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生活的语用才能形成核心素养

2017-07-19 17:47:16王永林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卢沟桥老乡导游

王永林

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人们用它来反映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文的实际运用,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就会黯然失色,‘江郎才尽。”语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以近期笔者参加的一次赛课活动为例,课堂中积累背诵、复述训练、情境对话、读写结合……可谓形式多样。但是细看下来,就会发现因为对生活实际的关注程度不同,有的只是徒有语用训练形式,有的呈现的仍是静态的语用知识,只是为了表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而进行的“浅表语用”。

一、服务生活,变“浅表语用”为“深度语用”

所谓“浅表语用”,顾名思义,就是语用训练的设计流于形式,缺乏深度。而“深度语用”则联系生活实际,从内容和形式上深入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以教学苏教版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十分钟,执教的×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中的一个部分,将文中的内容改编成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几分钟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有的把书卷成了小喇叭,有的把红领巾系在了小棒上当作导游旗……也模仿起了导游的开场白:“大家好!我是本次双龙洞导游张兵……”游记类课文,很多老师都喜欢在课文内容学习之后,让学生扮小导游,将课文改编成导游词,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本节课来看,课堂很热闹,书上的内容也得到了巩固。可细想一下小导游的表达却有美中不足,除了开头的自我介绍之外,其余的内容都是照着书上搬下来的。教师过于强调学生介绍的形式,而忽略了介绍的内容。文中的内容是作者作为一名游客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实际生活中作者能见到,别的游客也能见到。试想一下,一个导游介绍的内容全是游客自己能看得到、听得到的景物,这样的导游谁会请呢?所以,这样的介绍难以经受生活实践的检验,只是在书本中“学游泳”的“浅表语用”。

那么,小导游应该介绍什么?怎么介绍才是游客感兴趣的呢?另一位老师的做法就可圈可点了。在第一位同学按照书上的内容介绍之后,老师作了必要的鼓励性表扬,同时也对下面的学生游客提出了问题:“作为游客,什么样的内容是你感兴趣的?”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自己不知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典故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应该详细地介绍。于是,老师让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在自己要介绍的段落中圈画出这些内容。同样介绍入山部分,一位同学在调整后这样介绍:“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就行驶在通往双龙洞的盘山公路上,请大家从窗口向左看,大家知道那满山的花朵是什么花吗?(杜鹃花)对,在你们那里叫杜鹃花,在这里叫映山红。看,满山的笑脸正在欢迎大家的到来呢!那一簇簇盛开的粉红色的花,有哪位游客认识就厉害了!它叫油桐,是本地特有的植物,其实,不仅油桐是粉红色的,山上的沙土也是粉红色的。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你的心情是不是变得明艳起来了!”

比较两个教学设计不难看出,在第一位老师的设计中,学生对导游词的认识只停留在开头自我介绍,然后就引用课文中的语言,是一种机械记忆和复述,没有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导游需要的口头语言,也没有从语言表达形式上唤起游客的兴趣。而第二位老师,想游客所想,重点讲解游客不知道的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沙土,多采用反问、设问这样激发游客思考的句式,调动游客的兴趣,作者的明艳心情也得到了充分渲染。这样的语用,结合生活实际,是深度学习,是创造性复述,语言充满了吸引力,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语用训练只有同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才能使语用教学生动活泼,取得好的成效。

二、寓于生活,变“简单语用”为“智慧语用”

语用教学主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在各种场合表现最恰当的语言行为,促进学生面对不同处境时,能用适宜的语言来进行对话和沟通。学生除了具备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知识外,更要懂得运用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以言行事,体现语言的智慧。

苏教版六下《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中,有段内容是聂将军让警卫员到老乡家给日本小姑娘找奶喝。执教者在这一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语用训练:“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这是日本军官的孩子,老乡会把奶给她们喝吗?如果你是警卫员,你准备如何说服老乡?”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语用训练。这篇文章中,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聂荣臻将军对战士说的:“虽然敌人残忍地殺害了我们无数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和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所写的:“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对老乡的劝说,正是将这两段内容内化后的活用,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第一位学生说:“我们是八路军,是保护你们的,难道你们不信任我们吗?”第二位学生义正词严:“老乡,我们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第三位学生则直接引用了聂将军对战士说的话。老师对三位学生大加表扬,满意地进行下一个环节。但学生的发言达到了语用训练的目标吗?符合生活实际吗?首先,这样的语气,不是劝说老乡的语气,跟老乡商量事情,不应“义正词严”;其次,作为八路军,也不会拿“保护”去博取老乡的信任;实际生活中,老乡是地道的农民,没有读过很多书,“国际主义”“至仁至义”这类话,老乡听不懂。所以,这样的语用,是经不起实际生活检验的,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平移,在实践劝说的过程中缺乏言语的智慧。

另一位老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则高明得多。他首先和学生讨论,得出劝说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让人信服。说“理”要将大道理变成老乡能明白的大白话,乡亲们才认;“情”必须站在老乡的角度表达,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一番思考后,学生的语言明显贴近了当时的生活,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有学生说:“我们也有很多的战士在战场上失去了生命,我们也想为他们报仇,我们知道你们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我们理解你们的心情。”(老师点评:动之以情)“战争是残酷的,但是这些孩子和咱老百姓一样,他们是无辜的,他们失去了父母也很悲伤,况且她们还那么小,也不懂事,如果我们伤害了她们,我们和那些残忍的日本军队又有什么区别呢?”(老师点评:晓之以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力在语文学习上主要体现为“读得懂”和“说得清”。“读得懂”,就是用思维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说得清”,就是用思维把自己的理解用恰当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本环节的语用训练,就是将聂将军的语言用自己的话理解,并用老乡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同身受,道理、情感都经历了“走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明白了以后劝说一个人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三、源于生活,变“消极语用”为“积极语用”

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教授在《真语文:以語用为目标》中提出:“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语用训练只有同生活相联系,才能使语用教学生动活泼,取得好的成效,达成语用目标。”在日常教学中,以英雄形象或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课文,我们经常采用“××,我想对你说……”这样的读写迁移。例如,学了《船长》一文后,写“哈尔威船长,我想对你说……”;学了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文,就写“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学了《詹天佑》一文,就进行“詹天佑,我想对你说……”这样的训练。在学习《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执教者也进行了一项语言训练,让学生以“站在卢沟桥头”为开头,写一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演讲文字。五分钟之后,学生开始交流展示:“今天,我站在卢沟桥头,看着那沧桑的桥面,不禁又想起了那一天。‘让我们进去,我们要进城搜查!……”后面是对课文的大段引用,几句议论之后,直接进入课文。这是学生针对所学课文内容的感悟性活动,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对文本范式语言地潜移默化,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主要采用的是感知性的学习,学生很难深度自主运用语言文字,属于“接受本位”为主的“消极语用”。练习若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显得简单容易了。

“积极语用”教育观认为,母语课程的目标是培育表达力,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富于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自觉完整的言语行为。其中语用主体的表达动机、感情和能力三要素,决定了语用行为的效度。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育既要养成学生的语用能力,又要唤醒学生自觉的语用动机,激发其主动强烈的语用情感。其实分析一下不难看出,学生之所以未能写出应有的文字,不能深入地感悟,是因为没有去过卢沟桥,对卢沟桥的过去、现在缺少应有的现实生活体验,也就缺少了那份抚今追昔的情怀。而必要的表达规则,必要的生活体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言语表达。

同课异构的王老师也有这样的语用训练。不过在这之前,他先让学生观看了关于卢沟桥的短片,短片配上了厚重深沉的背景音乐和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最后画面定格。王老师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看到了斑驳的桥面、弹痕累累的桥墩、如血的残阳和沧桑的石狮子,听到了哗哗流淌的河水……”之后,老师进一步追问,“穿过时光的隧道,你看到了什么?你还听到了什么”?这一次,学生就将现实和历史通过卢沟桥进行了链接。学生说完之后,老师再让大家进行“站在卢沟桥头”这样的开头练习写话。因为有了前面的视听体验,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此刻情动而辞发,语言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从“语用”的发生过程来看,一般经历由“表达意图”,到“语言构思”,再到“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情动而辞发”的过程。课例中的王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学生对“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卢沟桥历史”这一“表达意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语言构思”有了现实卢沟桥的场景、解说、音乐作为凭借,“语言表达”就有了新的高度,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洋溢着言语主体个性化审美活力,语言就有了表现力。

语文学科最核心的素养就是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课堂上的语用训练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拥有言语智慧。让语文与生活牵手而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猜你喜欢
卢沟桥老乡导游
寻找火星导游
军事文摘(2023年14期)2023-08-06 15:39:52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老乡系列》之八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2:58
卢沟桥建桥八百年
中华诗词(2021年10期)2021-12-31 08:56:46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奇妙博物馆(2021年2期)2021-03-18 03:29:57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云南画报(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08
咱老乡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苏区老乡
心声歌刊(2018年6期)2019-01-29 02:35:30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北京观察(2016年10期)2016-11-26 0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