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苏晓
2017年高考刚刚谢幕。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第40次全国高考。40年前的冬天,通过中央政府的正确决策,中国恢复停滞了10年的高考。1977年的冬天,570万考生从农村、工厂、部队走进考场。从此,一大批人通过高考上大学,开启了人生新篇章。这场不同寻常的考试,开始改变这个庞大国家无数人的命运。
对于个体而言,高考是一次改变命运的人生节点,翻过这一页,人生便进入了另外一个通道。于国家而言,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它重拾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传统,为中国几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通过让高等教育回归秩序,学者重焕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中,学生勤学苦思、奋发图强,大学再次成为培育英才、潜心治学的家园。而那些参加高考走进大学的人,日后则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于社会而言,高考也提供了一条普遍的上升通道,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提高了社会流动性,有学者称之为“无声的革命”。
恢复高考40年:
主题是变革 底色是奋斗
40年来,高考制度从恢复、巩固到完善、变革,几乎从未停止调整的脚步。
1983年国家教委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1985年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试点;1990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正式实行标准化,共考9个科目;1996年国家出台《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大学毕业包分配”时代宣告结束;1999年“3+X”在广东率先亮相;全国高校“大扩招”,高等教育规模从此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短短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近3倍,“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和婚姻状况的限制;2017年称为“新高考元年”,上海、浙江两地迎来全新的“3+3”模式……
深化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改革……今天中国所经历的,是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涉及链条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考试制度改革。
40年来,仅江苏一省,高考人数在消化了10年积压的考生后,从不足10万一路增加到顶峰54.6万,后又回落到今年的33万;高考录取人数从每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高峰时的40万人;录取率更是一路走高,从4.7%到超过90%。
高考人數在变、录取率在变、高考模式在变,考试的人呢?
时光荏苒,转眼间,距离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已经走过了40年光景,当年许多“不知未来在何方”的懵懂少年已成为了社会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我们采访了4位分别在大约40年前、30年前、20年前、10年前参加高考的考生,发现随着时间的拉近,故事中的他们对待高考是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淡定。
徐德清:夜宿考场的耶鲁研究员
高考年份:1979年———知识青年重新握起笔杆子
记者联系上徐德清博士,彼时他正在法国出差,走在时尚巴黎的街头。回忆起高考岁月,时空就一下被拉回到38年前的中国福建宁化县。
“那是1979年,高考考场就设在县城的中学里。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我们晚上没有旅馆住,就在考场的桌子上睡,第二天早上起来,整理好桌子就准备考试。夏天蚊子特别多,睡桌子又没有蚊帐,所以那几天晚上都被蚊子叮得一塌糊涂。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事。”虽然是30多年前的往事,徐德清依然记忆清晰,夜宿考场桌子的经历实在是令人终生难忘。
徐德清祖籍浙江余姚,在福建出生长大。他的中学时代是在福州五中度过,由于是寄读,才回到宁化县参加高考。他回忆,高考前的复习冲刺很辛苦,老师甚至为他们找来了文革前的模拟试题。当时大学的录取率很低,全班最终只有徐德清一人考上了天津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本科。
那时都讲建设四个现代化,年轻的徐德清觉得自动化就是现代化,要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就毅然报考了工业自动化专业。
天津大学前身叫北洋大学,创建于1895年,是中国现代第一所大学,该校最早引进欧美著名高等学府的培养模式,从首届毕业生起,就可直接进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研究生院深造。徐德清暗下决心:“我必须有一天也要到耶鲁和哈佛!”
1983年徐德清大学毕业,时值教育部公派出国研究生统考,他以精密仪器仪表类专业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赴英留学资格。“当时名额很少,全国大概只有100个,我非常幸运。经过20年的奋斗,终于来到了哈佛和耶鲁,做博士后研究,并在耶鲁大学做了研究员。”
谈到高考的意义,徐德清非常感慨:“高考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特别感谢高考!没有高考,我也没有后来的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徐德清说,其实不管参加高考还是选择出国留学,都只是一种经历、一种历练,都要付出艰辛,也都充满未知和挑战。“最关键的是,在选择的过程中不要一味‘求分,而要学会‘求知。人生只要养成了学习求知的习惯,不管是否经历高考,也不管高考成败如何,在哪都可以脱颖而出。”(徐德清为江苏省侨务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美中经贸科技促进总会首任理事长)
陆志宙:难忘那年陵园路上飞翔的自我
高考年份:1987年———上大学意味着端上“铁饭碗”
作为1987年的南京本地考生,陆志宙说,当时都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因为高校招生比例比现在低不少,竞争相对激烈。“可能因为就读的高中每年只有个位数的学生能考上一本二本,所以我对能否考进大学并没有特别大的把握,这样心态反而比较放松,没有背水一战的包袱,最后进入了比较好的大学。”陆志宙语调平缓,让人不禁想到“人淡如菊”这样的词语。事实上,在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陆志宙进入的这所“比较好的学校”,正是精英荟萃的南京大学外文系。
与陆志宙聊高考,无须忆艰苦岁月,只有一种诗意的享受。
高中在南京人民中学读书的她,家住中山陵附近,每天都是骑车上学。她的宝驹是一辆26寸的金狮自行车,单程到校要50分钟左右。可是她非常喜欢每天这样一个人的骑行。“彼时我的内心是飞翔的,在长长的空无一人的陵园路上,面对着树林大声歌唱,那是我最好的放松。每天清晨踩着单车经过中山陵的‘天下为公牌坊时,我都会在心里大声地向中山先生问好。每天傍晚回家,看着夕阳从我左手边坠落,斗转星移,日复一日,他们成了我最好的陪伴。那时候,我觉得陵园路上的每棵树都是我沉默的朋友,大爱无言。对了,还有那年4月的雨夜,漫山遍野的布谷鸟鸣,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了。”
这么多年来,陆志宙不会经常回忆起高考,当然某些细节却不曾忘记。“比如高考前一天下午,从母校人民中学老师手上拿到了准考证回家,因为时间比平日放学要早很多,估计才四点左右,骑车上陵园路后,我第一次在途中作了停留,跑进了美龄宫,里里外外看了宋美龄女士的别墅小楼,还在她花园石凳上美美地休憩了一下。1987年的美龄宫,不要门票,里面也没有一个游客,非常非常寂寞的一座小楼。那天我很满足。”
陆志宙说,她会支持晚辈们参加高考,因为这是一场心理上的考验,是一种极端情绪的体验,经过这样的心理挤压,人生的河流或许会更宽广。她说自己,也正是通过高考,进入了南大,有了一个更广阔更高的平台,人生的地平线才能呈几何级延展开去。“当然,现在高考也不会决定人的一辈子了。准确地说,高考永远只是路途中的一站,或许是一个大站,但不是唯一。”(陆志宙为译林出版社原创文学中心主任)
媒体人苏晓:“足球”助我上大学
高考年份:2000年———学费“自理”毕业不包分配
关于高考,苏晓有太多回忆。“2000年欧锦赛意大利在最后时刻丢了冠军,我这铁杆球迷从半夜哭到天亮又哭到天黑。由于那已经是7月3日,4天后就是高考,父母急得像热锅上蚂蚁,又不敢骂我。好在我稳定心神,7月4日恢复了复习,然而也只是把古代史草草过一遍,而世界史中的法兰西第n共和国,直到进考场前,还在强记。也许是老天爷把意大利队的福气都挪给了我,首次开考的文科综合,所有大题都以地图作为入口。”有哪个球迷地理会学不好呢?
看欧洲五大联赛的人都知道,可以说欧洲所有的著名城市都有一支与其城市的历史文明交相辉映的球队:AC米兰在意大利米蘭、拉齐奥在罗马、尤文图斯在都灵,还有更一目了然的皇家马德里、巴萨罗那、切尔西、曼联、拜仁慕尼黑……这些球队征战本国联赛,就要把国内各大城市跑一遍,征战欧洲冠军杯更要在欧洲境内来回奔波。苏晓自然也紧随其后,在了解赛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把欧洲乃至世界地理概况详记了下来。更有趣的是,当时几位著名的球星:巴蒂斯图塔来自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因扎吉来自地中海气候的亚平宁半岛、贝克汉姆所在的英格兰是位于大不列颠岛的东南方,苏格兰以南,英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苏晓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最终顺利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值得肯定的是,40年来,高考这一选拔形式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命题的思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最早的考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到如今更多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关注能力的培养。高考,实际上也在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苏晓说。
本刊记者李珊珊:我的大学不一定正确,但必须温暖
高考年份:2006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高考前一天我没有睡着,后来演变成为一种隐疾,一旦有重大事件,前一天我会经常失眠。我们那年高考理科是自选2门,鉴于我自打学习化学以来,就不明白那些奇奇怪怪的化学符号之间如何能产生一系列的无规律的排列组合,进而可以生成世上几乎所有的物质的组成元素。我只能去考物理和生物,考完最后一科出来之后,像张爱玲说的看了早场电影,还有静荡荡的一天摆在眼前。那时候我就很羡慕班里早恋的人、会打游戏的人,他们都兴高采烈有得玩。我只能傻乎乎的回家,躺在床上不知下一站去往何处。
后来,我进入了一所以理工类见长的学校,我在其中学习信息工程专业,工科的学习,培养了我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审慎的处事态度,IT行业系统的研究方法让我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加细致和全面,看问题的角度更加清晰和理智。但学校的学生几乎全部出自理工科,相对于综合大学来讲,人文气息较弱,通信行业是多少人梦想的领域,看上去既能接触人类科技前沿又赚钱,但我很快就放弃了。并非因为难以深入,而是因为选择它,我的很多艺术理想,审美素养和很多之前积累的优势将无法充分发挥。特别是慢慢参与很多校外实习和阅读积累之后,生活就是艺术,每一幅定格的画面和每一寸时光都让我感觉到人文艺术的魅力,有时候找到一些感觉但这种感觉很难形容,也不易明确理论出处和依据,但却一直激起我内心深处对艺术、文字和美的冲动。最终我还是决定遵从内心的呼唤,在去留学深造的时候转了文科专业,并一直从事至今。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宇航员、科学家、明星、老板、官员、作家……但长大了我才知道,你说你理想丰满,耐不住命运泼皮。我很庆幸,从上大学那时到现在,我对未来的设想虽然经历过波折,却守住了原点。我身边的布景不断变换,但舞台还保留了最初的轮廓。这样的选择不一定正确,但必须温暖。
这样看来,说到高考,请不要相信它能决定你命运这样的话,因为你的命运早在你出生的时刻就决定了,那些真正好命的人根本不需要参加高考。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已经渐渐明白,其实高考并不能决定什么。它或许只是一个加油站,分数高的人加的油多,有的人油加的少但是目的地不远,也能轻松过完一生。但是如果你想去远方,那就一定要多加点油,而且路上爆胎的可能性也会大很多。但如果你能把每次爆胎当成是车体的升级,那么远方就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