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珍+黄河++袁勇贵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中存在暴力现象较为普遍,但并非所有家庭中的打骂、争执行为都属家庭暴力,法律上认定的家庭暴力必须造成身体上、精神上的一定伤害后果。
家庭暴力按形式可分为:
(1)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如:殴打、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工具进行攻击等。
(2)语言暴力。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语言,从而引起他人痛苦。
(3)性暴力。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
(4)经济暴力:剥夺生活必需品,遗弃家庭成员,限制配偶花钱,夺走工资,扣留身份证件,禁止外出工作,禁止求医,在外赌博欠债,变卖家产。
这些暴力形态常被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出现一种新的家庭暴力形态——冷暴力,它表现为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通过暴力方式处理,而是表现得比较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恶语中伤、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家庭工作,是隐性暴力中较常见和隐蔽的做法,也是现代家庭中的易被人忽视的问题。一份来自浙江、湖南、甘肃三省的“对妇女的家庭暴力调查结果报告”显示,精神暴力发生频率最高,身体暴力次之,性暴力发生比率最低。
然而,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上,对限制其与朋友交往、长期不与其说话、长期拒绝过性生活、耻笑其缺陷弱点等精神层面的暴力常不被认识。殴打、伤害致死、虐待等身体暴力和性暴力为主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家庭暴力。
进退维谷的家庭暴力观
家暴由来已久,很多人习惯用家庭暴力来解决问题,主要是因为部分男性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顽固,不懂沟通的技巧和方式,企图用武力教育、震慑家里人;有些则是大家长主义思想严重,奉行棍棒教育,对家庭成员未成子女动辄拳打脚踢,采取畸形的教育方式;当然,社会关怀及制度约束、司法惩处不力也使得家庭暴力不断衍生。
长期以来,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多為弱势的女性和孩子,家庭暴力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精神伤害。侵害妇女的人身权利,导致家庭破裂,甚至出现以暴制暴的行为,导致刑事案件发生,使家庭破裂和毁灭。也有因经常性的暴力摧毁其人生信念和生活信心,破坏其正常交往的心理,扭曲她们的性格,不少受害者因而出现抑郁、焦虑,在痛苦中煎熬,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然而,即便遭受了家暴,很多受害者却并没有离开所在家庭,一是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女性受经济条件制约或依附性强,没有能力在离家后独自生活。二是受男权社会文化影响,有的女性内化并接受了夫妻关系不平等,或被引入为了家庭要牺牲自己的误区。三是子女反对或亲人调解,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四是法制还不健全,面对施暴人或家人的威胁,受害女性找不到面对暴力侵权行为的有效途径,只能选择哑语、失声。
施暴者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精神心理方面来说,频频出现家暴行为的施暴者可能存在酒精成瘾、双相情感障碍或人格障碍。
部分施暴者或因酒精成瘾导致精神障碍。酒精作为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长期使用后可产生幻觉、妄想、情感障碍或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如酒精所致嫉妒妄想,酒精所致偏执症等。患者可出现一系列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对自身或他人都有可能造成危害。
也有部分施暴者有双相情感障碍,他们情绪不稳定,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易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还有部分施暴者属于易激惹型、冲动型人格,具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特征。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这类人发生家暴行为的概率很大。
家暴发生了 我该什么办
当家庭暴力发生时,作为受害者首先要尽量保持冷静,不要刺激施暴者,避免正面冲突,以减轻伤害;其次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头、颈、胸、腹等身体的重要部位,并向亲戚、邻居、朋友、路人求助,条件允许可拨打家庭暴力专线电话或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妇联求助;情况紧急时立刻拨打110 报警,并保留暴力现场原貌;尽快到医院去验伤和治疗、并保留证据,伤情严重者可对自己受伤情况进行司法鉴定,并依此起诉施暴者,可要求相关部门为自己提供人身保护以避免遭受施暴者的继续伤害。
当然,家暴并不仅仅只发生在女性、孩子这些弱势群体身上。近年来,也有报道出现过男性作为家庭暴力的受害方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性之间的差距缩短并趋于平等,我们不应当固执的抱着“男性地位强势,不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方”的旧观念,对性别形成刻板印象。一些相对而言身体力量较小、社会资源占有量较少、“男性气质”不够突出的男性往往也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方。因此,也应当对男性家暴受害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家暴家庭可以求助心理治疗
对于出现过家暴的家庭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心理治疗来帮助整个家庭走出梦魇。相对于家庭暴力的受害方来说,施暴方才是更应该接受心理治疗的对象,但往往施暴方不会主动要求治疗,而受害方却因为受到心理创伤而主动求助,但仅仅针对受害方的心理治疗通常治标不治本,还未治愈这次的创伤,又有了新的创伤,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此针对此类家庭适宜做系统的家庭治疗,即夫妻双方甚至子女都参与的一种心理治疗。所以要帮助整个家庭走出梦魇的前提是施暴方和受害方都有求助的意愿,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通过系统的家庭治疗后恢复健康的家庭功能。
袁勇贵,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优秀重点医学人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精神医学系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南京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主编著作1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71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