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民族预科生英语思维的教学实践

2017-07-19 21:03古力斯旦木·哈德尔艾山
教师·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预科生少数民族交流

古力斯旦木·哈德尔艾山

摘 要:为了适应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思维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以期借鉴。

英语思维是英语语言运用过程中大脑中形成的条件反射,是英语语言学习应用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会对英语语言的组合起控制引导作用。英语思维培养的意义在于逐渐养成类似于英语母语国家人士的语言组织意识,全方位提升英语的使用能力。英语思维的培养与英语语言运用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民族预科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应重视英语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中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将英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为整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组织能力。

一、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思维的意义

英语思维的定义:用英语的逻辑习惯来表达头脑的想法,并最后形成英语语言或者文字思维习惯。英语思维的形成摆脱汉语习惯在英语交流中的依赖,以英语母语人士的思维方式来组织、分析、表达思想,使交流顺畅。从结果论判断,英语思维的形成也是英语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语言学角度上看,英语思维能够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英语语言认知世界,把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融合于英语的语言活动。促进英语学习的参与意识,刺激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英语历经漫长的岁月,受到了其他语言的影响,如法语、日耳曼语等。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英语的思维有助于了解英语语言的本质,以语言的角度去学习,了解英语的文化、政治、历史演变,提高英语学习的趣味性、知识性,改变以往英语学习的枯燥印象,降低母语及汉语语境习惯的干扰。英语思维的培养过程,即正确掌握英语语句的构成,语篇的含义,把英语的听、说、读、写融汇为具体的英语应用实践。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思维的培养原则

(1)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思维的培养首要原则就是有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准确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如音调、短语、语言结构等,以及长期、大量、重复性的练习。

(2)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赋予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进取心;设立模拟的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给学生创造接近于真实英语交际的条件,用语言、文字,甚至于英语国家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想法,交换彼此的意见;注意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相结合,让英语的学习与运用成为学生的习惯性行为。

(3)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少数民族预科生拥有自己的个性,对于英语的意义和需求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教師制订计划时应该以学生的英语思维培养为教学中心,充分听取学生对于学习计划的看法,适当针对某些学生的要求选择特殊的教学途径,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教学互动。

(4)重视实践交流。英语思维教学的目的是让少数民族预科生拥有英语的思维逻辑结构,而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际交流才能使英语的思维稳固,形成固定的印记,进而从主动的控制性动作慢慢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三、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思维的教学模式

1.从教师的课堂讲解开始

课堂教学是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培养英语思维首先从课堂上的教师开始。预科英语教师本身对于英语思维的培养方式有着充分的认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制定出一整套的英语思维课堂教学方针。采用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以最快的时间把学生带入英语的氛围中,习惯性地用英语思维来学习、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英语的思维培养是长期培养的过程,母语、汉语思维的习惯性困扰、英语氛围的缺乏,缺少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英语思维的建立充满困难。教师作为专业的英语人士,答疑解惑,理清思维建立脉络,营造英语思维的氛围。英语语言有着与少数民族语言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课堂教学时,剖析英语语言的差异、使用习惯、语法时态的适用,对于容易混淆之处,提醒学生注意,记录笔记,反复练习。可以设计一些讨论的议题,为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提供学习思路的指导。英语思维是生涩复杂的概念,系统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讲难度极大。因此,在一年制预科基础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思维的培养过程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理清学习的脉络。思维从头脑潜意识开始,英语思维培养同样如此。如单词的选择、作用,不同环境下的短句适用,准确的语句组合均是英语的逻辑习惯,正是思维方式的具体反映。初始学习时,学生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期,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方式的意义,逐渐克服困难,养成使用英语语言思维的习惯。

以文化的视角来看待英语的学习。英语知识的学习,究其根本都是英语文化的范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的内容延伸到日常的英语文化,从文化层面去了解,认知英语,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比较处理不同信息时的逻辑结构差异。在平时看英语电影、电视剧时,分析剧中人物在不同语境所使用的语句,人物对话时表达的感情色彩,细细品味台词的内涵。教学过中要注意培养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在学习中用英语的思维习惯来学习与交流,借用玩具、实物、漫画等具有直观性的道具,调动学生所有感觉器官参与,高效地掌握英语的内涵、语言环境。多媒体技术也是有效的教学工具。英语的思维模式养成,从主观的认知开始,从大纲到细节,在学生心中树立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差异之处,尝试着用英语思维去思考问题,学习英语知识。

2.让学生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

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思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整个教学实践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体。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材的选择上均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动态的调整机制,整个教学内容与时代的需求同步,时时满足学生的客观需求。

课堂是实践的主战场,同时也是课下延伸的起点。每节课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包含一定范围的知识点,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可以让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来解析、讨论、扩展,教师则扮演着引导、重点难点答疑的角色。每节课后留若干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保证经常性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相对于教师,学生的学习经验尚浅,面对问题处理的方式往往存在明显的主观性,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对于出现的困惑及时加以指导。交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答疑解惑,坚定实践的信心,逐渐将由教师控制的教学转向学生能够有效自我控制的习惯性学习,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培养的英语思维学习习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多看。英语思维的培养过程是艱苦的,出现的挫折容易让学生出现负面情绪。当学生出现自我否定、缺乏信心等心理时,教师应给予鼓励,从英语学习的规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成绩反复的必然性。

3.思维角度的阅读

阅读是获取英文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所证明有效的方法。从教师的教学习惯到学生的熟悉程度,阅读都已经成为熟知的英语学习方式。英语思维培养角度的阅读,则强调理解,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去审视文章的脉络,力图实现与作者的思想吻合。

阅读练习中通过阅读适合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水平的文章,重视对于主题、结构和用词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喜好和专业选择不同的文章。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语句的结构、词语的选择、短语的习惯性用法,更为重要的是尝试着领会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把普通文章的分析理解引导成为更高级的思维分析。尝试用不同的途径,语序结构来表达同一思想,假设答案的可能性,用积极的态度来塑造英语思维,养成思维的灵活性、主动分析的能力,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必要的指导,更需要学生的主观努力,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解决问题,可以用超越书本的思维,创造性地学习英语。

鼓励学生用心去感受。作为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喜欢主观判断,虽然会出现偏差,但是潜意识的理解往往会与正确的英语思维方式不谋而合。在练习中慢慢地体会英语的语言特点,感受其中英语思维的组成,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有利的正向迁移,把新的知识点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合为一体,对比原有的理解,加深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认识。鼓励学生敢于对存在的疑点提问,努力解决存在的理解性矛盾。

阅读练习的材料并不只局限文章,凡是英语内容形式的资料都可以包括其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带有明确目的性。阅读过程中会遇到生词、特定的短语、固定的结构,遇到此种情况时,不要急于解答,而是鼓励学生通过现有的知识掌握、上下文的理解甚至于想象力,来猜测真实的含义。久而久之,学生碰到此类问题时,学生大多能自行解决,潜意识中英语思维的判断能力也同步提高。

精读与泛读并举。精读课堂有利于学生短时间的提高,增强英语思维培养的自信心,突破一些难点、重点,在特定领域形成有针对性英语思维方式,为以后的扩散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课后泛读则扩大知识面,由于没有时间、内容的限制,学生的心理更容易放松。良好的心态、大量的英文知识积累、自由的学习时间,虽然不能短时间内起到明显的效果,但是长时间的英文熏陶,能够在潜意识里反射到学生的大脑,在大脑里形成固定的模式,加固和拓展精读英语思维训练的效果。

阅读不单单是个人的思维理解,同样需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每次阅读后,学生都会有心得产生,从人的心理需要上讲,需要第一时间的分析,得到对方的评价和认可。阅读心得可以用英语语言互相交流,也可以选择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老师或者其他同学了解,提出观点。对于更看重隐私的学生可以选择隔段时间的再次认知方法,自我提升。

整个阅读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定期进行指导,避免盲目性的阅读。向学生推荐公认效果明显的阅读材料,并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低到高,保持阅读量,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将英语的思维练习渗入日常的英语阅读当中。

4.通过交流强化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的培养中要重视语言的交流,交流的内容既有为提高某一方面而刻意设定的专题讨论,又包括日常性的随意交谈。初期的交流,重点放在参与性,让交谈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的自信心在增强,逐渐增强难度,加入逻辑思维难度较高的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如何更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更纯正的英语回答对方的提问。如此一来,学生在交流中会努力的表现想法,正确的英文表达习惯会条件反射到大脑记忆区域。当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会下意识地用英语思维来处理、反馈信息。

形成交流的氛围。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喜欢交流彼此的思想。相对于专题的讨论,平时的闲暇时间更多。以英语成绩好、爱好英语的学生为核心,鼓励在宿舍聊天时多用英语对话。当学生接触到英语交流氛围时,有明显的代入感,摆脱胆怯、害羞、不自信心理的影响,参与到交流实践当中。氛围形成后,类似于英语的语言环境形成,会大幅度地提高英语使用能力,语言使用与思维形成有着互相促进的效果,从而拓宽了英语思维的学习跨度。

英语交流从平时的师生交谈做起,如课堂授课、日常的看法、普通的谈心都可以运用英语语言和思维。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当面对英语人士时,学生的潜意识形成固定的模式,自动切换到英语思维。鼓励学生课下交流,成立若干个英语学习小组,由英语交流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的任务是保证整个小组的日常交流学习,经常性的与教师沟通,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适当地扩大交流范围。自发组织定期的英语角,用英语演讲等经常参加学校主办的外国专家学术报告,用英语演练话剧。在这样氛围下,学生心情轻松,同龄人互相鼓励,碰到问题集体解决,类似于初学的兴奋感,英语的思考时间增加,英语思维能力提到明显的提高。

注意交流的经验分享。话题是交流的核心,选择合适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参与度。通过经验的分享,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水平,学生能够从同学的学习经验中发现适合自己的交流方式、兴趣观点。相比于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随意,学生成功的经验很容易得到接受。经验分享的形式可以在课堂中以讨论形式展开,也可以课下交流。

在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变化,保证教学的质量,充分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步进行,整个培养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英语知识点入手,逐级提高,从而协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英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玮珊, 王 岩. 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

[2]刘玮珊.补缺假说对英语思维能力培养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3(15).

[3]韦祖安.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分析[J].芒种,2013(18).

[4]何德华. 英语通用语视角下语用教学的新思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2).

[5]张丽丽.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J]. 小说评论,2013(S2).

[6]宋太成. 民族预科教育论丛(第二辑)[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7]梁 爽. 加强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现实意义——以青海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8]王晓萍.论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预科生少数民族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2015 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状况调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属本科院校预科生为例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理工科预科生语言态度与英语学习关系实证探析
少数民族理科预科生英语素质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