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荣军
党中央做出易地扶贫搬迁决定以来,陕西省平利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响脱贫攻坚的“当头炮”,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平利县一直在脱贫攻坚路上探索前进,使易地扶贫搬迁有序推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
走进平利,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白墙黛瓦徽派建筑民居,镶嵌在郁郁葱葱的山水之间。“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山庄”,美丽的新家园,让搬迁户的生活也美起来。
坚持科学布局,做到规划精准
5月23日,大贵镇广兴寨村34户贫困户圆了安居梦;5月26日,广佛镇松河村45户贫困户搬进安全又漂亮的新家;6月2日,西河镇段家河村6户低保户喜迁田湾“交钥匙”工程新房……截至目前,平利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序推进,共计13166户、34496人按规划陆续迁入新居。
让群众住得开心,精准规划很重要,能有效避免贫困群众从一个穷窝搬到另一个穷窝,从一个险地迁入另一个险地。
平利县坚持从县域发展全局和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的高度去认识和谋划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规划精准促进脱贫。规划按照“四避开(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四靠近(靠近城镇、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四达到(达到房产能保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的要求,精心选址,精准编制搬迁规划,做到“三个同步”(扶贫搬迁与脱贫增收同步谋划、搬迁建房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管理服务与民风改善同步推进)。
2016年,平利县优化规划布局,以建设1个5000户、5个1000户、5个500户的大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明确进城3万人、入镇4万人、到中心村2万人的搬迁目标,引导群众向安全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增收可持续的地方聚集,做到以规划指引搬迁,以搬迁引领脱贫。
坚持社会公认,确保对象精准
“我都七十多岁的人了,一分钱没花就住上了新房,做梦都没想到。”5月15日,喜迁水坪村新居的王杨品说。王杨品是经过“户申请、群评议、村初审、镇审核、县审定”的程序精准确定的搬迁贫困户,得到了村民的公认。
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必须守住精准的界线,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这是平利县决策者的共识。
平利按照“户申请、群评议、村初审、镇审核、县审定”的工作程序,共精准识别“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3166户34496人,按照省里提出的2016年政策设计、2017年建设推进、2018年基础配套、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脱贫的“五步走”部署,分类建立台张,实施轮候搬迁。平利县对建档立卡系统中的贫困户逐一对接核实,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优先搬,锁定了1744户3859人的搬迁对象。今年结合贫困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工作,严格比照扶贫信息系统逐一核实,启动了2070户5144人的易地扶贫搬迁,确保了对象精准。
坚持群众满意,力求安置精准
贫困户张清群告诉笔者,自己原来住的地方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搬迁后不仅环境好,而且县上还组织技能培训。培训后在家附近的手套加工厂当工人,月工资1800元左右。
平利县搬迁安置坚持特困户、两灾户、意愿強烈户“三优先”原则,一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激发搬迁户内生动力,一边组织搬迁贫困户参观已建成安置区,让他们亲眼去看优美的环境、亲耳去听搬迁户现身说法,亲身去体会搬迁户的美好生活,从而实现“要我搬”到“我要搬”。
能进厂,可种养!平利县尊重搬迁户意愿,采取进城入镇就业、依托园区带动、政府统筹兜底三种安置方式对接全县所有搬迁户,让广大搬迁群众就近能在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区工厂就业,实现持久增收,稳固脱贫。
平利县对特困户和五保户,采取“交钥匙工程”和农村敬老院统筹兜底安置,“零自筹”直接拎包入住,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应搬尽搬。
坚持对标看齐,执行政策精准
易地扶贫搬迁建的是脱贫房,是安全房,不是小康房。平利县牢记中央政策铁规,坚守“三条”红线,从严把关搬迁对象,控制住房面积和建房成本,确保“住房不举债、脱贫有保障”。
平利县严把对象精准的界线,按照全省部署,扎实开展扶贫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工作,严格比照扶贫信息系统,实行照单搬迁,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搬迁对象准而又准。同时严格控制住房面积的标线,按照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米标准,根据家庭人口,合理搭配户型,设计20、40、60、80、120平米的安置房,实行以人定量、以户定建,先定后建,确保每户人均面积不超标、实用够用。
平利还严守搬迁不举债的底线,采取成本上限控制,通过价格听证、搬迁代表与建设企业谈判等多种方式,按照招投标程序,严控建房成本每平米不超过1500元,贫困户每人自筹不超过2500元、每户自筹不超过1万元的政策底线,确保搬迁群众少掏钱或不掏钱住进新房。
坚持稳定增收,强化施策精准
长安镇高峰村二组贫困户甘启志,几年前还在为吃喝发愁,自从将自家1.7亩水田和2.5亩山地流转给女娲银峰茶业有限公司,成为公司员工后,月薪240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因产业而脱贫,因产业而致富,在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绞股蓝第一县平利县已成新常态。平利县夯实关键,明确产业扶贫路径,紧扣产业“5个10万”目标(10万亩有机茶、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10万头生态猪),推行“一村一业一企一园一社”的路子,对接全县137个村特别是79个贫困村和所有贫困户,呈现出“村村有产业、户户有主业、人人能增收”的喜人局面。据统计,平利先后流转土地13.8万亩,投入金融扶贫资金6亿多元,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社150家,带动贫困户5020户15000余人。
平利社区的“小工厂”助推“大脱贫”模式,更是名扬全国。被人社部认定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的药妇沟,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安置搬迁户550户1724人,其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203户396人,先后引进嘉鸿手套厂等4家企业入驻,解决搬迁群众就业250人。兴办社区工厂41家,总部建在园区、车间办在社区,吸纳3000余人,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坚持创新管理,追求服务精准
“青草坪不经常回去,在这挣钱生活,这不是家哪儿还是家?”已是社区楼长兼卫生监督员的胡光意说。56岁的胡光意,3年前就搬进县城集中安置点药妇沟社区,当初别人问她是哪里人,她总习惯说青草坪村,如今再问,她顺嘴答的却是“药妇沟”。
让众多像胡光意这样的搬迁群众,认同社区,安家安心,让搬迁贫困户由散居农民转变为社区居民,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是平利搬迁社区创新管理和服务精准的核心理念。
平利建立了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管委会办事服务为纽带,社区居民自治为主的管理模式,在搬迁社区深入开展法治管理、创业致富、文化特色、环境优美、服务保障“五星”创建,建成了31个“五星社区”。“五星社区”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强化搬迁群众的认同感。例如,既有通过文化墙、文化长廊等打造的宣传文化,也有不定期开展的传统文化、安全生产文化、计生文化等文化进社区活动;既有通过道德讲堂,推举乡贤、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形成的榜样文化,也有鼓励搬迁群众放弃山上苦熬,转为山下打拼的劳动文化……就这样,大山之中的平利县打造了一个个温馨、和谐的搬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