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遥
探究一:“六书”构造记生字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工整地書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如何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如何让“认真指导学生自学”真正付诸实际?在蒙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中,古人反而更有法度,从汉字的源头说起,从汉字的构造解读。只有抓住了汉字的这个特点,教学方能得心应手。
首先,提一提汉字的“六书”,目前,学术界多用的是许慎的“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和“假借”,是借字而用或借字注字的方法,不是直接的造字方法。低年级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用到前四种基本方法。例如,我在听课时,一位老师在执教《识字4》中的“虫”字时,将其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再到楷体这四个阶段的字体,展示给同学们看,同学们的记忆更加深刻。(附:“虫”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再例如,“眉”字,我尝试着在习作讲评时,在“咬文嚼字”的板块中,将“眉毛”的“眉”的字形演变过程展现给学生,“眉”字的小篆和楷体字形,皆由甲骨和金文作90°的旋转而得,那一小竖不就代表着一小根眼睫毛吗?在《说文解字》中,“眉,目上毛也”。也就是生在眼睛上方的弓或嵴,看看源头字形,听听字意的解释,同学们颇有兴趣,少了我些许“加一竖,别忘了中间的竖画”之类的提示。(附:“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
这位老师在《识字4》的教学中,对一组字的记忆亦有妙法,那就是运用形声字的知识帮助理解。《识字4》的课文,贴近同学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兴趣爱好,同学们一下子就能够记住六种小昆虫的名称:蝴蝶、蜻蜓、蚂蚁、蟋蟀、螳螂、天牛,如何让这些可爱的小昆虫的名字,走进同学们的小脑袋里,在此,介绍形声字,能够帮助他们很快地记住这一组字。除了“天牛”以外,其余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一类,所以,它们的形旁即为“虫”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左边的部首都是“虫”。右边呢,“胡”“某”“马”“义”“悉”“率”“堂”“郎”,都与其读音相接近,这就叫做“声旁”。一个字,我们从它的字形可以读出其字音、看出其字意,这一类字就是形声字。形声字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同学们记住一类字的书写及含义。“六书”概念地注入,实际上是汉字教学的返璞归真,只有当汉字回归到它本真的面貌时,其音义结合的特性优势、生动感性的学习体验,才能有所体现。
探究二:《说文解字》记生词
听完《识字4》的教学,我们在感叹这位老师教学得法之余,不禁要赞一声:古人造字时充满智慧的联想和想象,既促使了汉字的产生与发展,又方便了后人理解与识记,真是精妙!谈到识字、写字中“六书”构字法的应用,不能不想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开部首检字之先例。在古代,《说文解字》之学是根底之学,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词典学,以及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与词义的关系尤为密切,《说文解字》训释的是词的本义,而本义又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我们了解了词的本义,就可以根据本义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引申义以及和本义毫无关系的假借义。高年级的学生词汇量逐渐增大,要求记忆的量明显加重,与其要求同学们机械地背诵《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字义解释,倒不如追本溯源,将字的本义告之,由本义引申开来。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句子不长,理解起来亦很简单,但其中有一个关键字,直接影响到同学们对嫦娥人物形象的解读:“疾”。直接告诉他们“疾”字解释为快,“疾步”就是“快步”的意思,嫦娥快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表现出她的机智、果断。课堂上,这个小知识点我一句带过,“疾”字就是快的意思,学生因此很容易解读嫦娥形象。但是,做习题时问题就出现了,同学们说不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嫦娥的机智、果断?”的所以然。要其重新记忆这个字的引申义,一句话,很容易,但是,要追究其长久性,恐怕还是需要追本溯源啊!我画出了这个字的古字形,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会意字,字形就像是一个人腋下中箭,在《说文解字》中其解释为:“疾,病也。”腋下中箭,受伤了,有病在身。翻一翻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箭伤了人,人就受伤生病了,箭离弦后的速度很快啊,所以,小小的一支箭头能够伤到人,让人感觉很疼。如此一引申,学生点头心服之余,不知不觉在脑海中,就留下了“疾”为“快”的这个印象。当我再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讲到一个成语“奋笔疾书”,同学们反应很快,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疾”是“快”的意思,并且,还颇有意味地指了指自己的胳肢窝。
探究三:音韵常识增趣味
汉语的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其分类细致、概念复杂,是一门不易涉足的学问。在古代,音韵学就素有“绝学”之称,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将所学音韵学之皮毛,运用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我认为相比较就句子理解句子有意思得多。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上《推敲》一文时,跟学生解释“敲”字好处有三:(1)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礼貌的人。(2)“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3)“敲”字读起来响亮些。前两点原因都很好解释,联系课文、观照生活,学生很容易把握。唯独第三点,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时,学生读了读确实如此,但他们反问我为什么呢?读一读“alao”,以“ao”结尾,是开口呼,开口呼是主要元音为“a,o,e,鹋,蚧,顾”而没有韵头的韵。给学生讲术语,自然不切实际,于是,我告诉学生,在汉语中,不以韵母i[i]、u[u]、u[v]结尾的音,通常读起来比较响亮。试试看,读读i[i]、u[u]、u[v],在读的时候,唇形要变小,因此,嘴巴里的气流通不过,于是,这个音就发不响亮。中国人在起名字的时候,注重名字要叫得响亮,如许多同学的名字结尾都喜欢用“浩”“超”“娅”“佳”……为的就是叫得响。写诗也是如此,当我们读“敲”的时候,嘴巴张得老大,唇形圆展,因此,这个音当然要比发音时,嘴形扁扁的“推”字来得响亮些。中国古代的许多诗歌都是可以和曲而唱的,相当讲究语音语调,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红杏枝头春意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教学《练习2》的“语文与生活”中的歇后语板块时,我还和学生聊了聊苏州方言中的一些语音知识。如,鼻头上挂鲞——休想,汤罐里笃鸭——独出张嘴,弄堂里拔木头——直出直进,六月里穿棉鞋——热脚(日子)难过……在这些平俗俚语中,让同学们渐渐理解真正的“语文与生活”。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的古老文字,可谓汉民族一个伟大的创造,同时,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载体。有人说“小学学文字、中学学文章、大学学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帮助学生过好识字关,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第一职责。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是需要多学一点汉字文化知识的,可以通过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点亮语文课堂的激情。
(作者单位:苏州市金闾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