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楹化联文
《大鱼海棠》:浓浓中华风
客家土楼连廊,镜奁里的陶笛和文玩核桃,女主角的旗袍,男主角的斗笠蓑衣以及种种存在于上古神话中的生灵与神兽……电影《大鱼海棠》将传统元素与泼洒而下的浓郁色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独属于中国文化的幻想世界。影片中对匾额楹联的设置也令人拍案叫绝。
楹联,即对联,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相传兴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至清代时期,发展达到了鼎盛。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内容或描绘祖国山川,或抒写个人抱负,或揭示生活哲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影片剧情中,出现在家家户户门首或廊间红红的楹联,或预示着人物的身份、命运,或与主人公性格特点息息相关。比如在电影中,掌管所有死去人类灵魂的灵婆,住在北冥的如升楼里。如升楼外贴有楹联:“是色是空,莲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灭,香台慧镜启三明。”这副楹联取自北京雍和宫法轮殿。联中的佛家生死轮回、万象皆空之理和电影中用来存放人类死后灵魂的如升楼功能完全契合,“如升”两字更有生灵升华的意味,用此楼名并配此联,有无限深意。再如,女主人公椿的住处悬有一副楹联,“清如瘦竹闲如鹤,座是春风室是兰”,出自清代诗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室是兰”,暗示着这位少女能控制植物生长的本领,而“闲如鹤”又与椿恬静淡泊的气质相契合。
/素材点拨/
在我们身边,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形式并不少见,尤其在家家户户喜迎新年时,更是“喜气临门红色妍”。我们可以集中笔墨写一写跟随家中长辈完成一次“新桃换旧符”的过程,展现出这段团聚的节日时光的可贵。
还可以讲述你参加的某次以赏析对联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原本对此不感兴趣你,通过这次活动,领略到了民俗的魅力。把对联这种传统文化融入一次活动当中,使之言之有物,言之有事,言之有情。
当然我们不妨结合贴对联这一习俗,来写各个地方或各家各户过节的习俗有哪些不同。比如,老舍笔下贴出的是一片红红火火:“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而作家孙犁在《记春节》中描述的氛围就“冷清”得多:“我家地处偏僻农村,贴对联的人家很少。父亲在安国县做生意,商家讲究对联,每逢年前写对联时,父亲就请写好字的同事,多写几副,捎回家中。贴对联的任务,是由叔父和我完成。叔父不识字,一切杂活:打浆糊、扫门板、刷贴,都由他做。我只是看看父亲已经在背面注明的“上、下”两个字,告诉叔父,他按照经验,就知道分左右贴好,没有发生过错误。我记得每年都有的一副是: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
茶文化
《赤壁》:茶事春秋
几叶嫩芽,从千百年前流传至今。
茶,采自植物之叶,却与中华文化根脉相通。茶文化融入了国人的哲思,又包含着美学、艺术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影镜头,我们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赤壁》这部以战争为主题的电影中,茶的画面却不在少数。其中骊姬为曹操煮茶这一段,详细展示了置炭、燃炉、煮水、烤茶、蒸茗、点茶、分盏、敬茶等一套汉代茶道礼仪。炉灶之上煮水汩汩,杯中热气徐徐,那双纤纤玉手,烤茶煮茶,置茶入壶,着实动人。难怪曹操在恍惚中错将骊姬认为小乔,脱口而出:“小乔,我最欣赏你的茶艺了!”一句轻叹,雕刻出一代枭雄内心的一缕柔情,也把中国茶艺的魅力表现到了极致。
曹操曾问小乔,烹茶最难的是什么?小乔答:“茶叶,火候,水质,器皿,比较难的是煮水……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此时用茶,茶品最佳。腾波鼓浪,为三沸,再煮的话,水就老了,不能喝了。” 简短几句,将烹茶要点讲出——平心静气,急不得。这一碗香茶,平定了烦躁之心,能以茶柔化曹操烈火般的野心,非小乔莫属。
/素材点拨/
茶,作为一个蕴意颇丰的物象,无论是茶叶自身的特点,还是煮水烹茶、闻香品茶,都可以进入作文立意。
煎茶煮水,十分注重火候,过火则老,非凝神静气而不可达。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烹煮现实中的“这壶茶”,扩展到熬煮一杯“心灵之茶”。在描写自己煮茶或泡茶的种种动作细节中,磨练自己的心性。一杯茶由刚冲泡时茶叶在水中翻滚碰撞,而后叶沉杯静,这不正是我们从浮躁莽撞到沉稳平和的心境吗?
也可从品茶入手,品出甘苦交叠的青春成长。《茶经》写道:“啜苦咽甘,茶也。”苦是茶的真味,好茶总是先涩后香。甘苦交叠正与我们的成长一样,一一尝试、细细品味、时时咀嚼,最苦涩时也许芳香将至,最甘甜时却有苦涩暗藏……这就是成长的味道。
一杯茶,苏东坡喝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爱茶情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的妙玉懂得用往年梅花上的雪水煮茶,品出“三杯”茶论;而老舍喝出了聚集三教九流的 “茶馆”艺术。我们亦可效仿名人,撰写“茶外茶”的故事。比如围绕茶楼描写一家人聚会的美好时光,也可以着眼到茶楼里的众生百态。
京化剧文
《霸王别姬》:梨园戏梦
1922年,由“武生宗师”杨小楼和一代京剧宗师梅兰芳联袂公演的《霸王别姬》,轰动梨园。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被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与虞姬一道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又是一次藝术的偶然,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虞姬)最终心甘情愿死在了段小楼(项羽)的剑下。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通过银幕再一次将这段爱恨情仇谱写成了新的传奇。
影片中作为叙事主线之一贯穿始终的戏曲《霸王别姬》,是京剧历史上的经典剧目。结合京剧极具韵味的唱腔,唱出了人物的复杂的感情,尤其是霸王与虞姬诀别的唱段,字字深情,催人泪下,这是京剧美学的独特呈现。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一个最优秀的剧种,产生在清朝中叶,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1790年,清乾隆皇帝邀请四大徽班进京表演,徽班到达北京后博采众长,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几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京剧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形成了一套虚拟表演动作。比如一条桨可以代表一只船,演员不需要任何布景和道具能表现出上楼、下楼、开门、关门等动作。这些动作经过了夸张艺术处理,带给观众独特的观赏体验。
/素材點拨/
在这个流行音乐风靡的时代,如何传承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呢?从“传承”“坚守”这个话题出发,可以记叙自己接触到的一位痴迷戏曲的长辈,从他学戏的经历或是如何把“戏痴”精神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展现传承就是用心唱好每一句戏词的独特感悟。
“霸王回营亮相,到和虞姬相见,按老规矩是定然七步,你只走了五步。”楚霸王气度尊贵,少走一步都显得威而不重。从电影中袁四爷一席话中,可以体会出京剧对细节的要求到了一种吹毛求疵的程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梨园师傅的话句句戳在人心:“要想成角儿,就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展现若想成功,背后需要付出和忍受难以言说的艰辛。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可以将真实的历史和舞台戏剧巧妙结合,表现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对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可以颂其有难得的血性。李清照感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极尽苍凉豪迈,不论是希望项羽东山再起也罢,歌颂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罢,都透露出至深至浓的惋惜。亦可转化角度,“不可沽名学霸王”,对项王刚愎自用、多疑嫉才的性格缺点进行论述。
更多电影里的传统文化
兵化器文
《师父》:十八般兵器显豪情
武侠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兵器文化。中国自古便有十八般兵器之说,兵器有自己的生命与个性,例如刀剑招式的流动总是有一股悠远而隽永的风情,让人憧憬风起云涌的江湖。在武侠电影中这些奇异而不失威力的兵器为编剧导演们提供了灵感。在电影《师父》中,导演徐皓峰搬出各种兵刃让大家大饱眼福,比如:“削劈扫剁,挑斩点抹”的八斩刀;咏春门的看家兵刃六点半棍;样式奇特,但非常凶险的子午鸳鸯钺等等。
练武之人认为最高境界是和所使用的兵器合为一体,武器更是成为侠客独一无二身份的象征,像古龙小说里李寻欢的飞刀,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双节棍。兵器之于学武者,平添的又何止是力量与豪气。李白“仗剑去国”的潇洒身姿,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的壮志豪情,鉴湖女侠“不惜千金买宝刀”的豪气干云,可为英雄与兵器密不可分作一回明证。
酒文化
《红高粱》:流淌于酒中的血性
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东北高密乡的悲歌缓缓升起。十八里坡上,满是高粱,象征着勃勃生机,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高粱酿造的高粱酒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里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用大坛大碗装酒、喝酒,看到了酿酒过程和祭酒神灯。
中国传统文化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酒逢知己千杯少”“把酒言欢”“曲水流觞”,国人“酒以成礼”,更“以酒信义”。用浓烈的酒来象征血性也是十分恰当的。影片祭酒神的场景,一曲《酒神曲》唱罢,庄重地把酒洒在地上行酹酒礼。用最美的酒来祭祀酒神,这种传统的感情,每一个人生根于此便有之。祝酒歌的粗犷有力,最后的祭酒誓师,出征反抗侵略者的情节更是壮烈英勇。红高粱酒的神力,就是十八里坡人狂放不羁的男儿本色;红高粱酒的品格,就是十八里坡人反抗侵略的铁骨铮铮。
风化筝文
《天堂的回信》:风筝上的思念
风筝特有的鸽哨声在晴朗的天空里回响,一老一小身影重叠交错,在故宫前那片大广场上蔓延开来。影片里的爷爷是个退休的邮递员,总喜欢带着小孙子去放风筝。 而爷孙俩放的风筝,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沙燕儿”风筝,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眉梢上挑,两眼有神,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看上去很像燕子。
风筝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最早是用木材制成,相传诸子百家中的墨翟 “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了唐代中期,社会繁荣稳定,风筝的功用从军事上的传递消息开始向娱乐转化。有民俗学家认为,风筝也是怀念去世的亲友之意,所以在清明节时,将思念之情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逝去的亲友。
电影里的爷爷也是这样告诉小孙子,如果有一天爷爷不在了,你就把信寄到天堂,写上爷爷收。所以当影片结尾,小孙子把给爷爷的信挂在长长的风筝线上,放到了空中。虽然观者都知道,这不过是善意的谎言,但在内心还是小心着不去戳破。用风筝寄去天堂的信,爷爷一定会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