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佰常
癌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找到致癌的原因,我们就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
想必很多人都看到过《科学重磅!确认!66%的癌症发生是因为运气不好!》这样一篇文章,认为大多数癌症的发生其实是随机的,取决于“上帝掷骰子”。既然都是靠运气,那还防什么癌?
这篇文章是基于学术期刊《Science》(中文名《科学》)刊登的一篇研究成果撰写的。文章主要讨论了致癌基因突变的原因,而不是癌症的原因。原文的意思是,致癌基因突变除了一直以来教科书认为的遗传和环境因素,还需要注意第三种因素,DNA不可避免的复制突变。
中科院遗传学博士王军一专门研究基因检测疾病,包括基因检测肿瘤,他说:“原文是说,66%的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而不是66%的癌症是随机发生的,这两者有本质区别。”
致癌基因突变并不等于致癌,这是两个概念。理论上来说,癌症几乎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但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发生癌症,基因突变在身体里时时刻刻存在。
基因突变只是癌症发生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另外一些因素,比如免疫系统的失灵,也必不可少。免疫系统功能强的时候,随机发生的突变细胞也很容易被清除掉。
因为环境、生活方式和免疫系统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整体癌症发生过程中,这些非随机因素的影响是很大的,绝对不能忽略。
说起得不得癌症靠运气这个话题,浙江省肿瘤研究所研究员苏丹有发言权。苏丹研究员指出,人体细胞具有DNA修复能力,可以将“犯错”的干细胞恢复正常,重新执行它原来的功能。“即便突变的细胞无法修复,机体还有免疫功能可以对付这些‘异己’,因此经常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都非常重要”。
抽烟、喝酒、熬夜,疾病的家族性遗传风险,或者易感基因,对细胞发生随机突变是刺激性的因素。而且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又会影响到DNA的修复能力。总的来说,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才会导致癌症的发生。苏丹研究员说:“预防癌症是很必要,很有价值的。”
癌症可以预防吗?当然可以。可从改变生活习惯、改善环境因素、预防性治疗等多方面着手。英国癌症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42%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当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癌症,也不等于就肯定不得癌,但可以降低患癌概率。
“五年生存率”,大部分癌症患者对这个医学名词都不陌生,它是对癌症患者生存期评估的专业名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兼肿瘤内科主任潘宏铭教授表示,五年生存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的恶劣程度,如果肿瘤仍处于早期阶段,且病灶较小,癌细胞无任何转移,此时只要积极治疗,患者的预后大都较好。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癌症的有效方法。但在临床中,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都是在出现严重症状时才去检查,从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为此,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之外,定期进行癌症筛查体检也很有必要。
防癌体检需要根据自身的年龄、生活工作环境和习惯、疾病家族史等情况,来进行个性化项目选择。“很多人认为防癌体检仅仅只是通过仪器检查判断是否罹患肿瘤,而不重视向医生告知个人的生活习惯、疾病史以及家族史等,这是不对的。”浙江省肿瘤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吕蕾说。其实这些信息正是决定被体检者肿瘤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对体检时重点筛查某一系统或器官有重要的判定意义。
针对较多健康体检中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过度紧张也是不必要的。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不高,正常范围内的波动、短时期的轻度升高,不必过于担心。目前肿瘤标志物虽然可以用于早期诊断,但大部分更适用于治疗效果的评价。比如说,肿瘤病人如果指标突然升高,就需要警惕肿瘤复发了。
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群每年需进行一次健康体检,若伴有肿瘤高危因素、肿瘤家族史等,癌症筛查体检则必不可少。男性需重点关注肺、胃、结直肠、肝脏等肿瘤的筛查,女性还需要增加乳房及妇科的检查。
肺癌。45岁以上者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肺癌的高危人群建议提前至40周岁。
乳腺癌。30岁以后每个月月经干净后的7~10天对乳房进行自检;40岁以后应定期去专科门诊就诊,必要时定期做乳腺B超、钼靶等。
肠癌。若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次数、形态、颜色等,要及时就诊,必要时做个肠镜;50岁以后应去医院做个肠镜,若结果正常可间隔三五年后再做,若结果异常,要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必要时第二年再做一次肠镜。
胃癌。长期有胃部不适者应及时就诊,必要时做个胃镜;45岁以上者每年应定期做个胃镜。
肝癌。肝炎患者每年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做B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