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芳
千年阳关
文 王芳
编者按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带一路”不仅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更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为促进战略思想实施和加强读者对“一带一路”的理解,我们将开设《丝路人文》栏目,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风情,助力“一带一路”共赢人文发展。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每次读到这首诗时我都会想,王维当年去过阳关否?
阳关是汉唐时期中国陆路对西域及中西亚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敦煌城西南约40公里的古董滩附近,西汉时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由此可见阳关乃玉门关之延伸,先有玉门关而后才有阳关。这两关同为当时西汉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约前110年左右),当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征伐匈奴收复河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列四郡,据两关”。四郡就是酒泉、张掖、武威、敦煌,两关就是玉门关和阳关,并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人类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穿越河西走廊,沿着祁连山脚下的疏勒河一路向西而达敦煌。然后又从敦煌分为两道,北道出玉门关,南道出阳关,抵达大月氏和波斯。两关则与敦煌城构成犄角之势,互为策应。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阳关和玉门关就是当时中国的边境关卡,因为地处边疆,所以汉朝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把这里作为军事要地,派兵把守。两千年来,有多少将士曾在这里守卫边防,抵御外敌入侵;多少商贾、僧侣、友好使臣在这里验证通关,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飘零羁旅,面对阳关写下雄壮的诗篇。
阳关遗址设在一个叫南湖的绿洲之侧,这片巨大湖泊就是西汉时期的渥洼池,唐代叫寿昌海。它是疏勒河最西端的一条支流,现在已差不多接近干枯了。据旧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撰的《两关遗址考》记载:“古董滩是汉代以来的阳关,此处正是山水经过的地方。”它揭示了西汉为什么在此设立关卡的本质问题。按常规,关卡理应设在居高临下的险峻之处,但是阳关却设在一马平川的无垠之地。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虽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但仍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能。阳关附近在汉唐时水源充足,寿昌海和西土沟是这里的两大水源。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为沙海的绿洲,胡杨葱郁,沙柳招摇,据守阳关的军士藉此生息。阳关设立的主要任务就是守住渥洼池和西土沟这两大水源。守住水源就守住了关,在干旱的沙漠上,百姓在这里生活,军队在这里打仗,离开了水是无法生存的。控制了水,就控制了敌人的生存权,使对方不战而败。所以这就是在这无垠荒漠边缘设置阳关的原因所在,也是丝绸之路必经的道理所在。对此,那位盗走了敦煌大量珍贵文物的国际大盗斯坦因曾有过这样详细的论述:“为汉武帝中亚扩张出谋献策的中国将领,他们对地形的观察非常敏锐,他们没有忽略南湖在战略上的优越性。对于那些希望沿此路前往敦煌的人来说,南湖是第一个能够提供充足水源和牧草的地方。控制了南湖,事实上就有可能抵御来自阿尔金山方向(即当时的匈奴)对敦煌的侵袭。从最后一处有牧场的地方安南坝至此地的距离还相当远,因此如果不在南湖补充水源,任何人都不可能从那个方向抵达敦煌。中国人通过建关以控制这条道路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在无垠无际的沙海中,阳关绿洲就像一片树叶点缀在茫茫之中,而渥洼池则像树叶上的一滴露珠。对于大漠上长途跋涉的旅人来说,看到阳关就看到了生的希望,因此控制了阳关的水源,也就能发挥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神威。我们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上来理解经阳关而西去的这条丝绸之路南路,应该是商旅络绎,驼铃叮当不绝,使者相望于道。然而事实上经阳关沿这条丝绸之路南路西行的旅人,没有一个留下当时的哪怕零碎的文字记载。而从今天的和田到唐时的边疆重镇敦煌,由西至东这一段路上,却留下了那位去西天取经的和尚的文字。玄奘西行取经历时19年,他去的时候出玉门关经丝绸之路北路过火焰山而西去,他回的时候则是从和田沿丝绸之路南路东来经阳关而归。和田到敦煌这一路十分难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最艰险的一段。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除了小片绿洲和几座废弃的城堡外,就是“瀚海云烟弥望眼,天山雪色荡寒秋”的凄迷景象,满眼是望不到边际的漠漠黄沙。烈日高悬,狂风暴吼,漠沙弥漫着天日,就连沙漠之舟骆驼也是一路呻吟。玄奘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嚎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盖鬼魅之所至也。”但玄奘是幸运的,他没有被沙海掩埋。玄奘一行从和田沿丝绸之路南路往东走了整整两个月才抵达敦煌。一踏上葱郁的南湖绿洲使他激动不已,回想起沙漠中的堆堆白骨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归宿,风雨19年,餐风露宿,终于回来了,而且是毫发无损地归来了。在游历了19年后,他不再是他乡异客,他回家了。踏进阳关的那一刻,一声“阿弥陀佛!”他跪倒在地,热泪盈眶。
斜阳照射着阳关古道。汽车翻越过几道沙梁,眼前赫然出现一片绿洲,眼前便是前文所提到的南湖。南湖现在是甘肃省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葡萄是希腊语,原是波斯特产,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菠菜、胡椒等农产品叩关东传。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从中亚、西亚遥遥飘来的种子,它们叩关后首先在敦煌绿洲落地生根,它们的子孙又继续东传,飘向中原大地、大江南北。关于这些农产品,王维还写过这样的诗句:“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尘塞……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诗中提到的苜蓿、天马、葡萄,都是今南湖所特有的动植物。
关于天马,汉书记载乃为西汉时大宛国的战马汗血马,据说此马跑起来虎虎生风,一日一夜能疾行千里,犹如天马行空,流出的汗像血一样红,故名汗血马,实为骏马中的良种马匹。酷爱骏马的汉武帝为了得到汗血马,不顾朝廷上下一片反对之声,更不顾路途遥远,派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一支兵力6万人的大军远征万里去攻打大宛。这支数量庞大的军队整整走了一年才来到阳关城下。疲惫不堪的军队穿越河西走廊时遭到匈奴的袭击,到达阳关已损兵近半,他们在这里休整了半年多,得到汉武帝的兵员补充后才攻下大宛城。得到汗血马的汉武帝兴奋异常,将此马命名为“西极天马”,并作《西极天马歌》称颂:“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后来,南湖成了驯养从大宛进贡来的天马的牧场。由是,阳关便诞生了一座名叫“龙勒”的县城。龙勒就是驯服天马的地方,渐渐这里就成了天马之乡。到了唐代,这里已是亚欧大陆桥中国边境口岸关口,所以玄奘回国的时候事先给唐朝中央政府打了报告,并派快马“六百里加急”送到长安,说他要回来了,现在已快到唐朝的边境口岸龙勒县了。唐太宗接到御弟的报告,立即批示敦煌太守到阳关迎接玄奘一行。后来马可波罗来中国也是从此地入关的,他们都在阳关停留过,住宿过。
阳关首先是一个军事关口,但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渐渐它就成了友好交流之关。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阳关,在县西六里。”这里的县是指龙勒县。时隔千年,阳关城早已沙埋雾锁,荡然无存。连绵的沙丘之间依然可见的是断断续续的城垣墙基,坚韧地与岁月抗挣着,它们依旧顽强地屹立在风漠之上。
“五原西去阳关废,日漫平沙不见人。”伫立阳关遗址引颈西望,除了黄沙还是黄沙,脚下除了沙梁还是沙梁。阳关无影,黄沙依然。古阳关就埋在这一座座沙梁之下。一个曾经威名远扬的关城为什么突然消逝,它是什么时候消逝的,又是什么原因消逝的?叩问历史,不见有半声的回应。这座城市的最后一缕炊烟、最后一声犬吠又是什么时候消逝的,它是怎样消逝于这一片茫茫瀚海之中?一起开会的甘肃本省的同行告诉我们:阳关古城应该是被洪水毁灭的,从出土的文物看,比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甚至项链等细小的东西都有,说明那场毁灭性的洪水来得非常突然。当时生活在这座关城的人们事前没有得到任何预警,没来得及拿走任何东西便遭受到了灭顶之灾。洪水冲卷之后,植被破坏了,田地埋没了,侥幸活下来的人为了生活迁徙他乡。关城成了空无一人的荒城后,风沙便在这里披头散发地肆意狂掠,一天又一天,随着岁月流逝,风沙以它疯狂的威力埋葬了阳关古城。我们还听到另一种说法,阳关古城的消逝不仅仅是风沙原因,还有一个路线走向问题。罗布泊曾经有一个古楼兰王国,它可以接纳和作为丝绸之路上西行者的驿站,这样出阳关西行的路就很畅通。如果说西域哪个地方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发生战争使国家消亡了城市废弃了,或者出现了种种不利于行走的因素,这条道路也就可能废弃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条道路的废弃也就祸及到阳关古城。由此可见,阳关古城消逝其真正的原因到底出在哪个环节,是很值得历史学家去探索研究的。
阳关遗址向南向北,各有烽燧数座,每座之间相距约3到4里,它们排列在一条线上,向南延伸到焰薹山下,向北一直伸向玉门关,形成一道坚固的军事防御工事。站在废弃的阳关古城根上,我心头回响着王维的那首千古绝唱。我相信凡是到阳关来的人,他们都是怀揣着这首唐诗而来的。驰骋十万里,纵横五千年。时空转幻,世事交迭,大诗人王维笔下的阳关已变幻成一片戈壁沙梁,成为千古绝唱!这与想象中的阳关是多么遥远啊。那些心怀着王维诗句慕名而来的旅者,只能站在这一片漠漠的空白荒原上,通过诗一般的想象来完成这一悠远绵长的精神之旅。
无论世道怎样繁华衰败,无论世情怎样沧桑变迁,历经千年岁月的烽燧,依然巍峨挺拔,无言地守望着阳关故道……
大漠无言,逝者如歌,我们只能追忆历史的回声,我们无法追回历史的踪影。阳关作为丝绸之路上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它曾经照耀了多少行者的路,温暖了多少游子的心。再难的路,再险的道,也是阳关道呵。阳关让王维的诗句高高托起,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雄壮瑰丽的图腾,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它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记忆,一个精神的故乡。
漠漠阳关人千里,遥遥西域月一钩。离开阳关是黄昏时分,那句千古绝唱再次在心头响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编辑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