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邱海鹰
让“ 人间瑶池 ”华蓥山天池重放异彩
○文图/ 邱海鹰
被誉为“人间瑶池”和“川东小西湖”的华蓥山天池,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湖畔相继建起一批高污染企业,导致湖水污染严重。2009年3月,华蓥市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城市后,相继关闭天池湖周边30多家大小纸厂、洗选煤厂、煤窑、石灰窑及养殖场等污染企业。如今,天池湖不仅天变蓝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空气清新了,而且还成为华蓥城区10多万人的主要饮用水源,使“人间瑶池”重放异彩。
华蓥山天池,位于四川省华蓥山西缘海拔640多米的天池镇境内,是面积最大的天池,湖水面积3800亩,总库容5548万m3,湖区集雨面积84.36km2,平均海拔483-683米,也是川东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华蓥山天池湖一年四季湖水清澈,气象万千,时而山风啸林,渔歌晚唱;时而野鹭升空,水鸟展翅。泛舟湖中,绿水青山,碧波荡漾,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1930年,四川保路同志会会长蒲殿俊撰写《辟治广安天池议》,在描绘天池自然美景的同时,呼吁各界人士捐款建公园,并带头捐款近一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经过两年努力,建成了“天池公园”,园中建有柳堤、梅岭、桂圆、松岗等景点,种有上百种珍贵花木,匠心独具,蔚为壮观。公园建成后,著名诗人、书法家赵熙来到天池,饱览胜景,亲笔书写了“天池公园”园名,挥笔题写了“天池传侠笔,文苑鲁诸生”的千古楹联。国画大师黄宾虹得知天池风光无限好,从上海专程来到这里,在天池写生达半年之久,不愿离去。
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大炼钢铁运动和在湖畔相继建起一批高污染企业,导致树木被砍伐,植被被破坏,湖水被污染,变得臭气熏天,湖水污浊,“人间瑶池”黯然失色。
和几年前相比,华蓥山天池湖两侧已经栽植了近两万株柳树、香樟、李子树等。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天池镇仁和村村民邓兴东很欣慰,“天池湖的变化太大了,这样才配得上‘人间瑶池’的美誉嘛。”
邓兴东口中的变化,正是近年来华蓥市保护饮用水源、大力整治天池湖的结果。
近年来,华蓥市围绕天池湖保护与治理,以“洁净水”行动为契机,为建设秀美天池,正大刀阔斧地捍卫天池湖的尊严和荣耀——关停力度大、速度快、态度坚,在治污中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打响了一场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战。
● 治污:天池湖逐步走出阴霾
“看到天池湖被污染,老百姓非常痛心。”天池镇镇长黄鹏飞介绍,2012年,天池湖治理攻坚战正式打响。通过一系列举措,上游的两家煤矿已关停,另一家绿水洞煤矿也正在转型。
2013年,经省政府批准,天池湖成为华蓥城区10万余人的主要饮用水源。此后,犹如同污染赛跑,天池湖治污的步伐逐步加快。
据华蓥市住建局工作人员艾文平介绍,该市将天池湖水源划定一、二、三级保护区,建立起标识、标牌等,聘请了20余名协管员,全天候巡逻守护。镇上组织天池湖附近村民成立“水源保护队”,坚持开展湖面巡视、水上漂浮物打捞、卫生知识宣传等活动。专业人员对湖水进行全天候监测,一些重要指标送到省环境监测总站进行检验。同时,开展天池湖畜禽专项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已对周边22家养殖场(户)进行了关停搬迁,拆除养殖场面积11000余平方米。
“为管控生活垃圾源头,我们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并定期开展湖面打捞工作。”天池镇副镇长李善伟告诉记者,他们在天池湖沿线的6个村修建了48处垃圾房,设置了43处垃圾箱,购置了两辆垃圾车转运全镇垃圾。
华蓥山天池湖晨曦
华蓥山天池湖“水源保护队”在打捞漂浮物
“治理效果很明显。”李善伟说,2015年,天池湖水质达到了Ⅰ类标准,逐步走出了污染阴霾。
● 守护:要生态要宜居要幸福
伴随着天池湖治理的不断深入,村民们不仅会自觉地把垃圾放入垃圾箱内,还渐渐地有了守护天池湖的意识,“游人下河洗澡,本地人都会去劝阻。”黄鹏飞说, “除了劝阻游客和村民,我们还将建立‘红黑榜’制度,让老百姓互相监督,让广大村民养成良好习惯。”
“要打造秀美天池,光治理还不行。”天池镇党委书记王艺红说,在治理的同时,他们还尝试天池湖辐射区生态补偿。“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在进一步增加天池湖周边的植被覆盖率、增强天池湖自我净化能力的同时,考虑旅游和产业问题,将它们有机结合。”王艺红说,以该镇仁和村为例,该村年产50万斤李子,此项年收入超过两万元的住户达到20余户。
“是不是达到全面小康,人民群众是不是感到幸福,不能只看GDP和看物质财富,还要看精神财富、生态居住环境和健康水平。”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蓥市委书记肖伟华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脱贫致富、后发赶超的科学发展道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华蓥市治理和保护天池湖的最终目的。
碧波荡漾的华蓥山天池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