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红梅
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运转的重要渠道,是引领学生不断迈向文本深处的重要策略。因此,阅读教学离不开高效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研读文本特点、挖掘教学价值,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促进学生对文本解读效益的提升。
1.聚焦核心,针对课题设置问题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看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意欲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对课题的解读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对课题的发问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聚焦学生关注的最好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理解?”等这些方面入手,不仅促使学生慢慢步入文本的深处,还培养了学生读题、审题、质疑、释疑的意识,为打开学生思考阀门、拓展思维的广度奠定了基础。
如《推敲》这篇课文,教师在揭题后,就引导学生对“推敲”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通过课题的审视形成了丰富的发问:“谁在推敲?”“推敲的什么?”“怎么推敲的?”“推敲的益处在哪里?”看似简单的一篇课题,却挖掘出如此多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对学習充满激情的起点。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也随之活跃,生成的问题自然富有灵动性、透出智慧。
2.深入解读,针对关键设置问题
问题的设置绝不能全面开花。一方面,课堂有时间的限制,有学生认知能力的羁绊,如果设置过多,就会导致蜻蜓点水,作用不大。另一方面,过多的问题必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对文本重、难点的关注。因此,我们可以将问题的设置聚焦在课文的重要内容处,这样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重点、难点。
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其中“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就非常关键,其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展现了作者意欲表达的主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在感悟其中寓意的同时,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走进文本的内核,生成智慧的教学问题,从而更贴近作者的内心。教师提出了这样的思考性问题:“‘给的什么东西?‘拿又指什么?‘给和‘拿的关系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潜入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和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
3.充分挖掘,针对留白设置问题
文章留白是作者有意或不经意间生成的,没有在行文中明确交代的,形成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表达效果。如果阅读教学加以合理运用,就可以激活学生的阅读热情,拓展广阔的联想空间。只有当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这片广阔无垠的空间里看到精彩,同时才会与作者之间形成心灵的沟通,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因此,语文教学中,文章留白处的问题设计是开启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是对作品留白进行富有个色彩的填补。
如《少年王冕》一文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花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三个月的时间,王冕做了什么?怎么做的?遇到什么困难?学生在深入文本情境中对王冕三个月里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丰富的联想,有的想象白天气温较高,王冕汗流浃背仍在坚持作画;有的则想象夜晚,由于家里条件差,点不起灯,王冕仍然借着月光认真地画画;还有的想象更是精彩,遇上下雨天,屋顶漏着雨,王冕只有躲到漏不到雨的地方,铺开画纸小心翼翼地绘画。通过留白处有效的设问,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激活了课堂的氛围,点燃了学生内心的表达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益。
4.关注学生,针对兴趣设置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作牵引,就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适切地选择学生感兴趣处设问,借助这股学习的热情深入文本的内核,挖掘作品意欲表达的中心思想。
如在教学《嫦娥奔月》时,描写嫦娥智斗逢蒙时,作者就运用了“周旋”一词,但整个智斗的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这里也正是嫦娥聪明机智的体现。因此,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兴趣进行提问:“嫦娥是怎样与逢蒙‘周旋的”,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表达“周旋”的具体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进行提问,教学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总而言之,高效的问题是促进学生认知素养的重要窗口,更是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文本的重要媒介。只有深入实践过程中,进行合理而富有实效的提问,课堂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程 胜.课堂提问中的缺失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01(11):20-23.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