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云
摘 要
“微作业”是基于品德与社会微课目标、内容所构建的小型德育作业。通过“微记录”作业过程,用连续性评价激活学生的道德体验;借助“微互评”,实现在线互动评价作业作品,从而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设置“微奖励”集中呈现评价结果,引领学生践行道德认知,促进品德学习的知行合一。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微作业;评价;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3
何谓“微作业”?即基于教学目标、内容所构建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现创造性、开放性、生活性、综合性原则的小型德育作业。对于“微作业”的评价,自然应强调其评价方式的简单化,评价时间的简短化,奖励方式的易操作化等特点,“以小见大”,激励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连续性“微作业”评价——激活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将儿童的学习与生活过程视为道德生成的过程。作业作为品德与社会课后延伸活动,必然要服务于儿童德性的成长。其评价自然应该是连续的、持久的,聚焦儿童的成长变化过程,持续发挥激励与改进功能。因此,“微作业”评价强调儿童在道德实践场域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能力,通过评价其活动记录、访谈录、反思日记等,实现过程性评价。
[案例1]《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这一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产生热爱平凡的劳动,尊重和感谢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能够感受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身生活带来的变化、帮助和便捷。但是,由于缺乏亲身体验,对于劳动者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等认识,往往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可通过实践性“微作业”,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在实践中形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微作业: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人们餐桌上丰盛的食物、果蔬,请同学们也来栽种大蒜苗。
微记录:请学生每天用一点时间培育蒜苗,并简单写一写日记或画一画观察结果。
微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给予反馈评语。
下图是两个孩子的种植记录,他们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自己种植大蒜苗的发现、心得和体会,可谓兴趣盎然、童真满满、情真意切;教师对此则作出了充满热情、赞扬和肯定的评价。
10月13日 星期二 晴
这几天日日阳光明媚,十月小阳春,蒜苗又长高了,拔了节,分了杈。可是,因为昨天忘了浇水,今天有点打蔫儿了。种蒜苗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师评语:用谚语写出了10月的温暖,有特点!而且,通过种蒜苗,你感受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这一点最值得表扬!
10月24日 星期六 小雨
小蒜苗有高高的身材,细细的茎,身披着淡绿色的上衣,脚穿着粉红色的雨靴,像一位身穿迷彩服的士兵,随时准备接受检阅一般。啊,我的小蒜苗,我种的小蒜苗,真是让我欢喜得不得了!
教师评语:一瞧这语言,文静同学对蒜苗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是的,劳动获得了美好的收获,它是快乐的,你真正体会到了这一点。
一系列“微记录”评价重学生后續的培育结果,轻学生对植物成长周期的认知,旨在通过每天记录让学生发现呵护生命的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喜悦,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在连续性的师生日记对话中,激发了学生对生命和劳动者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了学生坚持观察记录的毅力,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兴趣和能力。
这种连续性评价依托“微作业”观察记录,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师生互动评价和反思,引导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二、在线互动“微作业”评价——深化道德情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微电影等已成为教师广泛使用的课程资源。学生和家长对此已经非常熟悉,甚至经常成为这些课程资源的制作者。基于此,我们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与评价“微作业”,让学生和家长成为作业的主创人和评价者,提升“微作业”品质。
[案例2]《我们一起成长》之《最难忘的第一次》(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旅游,第一次参观福利院……或激动、或紧张、或兴奋、或喜悦。它们都构成了学生的成长印记,是弥足珍贵的成长财富。
微作业: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拍照片、做相册、做PPT、拍录像等方式,结合文字,记录“最难忘的第一次”,并将作品上传至班级群相册。
微互评:给自己喜欢的作品点赞,进行一句话的好评;当然也可以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
以《钱江晚报》小记者雨甜小朋友上传的第一次去培智学校进行的“寻爱之旅”活动为例,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互动评论精彩纷呈:
依依:雨甜,好有爱,真羡慕你!和他们一起参加了一个下午的活动,你一定有很多的感触吧?下次有这样的活动一定叫上我哦!
雨甜回复:好的,下次我一定邀请你。培智学校的小朋友真的非常单纯、阳光,他们虽然身体有残疾,但仍然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让我感动和佩服!
老师评价:体验学习,爱心无限。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定能让我们的雨甜小朋友从小就拥有一颗向善的心。
雨甜妈妈发表了两次评论:
1.陪着小朋友们去参加小记者活动,看着小朋友们在不断成长,作为家长,我发现自己也在成长。
2.出生没得选择,但在同一片蓝天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他们便已经满足矣!
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在线“微互评”重温了体验活动现场的爱心与感动,促成了孩子们道德情感的深化。同时,这样的互动评价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深入了解孩子的情感状态,及时进行鼓励或矫正,引领整个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
三、综合性“微作业”奖励——引领道德践行
有“评”还要有“奖”。日常的各类评价通过多种方式,旨在让指导者和关注者积极参与“微评价”。这些评价分散在各种活动、各个阶段中,呈现分散化、碎片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通过综合性评价,以等级制“微奖励”集中呈现评价结果,从而强化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
[案例3]《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之《了解我国的水资源》(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
在教学中,教师介绍了我国水资源总体情况,通过资料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水资源污染情况和引起的后果。聚焦让学生和本地居民引以为傲的新安江水,播放2013年11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关于《新安江饮用水源存在污染危机》的调查结果。
真是这样吗?对此,学生提出了质问:每次去新安江边散步,我们看到的都是澄澈见底的江水,江中水草悠悠,江上奇雾漫漫,哪有被污染的危机存在?机不可失,教师就此设计了综合性实践作业及评价方式:
1.全班制定微实践计划,教师审阅、指导、修改计划书,并通过自荐和指定等方式让各小组分别负责一个板块的内容。
2.各小组分别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关注活动进程,及时进行调整、引导、点拨和启发。
3.各小组呈现各自的实践结果:有的实地拍摄养鱼工人把大袋饲料撒入河中的画面;有的记录了江边随处可见的垃圾;有的找到了工厂的排污口并写了调查报告……
微奖励:邀请家长、社区和学生关注调查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等级一:在此次“微作业”完成的每一个阶段:设计活动阶段、制定计划阶段、实践活动阶段、呈现成果阶段等各阶段只要獲得好评,都可以小组为单位得分。
等级二:得5分就可在荣誉墙上贴一颗星。
等级三:得10颗星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礼物:一片活动中的植物标本、一块橡皮、一支笔等。因此次作业以保护家乡的水资源为主题,笔者奖励给孩子们的是“秀丽新安”明信片。
最高等级:得10个小礼物就奖励一本书《新安江水电站志》。如果孩子们在此次活动中没有集齐10个小礼物,可以把小礼物顺延至下一次活动。
这样的“微奖励”,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微作业”的热情。同伴间、小组间相互激励、相互竞争,力求“微作业”开展有声有色,结果呈现有血有肉,争取同伴、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士的好评和点赞。多元评价主体能带来多元评价视角,从而获得更加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1]如此作业和评价,自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形式灵活的“微作业”评价实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激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提高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志芳.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评价策略探析[J].中小学德育,2015(8):27.
(作者单位:建德市明珠小学
浙江杭州 3116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