have Couple Capture routine suffered fault and consump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Wushu education needs a reform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Wushu should be led into school curriculum; the depth of mining and integration of Wushu resources should be done, increase its propaganda; Wushu exchange should be taken as a strong driving force with sports events and academic research development; to develop and utilize the medical technology, and the academic field valu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tur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al vital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goals and to achieve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Zheng Huaixian Cap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