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散文创作大繁荣 促进山西文学大发展

2017-07-19 08:26
黄河 2017年2期
关键词:散文山西作家

时 间:2017年2月24日

地 点:太原

主 办:山西省作家协会

承 办:山西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山西省作家协会散文专业委员会

主持人:李骏虎

李骏虎(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研部主任):各位领导和来宾,还有媒体界的朋友们下午好!对大家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感谢!在山西文学大省的概念当中,也包括散文,老一辈散文名家林鹏、李国涛、韩石山、陈为人等,而我们在座的就有享誉全国的散文大家,比如传统散文的代表作家乔忠延老师、谭曙方老师,新散文领军人物张锐锋老师等。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五位作家的作品,是山西散文的重大收获。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今天的会议不仅仅是作品研讨会,在各位的座签后面,还有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问卷,希望大家能够把自己对散文的真知灼见写下来,也可以结合今天要研讨的五位作家的作品发表一下您对散文创作的高论。杜学文主席对这次会议非常关心,希望把这个会开成山西散文创作的促进会,能够促进山西散文创作的大繁荣,同时也希望山西涌现出更多的散文评论家,尤其是青年散文评论家。

下面请“名家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丛书策划人、丛书作者李琳之先生介绍一下丛书编辑出版的情况。

李琳之(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根祖文化研究会主任、丛书策划者和作者):今天感谢省作协给我们这次机会,让我们能够当面聆听各位专家的教诲。也谢谢各位领导,有的领导我是第一次见面,比如杜主席,我们是第一次见面。

这套书大家也看到了,其实是11本,其中当代作家5本,还有6本是现代作家的。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和北京日报出版社联合出版。当时策划这套书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当代中学生在读现代文学作品的时候遇到一些障碍。也就是说几十年过去了,作家们的语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读现代作家的作品有些晦涩难懂,所以中学生急切需要一批当代散文作家的作品。我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和我的团队共同打造了一个全国著名的品牌——佳佳林作文,几乎行销到了全国的每一个书店,甚至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书店。基于佳佳林作文的品牌优势和比较成型的发行渠道,我策划这套书除了希望满足中学生的需要,还希望用现代作家带动当代作家,同时用当代作家带动现代作家,这样互动可能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再一个我是山西人,所以我的作品,包括我想推出的书,第一要反映山西的面貌,二要推出山西作家。我也希望这套书能成为我们以后和山西作家,和山西省作协合作的良好开端,希望我能为山西,为我们山西作家,为在座的诸位尽一点儿绵薄之力。谢谢大家!

李骏虎:谢谢李琳之先生,他能量很大,这样规模的散文丛书应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下面有请省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杨占平老师发言,大家欢迎。

杨占平(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首先祝贺五位作家散文新作研讨会的召开。五位作家都是熟人,或者老熟人,最老的老乔,过去叫乔部长,现在退了,一直叫老乔,一直有来往。他的作品我也一直有参与,对他的每一部作品我也有关注。特别是这两年,人们说老乔退而不休,每年都要出版好几本书,作品差不多千万字了,用“著作等身”来说也不为过,确实在我们山西文学界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作家,在散文界也是领军人物之一,在全国文学界也是能够代表我们山西形象的。

黄风、卫平是我多年的同事,他们的工作和创作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高兴。高海平我们也认识很多年了,经常会在一些活动上见到,平常我们也会一起讨论一些问题。李琳之是我们山大的校友,现在还是山大好几个系的兼职教授,做了很多工作,是山西國际文化交流协会具体的负责人,对于山西文化做了很多工作,他的好几部作品我都读过,研讨会我也参加过。这五位作家能够联袂出版散文集,对山西文学确实是一件喜事和好事。五位作家的作品事先我也读过一些,这次对他们的散文作品有了更深的印象。

第一点是他们的个性。这五位作家我跟他们很熟,不管生活上还是创作态度上,都是很有个性的。文学创作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的文学生命也就终止了。他们的散文非常有个性,如果把五位作家的作品拿来,把他们的名字划掉,然后重新打乱编排一下让我看,我肯定能分辨出来哪一篇是哪个人的。因为他们的作品确实有个性,不管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好,创作风格也好,都有自己的特点。

第二点是他们的共性,大概讲有三个方面:

一是真情实感。每个人都是真实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没有虚伪,没有矫揉造作,都非常坦诚,不讲大道理,不讲空话,让读者感觉到就是和自己对谈,能够产生一种共鸣。这套书很明确是“中学生读本”,所以在选文章的时候,每个人都注意到了,你的读者对象是中学生,而不是领导干部,如果你有点儿虚伪,不是真情实意,中学生肯定是不接受的。

二是都富有文化内涵。刚才李琳之在介绍的时候说黄风和卫平是北路的,雁门关文化生态的体现,剩下三个是晋南的,说河东文化也好,平阳文化也好,都是有文化内涵的。这个文化内涵从五位作家的作品当中能看到,或者说我们能够读出丰厚的三晋文化氛围,又能读出显明的文化特点。比如老乔对平阳文化、临汾地区一带的文化,可以说是烂熟于心,临汾市17个县市数一个文化人的话,老乔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对整个河东文化的研究非常透彻,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完全能够读出来。另外像高海平、李琳之长年在河东生活,文化特点是抹不掉的。黄风和卫平更多的是山西北路文化,是粗犷、强悍的文化体现,这是他们的贡献。

三是文字都充满了激情。这五位作家都是文如其人,做人做事有主见,有谦让,是有担当的人,体现在他们的文字上面,就充满了激情。

总之吧,他们的个性是明显的,共性也是明显的。谢谢大家!

李骏虎:接下来请省作协原副主席、省作协评论委员会主任段崇轩老师发言。

段崇轩(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乔忠延的创作实践表明,一个作家只有深入到表现对象的全部世界中,才有可能领略到客体的丰富特征,进而写出独具个性的作品来。他的创作题材是开阔而多样的,但他绝不先入为主,写成一二种模式,而是深入到表现对象中,寻找事物的特征,并把这种特征转化成具体的创作风格。譬如写童年生活的《上天的路》《弯弯的桃树》,作品的格调是单纯、温暖、浪漫的,但又隐含着对荒诞社会现象的困惑。譬如写民情风俗和地域文化的《台子》《威风锣鼓》,作品的风格是热烈、抒情、激越的,饱含着作家对乡土风情和文化的真爱。譬如写历史人物的《记忆李自成》《东临碣石观沧桑》,作品则折射出一种幽远、沉郁、苍凉的情调。乔忠延的散文不仅风格多样,而且写法多变。有些散文汲取了诗意手法,有些散文借鉴了小说的写人技巧,有些散文则运用了史家笔法。风格的多样,手法的灵活,使乔忠延的散文姿态纷呈,富有魅力。谢谢!

傅书华(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客体散文是乔忠延提出来的一个创作概念,旨在避免文章的自我重复。即让作品的魂、神、气、形、体,贴近大千世界中自己写作的对象,并因了这对象的各各不同,从而让所写出的作品各各不同,使每篇作品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有多少人为了功名与实利,大批量地复制他人也复制自己,并在这种复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以忠延先生在文坛的盛名,他是可以轻车熟路地以自己习惯的写法,让自己的文字频频亮相于大江南北的。但他基于许多散文大家名家之作,虽然每篇个别读来,篇篇精彩,但放在一起集中来读,却给人以重复、新意不再的现状与教训,“自讨苦吃”地与自己“较劲”,不计成败荣辱地试图以客体散文走出这一困局,以自己对客体散文理念的提出与写作的实践,甘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谢谢大家!

鲁顺民(《山西文学》主编):我简单谈三点。一是推出作家的这种方式,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方式,面向固定的读者群编的一套书,是非常好的。感谢李琳之!

第二点是,当文学创作跟中学教育结合的时候,我马上想到了,假如我是编辑,我会怎么选?或者说,如果我是备选的作家,我会怎么写?就是刚才傅老师说的,过去很多中学教师、大学教师都是优秀的散文家。面对这样的读者群时,他们的趣味,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的接受程度,对作家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所以这个选本对于我们作家来说,也是一个考验的标准。记得当年汪曾祺先生去世之前写过两篇关于赵树理的散文,他说赵树理的文章,不管是散文也好,小说也好,入选中学课本是非常合适的,为什么呢?表面上说赵树理是山药蛋派作家,但是他的文本里面都是非常标准的现代汉语,你几乎挑不出一个病句来,这就是作家当他面对特殊读者的时候,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当然汪曾祺先生是针对赵树理说的,也给我们作家提出了一个不低的标准,当面对特殊读者群的时候,我们如何锤炼我们的文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第三点,我也是一个编辑,我也曾经考虑如何把杂志卖出去。作为一个编辑,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敏感的事业型编辑,还要成为一个具有市场意识的工商编辑。我从这套书里面得到了很多启示,反馈到我们《山西文学》杂志,我想了很多东西,这个我将来会在特定的场合说一下。谢谢!

金汝平(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我今天主要说说黄风。他的散文有一个特点,他的气场非常大,“黄风”是气的一种,作为精神上的某种能量,贯穿在他的作品当中。所以他这种饱满的奔流的精神能量,给他的散文带来一种豪爽的豪迈的风格,其中也隐藏着一些细腻的敏感的东西,但总体上是豪放派。黄风的散文批判性不强,但也不美化,相对来说是原生态的。也就是用原始的眼光,记录了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认知,更多的是乡村进程当中,他所遇到的摧毁,或者衰落的见证。

散文的类型很多,散文的领域也无边辽阔,有无数有才华的人蜂拥而来,同时它又对写作者提出了严格的挑战和要求,“怎么写”的问题比“写什么”更为突出。黄风携带着北中国赐予他的旷达的表达,为山西文坛贡献出了豪放派散文,他的原生态的描述和激情奔放浑然一体的书写,让人获得了美学上的快感。如果黄风在目前散文界不断突破的情况下,更加增强如何建构自己的散文意识,他的散文将更上一层楼。谢谢!

刘阶耳(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我谈谈高海平的散文。海平兄回顾乡土,唯“成长”的惆怅了无寄托,存在的幸福感反倒流失殆尽;登临揽胜,意欲诗化,已然破碎的“乡愁”却扑拂不去,他沉浸于内心隐隐的思绪俨然走不出“闲暇”当下“异化”之累的幻境。他的谦逊接近“失语”,他的朴拙犹有不待;处在“历史夹缝”中的1960年代生人,其实没有“话语权”的精神突围的困境就这样为之见证者。他的《母亲的礼数》《宁静是一种声音》就此显示的“进入无限小的事物中去”、“在每一程度的扩展上发见所凸现之新内容的”、“以致思想就像一件浮雕那样在所有皱褶和缝隙中存活”(本雅明)日常面向的“想象力”,自然与当下程式化、破碎性的日常叙述不可同日而语,极其可贵。谢谢大家!

王保忠(山西省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五位作家的作品,每个人都看过他们的,我重点谈一下黄风的散文。一个是他对人性幽暗之处的醒悟。黄风常常把自己当作另外一个人,站在自己之外看自己,对人性的冷漠、自私看得很清楚。他观察的对象首先是他自己,我觉得这是需要勇气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是一个优秀散文家所必备的,或者说他向读者捧出一颗真诚的心,这对他自己是一种残忍,对读者也是一种挑战。其次,他特别注重修辞,对语言非常敏感。我有一种感觉,他和语词经常进行一个人的战争,然而他并不过滤,是一种泥沙俱下式的倾泻,使他的散文无论自然场景还是人物,对话还是心理描述,都达到了比真实更真实的真实,创造出了非常饱满的生命体验。在他的散文当中,我常常回到记忆当中的农村和现在的农村。好,就说这些,谢谢!

刘媛媛(太原学院教授):卫平的这本集子,篇幅最多的是“乡愁”式的叙写,无论是写乡情亲情的“风中的泪滴”、“故里人物”,还是写故里风情的“遥望雁门”以及“七色雨”,都有一種怀想追忆的情调。在追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采用儿童视角,以一个孩童的眼睛和心灵感受来呈现,将读者带入到此情此境中,感受格外亲切真实。而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最能扣动读者心扉。在“遥望雁门”这一辑中,作者有感于故乡厚重的历史人文,在追溯缅怀中,融入现实的对比思考。感叹乡村风俗的消失,而这种消失的背后,是现代文明对传统风俗的必然毁坏,令人惆怅但又无可奈何。谢谢大家!

赵跃飞(原《山西档案》杂志总编):说实话,在琳之创作的系列散文中,我格外看重他的回溯性文章。他花大力气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地还原了个体家族史的毛发血肉,写出了一个又一个曾经活生生的家人被历史的洪流所卷袭、被抛掷、无法自控的命运!从一个家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微观命运,折射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被滚滚洪流所淹没的真实的宏观历史样态。20年前我就撰文指出:翻阅中国历史总有一种残缺不全的感觉,读到的多是社会上层结构的崩析与重组,重组复崩析,几乎看不到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精神历程。或许是受时代和当事者的局限,官方留下的史料远不能反映社会的全息和事态的全貌,即便是当事者的记录,也如鲁迅先生在《华盖集》中所言,“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枝投射在霉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碎影。”于是,在官方公藏机构留存的“国家记忆”之外,中国社会也自发地催生了一支强大的“民间记忆”力量,如稗官野史、文人笔记、说唱话本、民族史诗、叙事民歌、口碑文学等,从民间的视角记录生活、传承历史。琳之的回溯性文章:写父亲,一个抗战老兵的一生突围;写自己,从小即背负“黑崽子”的沉重精神枷锁向外突围;写外公,一个“12.9”运动的参与者、牺盟会特派员、闻喜县县长的老革命的一生突围;写祖宗三代,一个晋北普通家族的散乱突围。这样充满“个体记忆”色彩的家史追溯,简直就是对20世纪中国社会底层百姓的一次“活检”。医学上有一种活体细胞检测的办法,被誉为医学诊断的“金标准”,我认为琳之写的家史,就是20世纪中国底层百姓呈现出的“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零的世道上命运不堪。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生存状态的活体细胞检测。

《一生的突围》作书名,有深意。谢谢!

金春平(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张卫平的散文集《心中的菩提树》所收录作品,在语言与感性的节制、在情义与思理的适度、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哲思与记忆的激荡当中,展示出的是一位当代文人士子,对传统儒释道文化根脉的瞻望和景仰,追踪着这些文化根脉影响下的“雁北人文精神”在时代辗转变迁中的强韧遗存与当代活力,宣誓着作为个体的“我”对传统精神、对地域人格、对民族节气、对宗族家风自觉而艰难的承接与捍卫。散文集的主体部分,以成长回忆、乡村回忆、风物回忆、宗族回忆、家国回忆为创作动力,处处充斥着作者艺术创造驰骋的野心,在那些或深情或体悟或追溯或优雅的文字当中,抒情、叙事、想象、虚构、思辨在语言的王国冲撞与升腾,不断拓展着散文文体的界限。某种意义上,张卫平将小说介入散文,拓展了散文深广表达的边界;同时又将诗歌介入散文,扩大了散文情感意象的内蕴。可以说,他的散文需要的是虔诚的沉浸与阅读,需要与有心读者的常识与经验进行激辩,在他散文所着力表达的情趣、风度、韵味、情怀面前,过多的理论阐释显得苍白无力,唯有做一个有血有肉、有心有灵、有情有性的读者,才是进入其散文绚烂世界的不二法门。谢谢大家!

王朝军(北岳文艺出版社产品开发部主任):李琳之先生的散文短者如韩石山先生之小品类散文,轻盈隽永,舒畅晓达,风趣自然,无论记一人一事,尽显绰约悠扬之姿。长者如余秋雨先生之文化大散文,旁征博引,史、哲、文相融,又不落艰深奥涩之彀,均能自如生发、挥洒成文。有恢弘气象,逶迤浑阔之势,实乃大格局者方能成就。尤其是在李琳之的历史文化类大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悲悯的人文情怀,浓郁的思辨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和治文态度,这些都得益于他对民族文化的专注和坚守。当这样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杂学家”进入散文世界时,其散文也便具有了社会学乃至人类学意义上的联通和升华。再加上他汪洋恣肆的想象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风格,慧于中而发于外,不可谓不大矣,不可谓不巍矣。谢谢!

成向阳(《语文報》编辑):高海平老师是山西散文家中一个有尊严、有抱负的前辈,且是在写作理想砥砺下奋笔不辍、作品迭出的优秀的坚持者。他的散文题材广泛,从大的分类来看,涉及乡情民俗、山水纪行、读书悟道等部分,其中乡情散文和纪行散文具备鲜明的特色。其乡情散文,乡村经验完整,体验清晰,呈现了人与乡村世界隐秘而丰富的关系。我觉得,在当代散文中,随着老一代写作者的退场,这样的乡村经验呈现将是极其稀缺的,而年轻一代的写作者因为环境、兴趣、机缘等原因,也很难再有机会对类似场景有切身的体察,更难以对之进行有效书写。在这个意义上,高海平老师乡情散文中的民俗意义得以凸显。它将作为中国民俗尤其是晋南民俗的一项遗产得以保存。同时,高老师“山水纪行散文”系列在保持纪行与尚美二者平衡的同时,又坚持履行散文语言创造的天职,读来使人心仪。而从高原边地汲取了神秘灵气并实现了灵魂落地的高海平老师在今后的创作中,必将收获更多类似于海平之上高原耸峙般的惊喜。谢谢大家!

李骏虎:我们这次会议请的都是在散文方面有建树的作家和专家,本来是想让大家都能说一说,包括我们作协机关的人员,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让大家一一畅所欲言了。我们听了一下午专家、评论家的意见,下面请听听几位丛书作者的发言。

乔忠延(山西散文学会副会长、丛书作者):非常感谢作协领导给我们举办这样一次研讨会,也感谢各位老师给我们的作品作了很好的指导,尤其是对我本人写作中不足的意见,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坐在这个会场,我想我可能是“两最”,年龄是最大的,学历是最低的。我写散文是由于兴趣和无知起步,兴趣是爱好,无知者无畏,可以说我的散文写作永远在路上。好在我年近古稀,仍兴趣不减,虽然由过去的无知变成了现在的有所知,但是由于已知世界的扩大,未知的世界更大,所以我的散文写作需要更多的新鲜营养,今天恰巧给我输送了很多营养,所以我充满感谢,感谢作协领导,感谢各位评论家和老师对我的指点。谢谢!

高海平(《语文报》副社长、丛书作者):写作这么多年了,今天真的很感动。感谢作协领导策划了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作为主角之一跟大家交流。今天能在这个位置上跟大家一起讨论我的作品,我受宠若惊,同时感到了更多的责任,向阳提到的问题非常好,对我也非常触动,之前也隐隐感觉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不是很清晰。谢谢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这个活动。

黄风(《黄河》杂志主编、丛书作者):谢谢我们作协的领导,谢谢今天前来参会的老师和朋友。我会记住今天,记住你们每个人的发言,激励自己好好写作。再次谢谢大家!

张卫平(山西文学院副院长、丛书作者):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刚才诸位作了非常精彩的发言,你们阅读认真、分析到位,让我以及我们大家欣赏到了你们智慧的火花和激情的文才,我想借此机会对各位兄弟和领导们表示感谢。30年前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其实就是一篇面对中学生的小散文,当时发表在一个针对中学生的报纸上,这份报纸的名字叫《作文周刊》。30年后的今天在李琳之兄弟的策划下又做初中生群体的作品,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一个人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本书也是这样,有它自己的生命。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作品是他孕育的孩子,它有自己个性的面孔。这本书已经开始了它生命的旅程,必然也会产生很多神奇的故事,感谢大家给予这么多的支持和呵护,我想代表我这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对今天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李琳之:感谢作协领导,感谢专家学者,感谢几位作家的通力合作。

李骏虎:接下来请省作协党组副书记罗向东先生发言,大家欢迎。

罗向东(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首先,今天下午开了一个很好的研讨会,研讨会开得非常成功,打响了山西新年促进文学发展的第一炮,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是一种关照,是一种反思,也更是一种鞭策和促进。在座的每一位,发言的、没有发言的,都能够从一下午的交流当中得到不少启示,这也是我们举办这个会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们今天下午的价值所在。

第二,把五位作家的作品放在一块儿作研讨,它有一个前提,就是李琳之把它搞成一个读本出版,在为山西作家服务这一点上,李琳之给我们做了大贡献。文学虽然是比较孤单的职业,但是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当中,永远闪烁着璀璨的星光。文学确确实实需要去占领市场,需要去影响读者。面对今天多元化的时代,要想产生作用,确实比以往更难了。李琳之把我们山西几位散文家的作品搞成一个系列,面对固定的读者占领市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为我们以后为作家服务提供了借鉴意义。

第三,大家下午的探讨,从散文创作的角度谈了许多,我觉得不管从哪个角度谈,我们这套书放到市场里面,它本身肯定是要发挥一定作用的,而且要起到我们希望起到的作用。这里我还想说一下,我们作家确实要有一种文化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我也希望我们作家更好地把这份担当承担起来,为山西文脉更好地传承贡献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李骏虎:感谢罗书记,罗书记之前是搞出版的,对营销也非常专业。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先生讲话。

杜学文(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山西文学界五位作家的散文作品作为一套丛书同时出版,这是很好的事情,令人感到非常高兴。这对市场,对读者来说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这套书针对中学生的阅读,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这也是山西创作实力的展示,可以证明山西文学界的创作实力。在这个过程中,李琳之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既是一个出版行为,也是一个公益行为,更是推动山西文学发展繁荣的行为。我们希望大家从各个层面共同努力来推动山西文学的发展。

山西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在全国来看有独特的地位。首先是山西的散文创作对中国当代散文文体的进步有突出的贡献。我们在研究讨论中国散文的时要注意到这一点,或者说要充分肯定这一点。中国的散文传统深厚,传承悠久。现当代以来,逐渐形成自己新的风格,包括文体。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國散文进一步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与中国的发展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同步的。这一时期,散文的变化在文体的丰富性、内容的多样性方面出现了新面貌。从这点来说,山西作家在散文的创作、探索方面与时代是同步的。我们有标志性的作家,也有重大影响的作品,以及我们在散文文体探索方面的努力和成效。过去我们说散文,很多人的印象还是模式化的。比如说杨朔,他就是一个范本,在散文的文体方面创造了一种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家。但是现在我们说散文,往往不太好说。因为可以称为散文的作品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出现了怀疑。比如我们很多人都写散文,但是大家的散文都一样吗?很难说。散文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想象力的广阔性,在新时期以来体现得非常突出。我们山西作家的散文创作也同样呈现出一种丰富性。今天研讨的五位作家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创作理念、风格,以及文体等都是不同的。在座的也有很多也是写散文的,大家的创作都是不一样的。总之,对于中国散文的进步,我们是做出贡献的。

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我们需要努力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我们的影响力还要进一步扩大,要有更具影响力的作品,以及更具影响力的作家。我们不能简单说我们的创作势头很好,实力很强,一开会研讨就是五个人、一群人。我们也必须冷静一下,是不是需要努力的地方很多?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第一个,我们的胸怀是不是大?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大与不大不是说你的题材大就大,题材小就小。能把小题材写出大品格,这才是真的大。所以,能不能以小见大、以大见深,在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表达出深刻的意蕴,在一般性中显现出独特性,在平凡中现奇特,在无意义中见深意,而不是满足于平面的叙述、现象的罗列。我们需要更多的具有大品格的作品。

第二个,我们的心态是不是静?写作是为了干什么?是为了挣到稿费,为了获取名誉,对不对呢?也可能对。但是如果仅仅追求这些是有问题的。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烦躁、浮躁、骄躁,不能很好地把握我们的描写对象,不能沉静地思考体验,那么我们还是写不出来好东西。所以我觉得大是一方面,静也是一方面。大就是要有大品格。静就是要不为物诱,不为利惑,有一种聚天地之气的境界。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声音。乔忠延创立“客体散文”,这当然是对散文创作理念的一种探索尝试。我们希望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对这个问题还缺乏呼应,少有人沿着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哪怕是批评。这样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形成合力,共同来探讨?这样我们的声音就会大些。这是一方面。另外,我们的作家除了发表作品以外,你有没有把自己的观点交给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特别是我们的评论家,我觉得评论家就是发声音的,但是我们的评论家整体上声音发得不多。如果我们评论家的声音大,权威性高,覆盖面广,关注度比较热,相应地我们讨论问题的问题社会关注度也高。所以我急切地希望大家的声音都大起来,强起来。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发出更多的声音、更强的声音来影响社会。

最后再说一点,作协的责任就是要推动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所以在这方面要努力工作。也希望大家出谋划策、提出意见,也希望大家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活动,能做什么做什么,使我们的创作更生动、更活跃。

总而言之,正月里面我们开这样的一个会,是一个很好的预兆。刚刚下了一场大雪,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相信我们的散文创作,山西的文学创作能够硕果累累,产生更大的影响,做出更多的贡献。谢谢大家!

李骏虎:感谢杜书记!这次研讨会就是在杜书记的关心下召开的。最后我们请真正的散文专家,省作协散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锐锋老师做会议总结,大家欢迎。

张锐锋(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其实罗书记、杜书记已经作了很好的发言,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觉得这次会开得非常成功、非常好,相信五位作家会受益,对山西的散文创作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山西文学界发展态势良好,散文有后发优势。以前我们说起山西的文学创作就是小说,从“西李马胡孙”山药蛋派,到现在一直是小说为主,但是散文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除了上述五位作家,还有很多在全省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家,可以说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正在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是散文的大国,散文在中国历史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情,散文更多的是记录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感情记忆,行为记忆,所以李泽厚对于中国文化有一个看法叫“情本位”。我觉得还有一个本位,就是史本位,记忆本位。记忆在中华民族的成长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从三千多年之前就开始记录,我们的集体记忆,我们拥有各种历史典籍,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生活方式,对这些记忆的解读,才形成了今天的社会结构。我想,好多专家学者也提到了,包括像李琳之、乔忠延他们都是这方面的专家,通过历史记忆来和今天发生对比,然后阐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况且历史记忆也结合了他们个体的记忆,在这样的记忆背后,有隐秘的认知结构。我们的记忆在严格意义上有自主筛选的功能,我们为什么记住了一些东西,而忘掉了一些东西?为什么这些东西记住了,那些东西没有记住?实际上来自于多少代基因里面丰富的信息而做出的判断,把一些忘掉了,把一些记住了,而记住的,肯定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

我们五位作家基本上很多东西都是写他们记住的东西。乔忠延的散文我读过很多,总能把个人感情记忆融入历史的事实当中,把现实记忆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就像他一篇文章的标题一样,可以说是“有灵魂的湖泊”。

高海平最关注的是记忆中的家乡,比如他的吃席,把人们吃席当中的各种表现都说了出来。他善于捕捉那些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使我们也能够看到他生活的觀察点在什么位置。

黄风是优秀的小说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小说笔调,让人物在过程当中发挥作用。在这方面,尤其谈到他个人的时候,不是把自己当做自己来看,而是把自己当做旁观者来看,反思更加深刻,情感更加到位。

李琳之是一位历史文化学者,在他的散文当中有独到的思想。我看他的《家国情怀》,看了以后感触很深,但是他这些散文更多的是写他自己,他父亲的命运,家族的命运,外祖母等等,写得非常好。

张卫平也是以他的家乡为起点,写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所以把它当做小说看也是非常生动的,但它不是虚构,而是自己最真实的记忆。他的散文都是从记忆中寻找最耀眼的光斑,距离感消失了,场景更加清晰,人物的影子好像跟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重叠的。

以后我们还会对散文进行不断地探讨。今天我们在这儿举行一个研讨会,我祝贺五位作家,感谢各位专家,也感谢冒着春寒支持我们工作的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李骏虎:谢谢张锐锋主席的精彩总结。我们今天的会议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就是依托五位作家的作品,研讨我们如何繁荣山西散文的创作。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除了上述发言者,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还有: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梁跃进,山西散文学会副会长谭曙方,山西省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金山、王姝,山西省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潘培江,《黄河》杂志副主编王国伟,《山西文学》副主编陈克海、编辑部主任白琳,山西文学院办公室主任孔令剑、文学院专业作家闫文盛,《人民代表报》副社长赵树义,《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蒋殊,作家徐建宏、赵建雄、闫海育、刘勇、悦芳、王芳、李圆、贾丽,以及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山西晚报、三晋都市报、山西电台、太原日报、太原晚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共计40余人)

猜你喜欢
散文山西作家
作家的画
我在山西等你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