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米
离我工作单位不远的一所重点高中门口,每到周五总会有很多来接孩子的私家车等在那里,那些在学校过了近一周住宿生活的孩子们一出校门就能上车回家。即使没车来接的孩子,也可以在几十米外的站台坐上四通八达的公交车,同样顺利地回家。
与现在的孩子相比,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读高中时,回趟家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了。当时同学们大多骑自行车,我家离学校二十几里,算比较近的,但有的同学回一次家要骑六七十里,其中还有一半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同学们的自行车都是半旧不新的28加重,家长们或是从没想过或是苦于没钱给孩子买更轻快的新车,所以同学们的自行车在路上“抛锚”是常有的事。我的车有一次一侧的脚蹬子掉了,一位同学找根绳子把我的车拴在他的车后架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我连人带车拽回了家。
回家路上我们还要面对风雨的考验,有时得顶着大风骑几十里,有时可能被大雨浇成落汤鸡。最危险的一次是遭遇突然而至的暴风雨加冰雹,我们一帮同学赶紧丢下自行车钻进路边的瓜棚,鹌鹑蛋大的冰雹瞬间就在地上噼噼啪啪地落了一層。当时若是没有那个瓜棚,我们肯定会被砸得鼻青脸肿。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离家一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回家如果坐长途汽车,往返需要6块车票钱。那时我的生活费一个月不过40来块钱,花6块钱坐车真有点舍不得,虽然很想家很想父母,但也只得尽量少回家,把省下来的钱买书用。同学中有位同县老乡,年龄比我大了整整十岁。他考大学之前当了十年民办教师,早已成家有了孩子,家里总有这样那样的事等他处理,所以必须经常回家。拖家带口的他比其他同学都要节省,第一次坐长途汽车回家后,竟然是骑自行车返回的学校,160里路骑了四个半小时。这之后,每隔两周他就进行一次自行车旅行。看他不用花钱就能高高兴兴回家,让我不禁也跃跃欲试。我把想法一说,他非常愿意有人与他一路同行,马上帮我从辅导员那里借来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那是我第一次一口气骑行160里,如果不是为了回家,如果没有一路上美丽的田园风光,我恐怕完成不了那次旅行。当我疲惫不堪地进了家,母亲既高兴又心疼,一边给我准备吃喝一边不停地埋怨我,还坚决不允许我再骑车回家了。
160里虽远,只要有力气总能到家,但听一位同事讲起他的中学经历时,我才知道什么叫有家回不去。他的家在水乡,住在淀泊深处的一座小岛上,出入全靠各家的小船。他在县城读高中,每到周末也想回家,但父母没时间划着船走几十里水路专程来接他,他只能到淀边的码头上等顺路的船。决定他能否回家需要凑齐几个条件:那天县城有集市,他们村有人划着船来赶集;他放学的时间不算晚,赶集的船还没有返回;来赶集的人不多,船上能盛下他。这些条件有一条不具备,他都回不了家,很多次都是白等半天,再垂头丧气地回到学校。
那天听他讲这些时,我们几个四五十岁的人,眼里竟然都有了泪花。■
(梁敏超荐自《保定日报》)
责编: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