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相关研究及策略

2017-07-19 10:50:06张子翔
体育科研 2017年3期
关键词:墨尔本体育赛事赛事

贺 蕾,张子翔

体育社会学

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相关研究及策略

贺 蕾1,2,张子翔1

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结合上海体育当前发展现状,阐述了上海市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原因以及这一措施对城市的意义。通过分析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评价标准,研究国际知名体育城市建设的得失经验,分析上海与国际知名体育城市之间的差距,为上海的体育城市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城市发展;发展战略

0 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城市化的水平也持续上升。近年来城市现代化的速度加快,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体育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显得愈发紧密。体育赛事的运营和体育产业的开发对于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全球影响力的提高都展现出很大的正面作用。而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上的优异表现,我国城市体育软文化建设也迫在眉睫。上海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在举办体育赛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着力打造上海“十二大”精品赛事,而且上海还拥有姚明、刘翔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世界一流运动员,并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体育设施,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2015年 7 月 1 日, 上海市政府正式出台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2015 年 9 月 21 日, 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这份实施意见进行了介绍,明确指出到2025 年,上海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 3 000 亿元,人均 体 育 场 地 面 积 将 达 到 2.6 m2, 经 常 参 与 体 育 锻 炼的人数达到 45%以上, 上海将基本实现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建设目标,并提出了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环境、巩固产业基础的分目标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产业功能、扩大市场供给、优化发展 环 境 的 主 要 任 务[1]。

本文对国际上有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指标体系、现有的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共同点和可借鉴的建设方法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建设目标提出可行性建议。

1 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1.1 何谓体育城市

对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定义,在学界目前没有统一的看法。有研究曾从世界城市理论的角度对国际体育城市做出过分析、界定,认为国际体育城市可以理解为,体育赛事举办、体育文化建设都名列世界前茅,并在体育方面对周边区域甚至全世界有很强的辐射作用的城市。体育赛事的承办数量和体育文化建设是世界著名体育城市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 其 主 要 特 色[2]。

还 有 研 究 则 认 为 全 球 体 育 城 市 (Global Sport City) 是 指 在 世 界 上 对 全 球 的 体 育 建 设 和 推 广 有 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的城市。它们拥有丰富的体育赛事资源,推动了综合性及单项体育赛事的运营和发展,在体育运动发展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体育城市拥有完整的、成体系的体育赛事制度,具备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体育场馆数量众多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竞技体育具备竞争力并且从政府到市民都对体育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这种城市往往具有丰富的赛事承办经验和优秀的承办能力、多样化的体育资源,能够以科技带动创新,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的 转 型[3]。

1.2 体育城市的特征

有研究认为国际体育城市的特征为:市民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较高,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次数、积极度都领先于其他城市,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密度高;竞技体育具备世界领先的实力,个别项目或运动员拥有着世界级的影响力;具备成功举办世界级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的能力;体育产业发达,发展潜力巨大,体育相关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育场馆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符合世界级 的 标 准[4]。

还有研究将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界定为推动着世界体育运动发展,在体育产业和体育活动中起着领导作用,并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重要连接点的、具有重大的国际声誉的、竞技体育和市民体育发展程度较高且前景良好的城市。认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以下几点:城市体育资源丰富,每年、每季度都会有大型的世界级体育赛事,具备世界范围的知名度,体育场馆建设走在世界前列,经济发达,体育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市民体育开展情况良好,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高。传媒产业发达,体育新闻报道具有世界水平并具备自身特色。

1.3 体育城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对于国际体育城市的评价标准,有研究提出从美国体育城市的评价标准来总结(表 1),注重体育的竞赛作用,注重体育与生活、与城市整体环境的融合 是 主 要 标 准[2]。

表1 美国体育城市的评价标准[2]Table I Evaluation Criteria of a Sports City in the US

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研究向国内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等体育理论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前后两轮的调研后,最终建立起了由8个一级指标、29 个二级指标和 69 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国际体育 中 心 城 市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表 2)[5]。

国内相关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术文献进行分析,并在考察国际上相关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对体育城市建设动力机制的分析,认为国际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城市综合实力为基础,以体育城市综合影响力为特征,包括城市综合实力、城市体育综合实力、体育资源及品质、体育产业实力 4个二级指标和 34个具体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表 3)[6]。

还有研究认为,体育城市是当今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少数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城市或是一些城市发展需要转型的城市,会以体育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特色,以体育为核心促进城市发展。将体育作为塑造城市文化,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国际知

名度的手段。体育城市往往伴随着发达的体育产业和群众基础深厚的体育文化,对世界的体育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并根据这一概念,总结了体育城市发 展 的 支 持 条 件(表 4)[7]。

表2 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5]Table II Evaluation Criteria System of a World Sports Center City

表3 国际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览表[6]Table III List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System of World Sports Cities

表4 体 育城市 形成与 发展的 支持条 件[7]Table IV Support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Sports City

而国外的研究中曾经以欧洲标准作为基础来建立世界范围上体育城市的世界顶级体育城市评价标准体系。欧洲的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着城市体育赛事相关内容展开的,所以被评为世界顶级体育城市的城市,都是体育赛事氛围浓厚,市民融于体育乐趣当中,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真正实现了赛事生活化,生活赛事化(表 5)[8]。

表5 世界顶 级 体育 城 市评 价 标准 表[8]Table V Evaluation Criteria of World Top Sports Cities

综上可知,有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但从现有的各类体育城市评比和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尽管标准并不统一,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相似的评价体系和规则,这些评价体系和规则基本集中在城市经济能力和体育产业水准、政府支持度、体育场馆建设和承办大型赛事能力、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竞技体育成绩和国际影响力、全民体育活动参与度以及媒介对于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等。而体育经济产业水准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这也是上海未来建设“世界著名体育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必须要提高的方面。

2 他山之石:国际上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经验

2.1 全球最佳体育城市——墨尔本

2016年 4 月 20 日,在瑞士举行的“2016 年世界终极体育城市评奖”活动颁出的 14 个奖项中,有着澳大利亚“体育之都”之称的墨尔本夺下包括“十年来全球最佳体育城市”在内的 3 个奖项,入围了 8 个奖项,这是墨尔本第四次获得这一殊荣。 墨尔本“体育城市”的建设经验对上海而言也有着可借鉴的意义。

有研究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个性实现途径分析后认为,墨尔本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作为体育城市发展的出发点,结合了悠久的城市历史文化,重点发展橄榄球、网球等群众参与度高、基数大的体育项目。在竞技体育层次上,职业化与市场化的程度高并相互促进,各项赛事开展程度较好。它将体育赛事与大众传媒、旅游业有序地结合在一起,既推动了经济发展,又提高了自身的体育文化辐射能力,最 大 程 度 地 对 资 源 进 行 了 有 效 利 用[9]。

还有研究指出,墨尔本在宏观上具备全局性的发展管理理念,它将旅游业与体育赛事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二者相互促进。墨尔本充分利用并坚持拓展体育资源,并以此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兴旺又反过来促进了体育赛事影响力的扩大。墨尔本在世界体育发展中拥有重要地位,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F1 大奖赛等都是世界知名赛事。这些赛事在墨尔本本地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因为专业的赛事经营部门对比赛时间的合理安排使得墨尔本当 地 在 全 年 都 拥 有 浓 厚 的 体 育 氛 围[10]。

还有研究通过对墨尔本的体育赛事进行梳理与总结,认为墨尔本已经形成了其在体育赛事运营和体育相关产业开发上的独到之处,它的发展模式既具有持续性又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它将竞技体育与市民体育有效的地结合起来,既重视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大型赛事的举办,同时又积极调动市民对业余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大力普及体育相关知识,在城市中培育体育消费文化。在宣传上市政府将体育作为城市的名片,对外报道时尽力突出城市的体育特色。在城市的布局规划上,墨尔本市政府将体育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完善了体育场馆周边交通建设,并建造相应的体育基础设施。在体育与经济的结合上,墨尔本将旅游业与体育的融合,以体育赛事提高知名度和旅游收入,将体育赛事作为墨尔本 旅 游 的 重 点 项 目 和 卖 点[11]。

国内相关研究对墨尔本举办体育赛事的模式进行分析后认为墨尔本体育赛事发展的成功经验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它采用了体育与经济结合的发展方法,利用了体育旅游这一新的探索模式,以体育为核心卖点吸引游客,以良好的体育赛事服务拉动经济增长。它使体育赛事的意义超越了其自身,使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元素更是经济元素、文化元素。二是墨尔本对体育产业的管理充分地利用了市场的因素,建立并完善了一个管理体制,由政府和各方进行共同管理,它监控了体育赛事的整个过程,包括前期的规划、比赛时的各项服务、赛后的保障等,这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得体育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 , 避 免 了 浪 费[12]。

有研究总结了墨尔本承办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成功经验,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政府和市场进行了紧密的合作,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为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达到国际标准的公共服务,而市场则负责处理各种细节事务,充分利用城市的各项资源,并对墨尔本进行大力宣传。 政府和市场这种精密的分工互不干扰又产生联动,保证了游客对墨尔本产生良好的影响,进而影响新一轮的口碑传播。同时墨尔本各项赛事的组织者不仅将其当做体育比赛,更多地是把它当做是一项文化符号来经营,将体育赛事本土化,将澳大利亚和墨尔本本身的文化元素融入体育赛事中,引导游客和本地居民,达到狂欢的效果,从而使大型的体育赛事成为墨尔本一年 一 度 的 节 日[13]。

2.2 其他著名体育城市的经验

有研究对纽约和印第安纳波利斯等美国城市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后指出印第安纳波利斯充分利用了体育赛事资源进行城市发展转型,相比于美国其他大城市承办世界级的大型体育赛事,印第安纳波利斯走的是业余体育的路线,它通过各项业余体育赛事的举办,成为了区域的体育中心,从而提高了城市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而纽约则是凭借它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承办了大量的国际级体育赛事,具备全球性的影响力。同时纽约也重视对市民体育潜力的开发,呼吁更多的市民参与到体育相关活动中。纽约创建体育城市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形成了完善的体育产业链,体育相关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体育高度商业化,经过开发后成为文化符号,同时将体育文化推广与传媒业紧密结合,将体育文化融入市民文化、城市文化;将竞技体育与市民紧密结合,培养体育迷的城市认同感和荣耀 感[14]。

还有对英国曼彻斯特进行的研究指出,曼彻斯特以体育为发展核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曼彻斯特曾经申办过奥运会,虽然最终失败,但申办的过程推动了曼彻斯特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产生城市结构的升级,改善了曼彻斯特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了市民的归属感和生活满意度。而曼彻斯特市政府曾经多次出台文件,拟通过体育加快城市经济前进的步伐,同时将体育与城市文化结合,从而提升曼彻斯特在英国、欧洲甚至全球体育界的影响 力[6]。

国内研究分析了英国南安普顿依靠地理优势发展体育城市的案例指出:南安普顿是海滨城市,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是该市发展水上运动的利好条件;同时多个水上运动协会都位于南安普顿附近,也推动了水上运动在该市的传播。市政府依据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因素,也创办了多项水上运动的赛事,将南安普顿打造成世界水上运动重要的休闲区和赛事举办地,并以此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该市将体育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并从中获得裨益[9]。

国外研究曾经以 2010 南非世界杯为案例,评估了大型赛事和体育旅游对主办城市的影响,研究提出申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体育旅游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体育在城市重建和 塑 造 地 方 旅 游 产 品 中 扮 演 重 要 角 色[15]。 类 似 的 研究认为世界杯的举办扭转了人们对南非的印象,成为城市更新的催化剂。伊丽莎白港原本只是一座普通城市,因为世界杯的举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让这座城市体育氛围愈发浓厚,通过体育大事件,使城 市 得 到 了 全 球 的 认 可[16]。

还有国外研究分析了澳大利亚珀斯的城市体育的建设经验,这座城市在推动城市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社区体育,将区域开放空间建设成集成的社区中心,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体育开放空间的需求,减轻对体育俱乐部的现有压力,同时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 通过规划建设足球场等设施,培养良好的体育氛围,使更多市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并且在体育场附近建设野餐区、游乐场等,满足多种需 求[17]。

再有国外研究对加拿大的一个中型城市进行了案例分析,安大略市利用体育活动来进行更广泛的地方发展,塑造地方品牌。市政府将体育赛事打造成当地的节日,这使得城市受到了投资方的青睐,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增加了当地居民的体育热情,形成了正循环。同时安大略市注意对自身的宣传,广泛欢迎媒体对他们报道,在报纸和电视上进行营销,提 升 城 市 形 象[18]。

除了传统的体育强国,有研究对北欧国家的体育城市发展也进行了分析。在对挪威的体育城市项目以制度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案例分析后指出,挪威的国家政策充分推动了体育城市的发展。挪威通过财政津贴等方式促进国民参与体育运动,通过白皮 书 、DSP 官 员 (Department of Sport Policy , 体 育 政策部门)、行政管理,建立与国家体育政策有关的强大权力基础,并成立挪威体育联合会;通过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公共组织三者的相互协助,发展全民 体 育 , 在 社 会 形 成 良 好 的 体 育 氛 围[19]。

有研究站在全球视角上,对城市中的主题体育区进行了分析,以曼彻斯特、卡迪夫、迪拜、多哈作为案例,评估了这些城市中的体育区作为城市新旅游区的潜在价值。研究指出这几个城市都设置了专门的体育区,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体育产业、服务,以及游客可参与的活动,增加了吸引力,创造了一个吸引游客的体育主题环境,打造了良好的体育目的地形象。它们富有想象力地向游客提供综合化的产品,迎合各种体育旅游者的需求;提供训练场地和住宿,使个人和团队有机会在不同的范围内练习、训练。同时这几个城市的共性是设立了集中运动区,增加了城市体育运动的紧密性。政府规划和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对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回报的考虑,都促进了城市体育的发展,而这又使得它们可以吸引到大型赛 事 , 继 而 反 哺 城 市 的 发 展[20]。

2.3 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经验的共同点

通过对国际上主要体育城市形成发展的原因和经验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这些城市能够成为国际著名的体育城市,有如下相通之处。

首先,是对世界级的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无论是墨尔本的六大赛事、曼彻斯特申办英联邦运动会、纽约举办的“纽约马拉松赛”、多哈的亚运会,还是南安普顿举办的各项水上运动比赛,都对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增加了城市在本国甚至世界的知名度,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是政府对城市体育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的长期规划。 墨尔本、曼彻斯特、南安普顿多哈和迪拜等以体育为切入点,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将体育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融合起来,都出台了长期规划,而不是重视短期利益,因此形成了以体育为核心的链式结构,实现了体育发展、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发展的正循环。

再次,是对城市竞技体育的支持与发展。墨尔本本地的澳式橄榄球比赛职业化程度相当高;纽约有纽约洋基队、纽约尼克斯队等多只在美国体育大联盟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战绩的球队;印第安纳波利斯也有印第安纳波利斯小马队和印第安纳步行者队这样的高度职业化的球队。曼彻斯特当地的曼彻斯特联队和曼彻斯特城队也是著名的足球球队。竞技体育的高度职业化促进了市民体育意识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体育产业的繁荣。

此外这些城市都十分重视对市民体育、业余体育的发展,印第安纳波利斯被称为“业余体育之都”,墨尔本十分注意推广市民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南安普顿大力推广市民参与水上运动。这些措施都加强了城市的体育氛围,使得体育成为城市基因的一部分。而在挪威和澳大利亚珀斯这样面积较小的地域,当地对全民体育的发展更是十分重视,甚至有补贴。同时无论是墨尔本、纽约还是南安普顿都十分重视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力求将体育与城市文化合二为一,将体育变成生活的方式。 总的来看,对大型赛事的承办、政府的支持、体育文化的培养、体育产业的高度开发、体育与旅游业的融合、竞技体育和市民体育的分头并进,都是上海在建设“世界著名体育城市”的过程可以借鉴的经验。

3 立足本土: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策略

3.1 政府要有基于本地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

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是一个十年规划,属于长期发展目标,这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整体运行,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出台先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一份切实的、具备操作可能性的长期规划作为核心思想,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份规划应当不是孤立的,它要与国家的整体相关规划以及上海对本地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做到体育与经济、文化的相融,使得体育能够促进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进步。在这一方面,上海可以从曼彻斯特和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发展中吸取经验,这两座城市都是依靠政府的正确规划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大发展和城市的转型。

3.2 国际性体育赛事与上海城市文化有机融合

文化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海想要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就必须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文化。本文认为,上海应当以自身的“海派文化”为基础,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同时海纳百川,吸收国际知名体育城市文化的建设经验,从而形成上海特色的体育城市文化。这需要上海积极打造体育文化产业园区,同时培养高校体育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体育文化研究学术水平。

上海目前已经承办了包括 F1 上海大奖赛、上海网球大师赛、射箭世界杯赛、环球马术赛等多项国际级赛事,但在赛事与城市的联系程度上还稍显欠缺,赛事的本土化程度与纽约、墨尔本等知名城市相比还略有不足。因此上海在继续承办大型赛事的同时也应当融合本地文化打造“上海特色”,类似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不应当成为个案,而是被推广开来。不仅仅是把体育赛事当做一场比赛,而更是将其当作上海文化展示的舞台、上海市民的节日,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本地市民参与进赛事中,防止因新鲜感流失造成的赛事热度降低。参照巴塞罗那的经验和以上海目前的经济实力来分析,上海可以申办一次奥运会、男篮世锦赛级别的体育盛会,大型的综合性赛事对城市经济的帮助是巨大的,以此可以促进整个城市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

3.3 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打造有国际知名度的竞技队伍

一个城市的竞技体育俱乐部的成绩及其是否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是衡量该城市是否是著名体育城市的重要标准。上海目前拥有上海绿地申花、上海上港、上海哔哩哔哩篮球俱乐部等多支职业俱乐部,且在国内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它们在国际上还是鲜为人知。因此本文认为上海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上海本地职业俱乐部在竞技体育成绩上的进步,从推动城市发展的角度,扶持职业俱乐部的发展,做到行政化与市场化的相结合,统筹资源向俱乐部适当倾斜,吸引高水平运动员向上海的迁移。

对于职业化程度不够高的竞技项目,如排球、乒乓球等,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政策大力吸引投资,推动其在商业化方向的发展。此外在竞技体育方面应该推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多与国际知名俱乐部、知名选手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积极打造本地的“明星运动”员和“明星俱乐部”,以点带面,促进整个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3.4 发展社区体育,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增强民生福祉是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预期目标之一,在这样的目标预期下发展全民体育、实现全民健身是必行之策。应利用各种力量加大宣传,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开成业余体育运动的热潮。比如对时下流行的骑行和跑步,上海就可以进行适度地推广,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公益活动或者是业余健身性质的比赛,开放运动场所,在不增加市民经济负担的前提下,提供给群众更多的体育参与机会,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各行业的投资,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健身体系与由市场提供的盈利性健身体系结合起来,构建完善的全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依托如今的大数据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联合相关高校、医院打造一套适合时下中国人的健身方案,提高市民的健身水平。

3.5 改造升级体育场馆,完善基础体育设施

体育场馆数量和质量也是衡量体育城市的重要标准,目前上海拥有足球、篮球、网球、赛马、高尔夫等多项体育项目的比赛场地,在大型体育场馆的数量和种类上有较高水准,但如卢湾体育馆、浦东源深体育馆等场馆存在着容量较小、功能较单一的问题,因此难以满足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要求,因此上海想要对城市体育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就必须对相关体育场馆进行改造。场馆改造应与整个城市规划相结合,并与城市交通体系相配套,并能够成为区域中的标志性建筑,在周边发展购物、餐饮、旅游、娱乐业等,从而起到辐射扩散的经济作用。同时对于体育场馆在没有赛事时的利用问题也应当成为考虑的部分,要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作用和经济作用,聘请专业的赛场运营管理人士,将场馆做到集比赛、训练、休闲、娱乐于一体。

城市的基础体育设施也需要进行升级和改造。随着近些年的建设热潮,上海建立了相应的建设设施,但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本文认为上海应当建设诸如健身步道、自行车道、休闲健身器材等体育基础设施,方便市民在早晨、下班后或周末进行健身。同时上海也应当建设更多的诸如江湾体育场、黄兴体育公园、浦东体育公园等特色体育公园以满足市民的需要。对于校园体育设施,诸如高校体育场馆、中小学体育场馆,上海也应当进行合理规划,在周末或假期向普通市民开放校园体育设施来缓解社会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

3.6 大力发展校园体育完善青少年体育培养体系

想要形成良好的城市体育文化,形成全民体育的氛围,中小学生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就必不可少。上海教育部门应做出妥善安排,保证中小学生每周在校的运动时间,并敦促学校聘请专业的体育老师进行教学指导,定期开展区域性中小学运动比赛,鼓励中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推动校园体育发展。同时校园体育也可以与职业体育相结合,职业俱乐部可以与中小学开展合作,对于那些热爱体育并拥有一定运动天赋的中小学生,应将其召入俱乐部青少年队进行培养,保证学生的学业和运动之间的平衡,以此完善职业运动青训体系,繁荣上海城市体育水平,促进上海城市体育发展。

3.7 进行城市环保建设加强环境治理

城市环境的质量是评估体育城市资格的重要标准,它衡量的是一个城市是否适宜运动,是否有符合专业运动员和普通市民进行运动的条件,是否可以举办大型的综合或单项赛事。上海目前的空气环境质量并不理想,时而会有雾霾严重的状况,这一点值得警醒,这对于普通市民的健身和大型赛事的举办都会造成影响。因此需要上海市政府拿出切实的治理方案,对环境进行系统性整改。 在大气环境方面,首先限制工业废气排放,设立相关法律法规对污染企业进行严厉管制;对于汽车尾气,则可以参照其他城市,对汽车的出行进行一定的调控,并推动目前火热的共享单车的发展,号召绿色出行,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保证空气质量;对于黄浦江、苏州河等重要水域的质量,则是首先对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也要设立相关标准,其次可以聘请专门的治理团队或高校环境专业学者进行环保规划,完善净水措施。这样双管齐下有利于上海打造宜居城市,建设适宜运动的城市。

3.8 充分利用多种媒介传播全球体育城市建设目标战略

上海较之墨尔本、伦敦等世界著名体育城市,市民的体育意识有一定差距。提高市民体育意识有各种方法,其中媒体对体育相关内容的传播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上海本地的各级各类媒体,包括报纸、新闻客户端、广播电视、城市 LED 屏、本地“网络大 V”都应当纳入这一目标战略,不仅对体育赛事、体育明星进行报道,还要对体育场馆、日常体育运动尝试、个人健康护理等方面知识进行传播。全媒体时代,需要媒体在线上线下的通力合作,以互“联网 +”的思维进行议程设置,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全息传播,增强趣味性、接近性,以实现最大的宣传价值。

在赛事举办期间,新闻媒体能否做到实时报道,能否挖掘赛场内外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人物专访的质量以及赛后分析、深度报道的水平也体现了一座城市是否有资格成为世界著名体育城市的评价指标之一。因此对于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这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有关规划,与上海及其周边高校新闻系、院通力合作,给予新闻专业学生大量的实践机会,以此加强高校学生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并可以借鉴国外对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补上专业人士缺失的空档。

5 结语

上海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在赛事承办、俱乐部运营、场馆建设方面都走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前列,拥有建设世界著名体育城市的基础,上海市政府出台实施意见,要求在 2025 年建成 “世界著名体育城市”, 既是一份机遇,也是一份挑战。

从国际上对于体育城市的评价标准体系来看,上海和现有的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如墨尔本、伦敦、南安普顿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在大型赛事融合本地特色、本土化运营、竞技体育俱乐部职业化管理、市民体育推广、体育意识传播、体育文化构建以及体育和旅游业的相互融合方面,这些城市都有着上海可以借鉴的经验。

上海市政府要紧紧围绕如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一目标战略出台长期规划,发挥上海城市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在建设过程中既体现出国际化,又富有“海派文化”的特色。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竞技体育职业化、体育场馆运营市场化、体育人才专业化、健身体育全民化、赛事建设本土化、体育报道全媒体化,在此基础上将体育真正融入到城市血脉中,共同成长。

[1] 艾水涚.2025:上海基本实现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目标[J]. 上 海 人 大 月 刊 ,2015(10):37-38.

[2] 肖 焕 禹,李 文 川,方 立.上海建设国际知名体育城市 研究[J].体 育 科研,2010,31(2):1-6.

[3] 黄 海 燕.上 海 建 设 全 球 著 名 体 育 城 市 的若干思考[J].体 育 科 研,2016,37(4):11-13.

[4] 张玉超.上海市建设国际一流体育大都市发展战略研究[J].南 京 体育 学 院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1,25(1):75 -79.

[5] 宋忠良.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 陈 林 华,王 跃,李 荣 日,等.国 际 体育 城 市 评 价 指 标 体 系的 构 建 研 究[J].体 育 科 学,2014,34(6):34-41.

[7] 许月云.体育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逻辑路径与构建维度[J].泉 州 师 范学 院 学 报,2012,30(4):67-73.

[8] 唐 文 兵,姜 传 银.中 外 体 育 城 市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对 比研究[J].武 汉体 育 学 院 学 报,2014,48(5):26-30.

[9] 邱 婷,柳 鸣 毅,姜 韩.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传 承 的关 系 研 究[J].广 州 体 育 学 院 学 报,2016,36(3):39-44.

[10] 沈 佳.赛事之都墨尔本 的 战 略 经 营 管 理[J].环 球体育市 场,2008(4):66-67.

[11] 骆 雷.体 育赛事 与墨尔本城 市发展 的互动与融 合[A].第六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2012.

[12] 张颖慧.上海体育赛事发展的国际比较——以与纽约、伦 敦、墨 尔本 的 比 较 为例[J].体 育科 研,2010,31(1):21 -26.

[13] 邵炎.墨尔本与苏州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比较研 究[D].苏 州 大 学,2012.

[14] 王成.美国体育城市的类型特征 _ 创建成因与本土启示[J].体 育 科 学.2015(10).

[15]Yuen B.Sport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J]. Cities,2008,25(1):29-36.

[16]Nyikana S.,Tichaawa T.M.,Swart K.Sport,tourism and mega-event impacts on host cities:A case study of the 2010 FIFA World Cup in Port Elizabeth.African Journal for Physical[J].African Journal for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Recreation&Dance,2014,20(21):548-556.

[17]Wayne S.,Rachel T.The planning process from a local government perspective:The New sports facility for The City Of swan[J].Australasian Parks and Leisure.2013, 16(2).

[18]Richelle C.,Laura M.Understanding Urban Development Through a Sport Events Portfolio:A Case Study of London,Ontario[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15,29 (1):11-26.

[19]Eivind A.S.State Sport Policy and Voluntary Sport Clubs: the Case of the Norwegian Sports City Program as Social Policy[J].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09, 9(1):63-79.

[20]Andrew S.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City” Zones and Their Potential Value as Tourism Resources for Urban Area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0,18(3):385-410.

(责任编辑:杨圣韬)

Research on Turning Shanghai into a World-renowned Sports City

HE Lei1,2,ZHANG Zixiang1
(1.School of Sports Media and foreign languag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 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Sports Media and Cultur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Shanghai,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asons and significance of turning Shanghai into a world-famous sports city.It analyze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 world-renowned sports cities,studies their experience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discusses the gap between Shanghai and the world-famous sports cities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means for constructing Shanghai into a sports city.

Shanghai;world-famous sports city;urban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strategy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6-1207(2017)03-0049-09

10.12064/ssr.20170308

2017-05-20

2016 年上海市体育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研究项目(TYSKYJ2016071)。

贺蕾,女,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媒介与社会、体育文化传播。 E-mail:suscherry@163.com。

1.上海体育学院 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上海 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 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猜你喜欢
墨尔本体育赛事赛事
数独小知识数独赛事介绍(二)
本月赛事
羽毛球(2022年7期)2022-07-05 03:18:24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冰雪运动(2020年5期)2020-03-29 05:08:44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墨尔本Fitzroy双层住宅
现代装饰(2019年11期)2019-12-20 07:06:00
城市改造30年如何重现生机勃勃的“了不起的墨尔本”
英语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44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2
我的墨尔本
海峡姐妹(2016年7期)2016-02-27 15:21:22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
畅聊体育赛事
海外英语(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