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霞
摘 要:来源于刺绣,又突破了刺绣传统范式的乱针绣,在功能、题材与形式方面上来讲。都已不是传统刺绣那种主要功能为实用,设计目的从属于“用”的模式,在其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上来讲,以独立的作品形式出现,瑰丽多变的色彩,立体感强的画面效果,和天然材质制成的绣线在畫面上层层密布的肌理,在众多刺绣品类中,脱颖而出,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关键词:刺绣;乱针绣;色彩;肌理
1 乱针绣的创作理念
乱针绣,是一个把画理结合在一起的全新的绣种,以针线为工具,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前后的空间虚实关系和色彩变化。乱针绣,最有特点的就是如其名称中的一个“乱”字,这“乱”看似杂乱无序,实则是有规律可循的乱,这是一种按照一定组织、一定针法进行的无定法的运针,其目的,就是为了求得整体上的统一和更活泼的变化。
虽然针针错乱,却必须要做到乱中有序,乱得有道理,由于乱针绣的横空出世,传统的套针发展到乱针,针法也从严谨的有序走向了相对的“无序”,这样绣者更能心随意走,在创作上不再拘泥,有了更大的施针空间。乱针绣的色彩较之传统刺绣的层次要丰富得多,也更生动,可绚烂到犹如天边燃烧的彩霞,也可忧郁到如雨巷中独自走过的女孩。色彩的厚重,像一幅斑驳的油画,由于乱针绣以线条交叉的形式表现绣面,并且在色彩效果上,层次比传统刺绣要多,因为使用了大小乱针针法施针,线条就长短粗细、疏密深浅,在绣面上,线条散向四面八方,从而让绣线的光泽不受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而这一特点,又不同于油画。油画中,两种或三种颜料经过调和,在画布上出现了异于先前的色相,调和前的颜色不存在了,而乱针绣,绣面上的三种色线交叉重叠后,得到如同油画般调和的异于先前的色感,但仔细看绣面,早先的三种色相依然存在,这就是乱针绣的神奇精妙之处,在色彩上比油画更明艳动人,形成了绣的独特风格。
2 乱针绣的艺术个性
(一)、画绣结合
乱针绣在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将西洋油画、照片的明暗原理,融合西画注重描摹物象的逼真,创作出具有光线感、立体感的绣面效果。
(二)、色彩精妙
乱针绣的色彩丰富。精彩纷呈的色彩随着光源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视角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变化,这是其他绣品和油画所不能比拟的。
(三)、绣工细腻
乱针绣一般要分三层来绣制,第一层打底,在整个要绣制的地方,先铺上一道线,针法表现上,线条粗且长,这一步,如同素描中最初,铺大调子一样,这样便于把握整幅画面的色调关系;第二层刻画,一般是先面积大和后面的物体,相应的,面积小及前面的物体后绣,在这个阶段,要注意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与整个画面的关系;最后一层,则是对整幅绣品做最后的归纳与点睛。正是有了这精工细琢,才使得绣品整体色调协调,虽然针脚密布,但色色分明。
3 乱针绣的艺术价值
乱针绣首创者的杨守玉先生本身就具有深厚的绘画基础,乱针绣的技法上不仅借鉴了西方油画色彩和素描的明暗虚实法。使画理和绣理结合在一起,还突破了“密接其针,排比其线”、“比针均齐,密结如镜,工致精丽”的传统刺绣针法表现,更是使刺绣在理念上得到一次革命性的改变,从此,乱针绣从传统刺绣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绘画与刺绣结合的完美典范。
(一)、自由是创作的前提
乱针绣最大的特点,就是“乱”,但这种“乱”是观念上的突破、自由与解放;有时在对一个物体的刻画中,寥寥数针,看似随意,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点到意也到,而这一表现手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乱针绣乱得奔放、乱得好看、乱得活泼、乱得有理可循,正是这种看似的乱,恰恰使得创作者有了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从而使乱针绣真正达到了形乱神守,开创了中国刺绣的新范式。
(二)、极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
素有仿真绣和写真绣美誉的乱针绣,不仅在技法上揉和进了西方油画及素描等画理,让画面比之传统的刺绣更有逼真立体感,而且在技法表现上更有针法带来的绣线独有的肌理和质感,如同绘画中的笔触和色彩。
(三)、在与时俱进中发展丰富自身
早期的乱针绣作品多为临摹古典油画名作,后又与当代画家合作,一绘一绣共同创作,但这对乱针绣作品而言,最多也仅仅是工艺上的一种制作。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与世界交流和对话的逐渐深入,现代设计的观念也正在影响着这个年轻的绣种——乱针绣。首先,在从业人员的构架上有了根本变化,愈来愈多的有着深厚绘画基础的艺术家和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作队伍和爱好这门艺术的爱好者,加入到了乱针绣领域中,他们对此进行研究与创作;其次,这类从业人员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型的从业人员,他们有着扎实的绘画专业基础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创新性,并且随时吸收现代设计的新理念,注重生活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人们渴望的精神慰藉与审美要求,创作的理念也越来越往乱针绣首创者:杨守玉先生创造乱针绣的初衷接近:乱针绣不仅是刺绣理念的革新,更是一种绘画。就正如艺术大师刘海粟评价乱针绣“以针代笔,以色丝为丹青,使绘画与刺绣融合一体,自成品格。”
参考文献
[1] 钟茂兰 著 《民间染织美术》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2] 潘健华 著 《女红》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3] [清]沈寿 口述 [清] 张謇 整理 王逸君译注 《雪宦绣谱图说》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4] 陈勤建 著 《中国民俗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