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蒙吉

2017-07-19 11:17
电影故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浪潮戛纳罗马尼亚

克里斯蒂安·蒙吉

金爵主席

马尼亚导演

作为“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多部作品分别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奖,在艺术上的创新成就受到世界瞩目。由他出任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对于中国电影人和影迷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位作者型导演的机会。当我们回顾他的电影之路,将会发现他在以冷静的态度解剖罗马尼亚历史和现实之时,也在用反思之心审视着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这就是一位艺术家赖以立身的根本。

文/陈令孤

从文学青年到导演系学子

二战之后,罗马尼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政体,成为华约组织成员,开始重视起能够发挥宣传作用的电影。1954年,罗马尼亚原戏剧学院改组为国立戏剧与电影艺术大学,开设电影导演、摄影与电影学系;1957年成立了国家电影资料馆;1963年成立电影协会。1965年,齐奥塞斯库当选国家最高领导人,开始了为期25年的权威统治,而克里斯蒂安·蒙吉就成长在这个时代。

青年时期,蒙吉通过录像机观看了大量的影片,对他来说,电影就像一座“金矿”,让他看到了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但是也有一些电影在蒙吉看来十分糟糕和愚蠢,所以他萌发了自己想要拍电影的欲望。1989年,罗马尼亚发生政变,齐奥塞斯库政府垮台,对蒙吉的震动很大,他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在家乡工作了几年之后,他受兴趣的驱使,决定前往首都布加勒斯特,进入国立戏剧与电影艺术大学导演系学习。

为了能够实现拍电影的梦想,蒙吉在大学期间还辗转于那些来罗马尼亚拍摄影片的剧组中。比如,法国名导贝特朗·塔维涅在罗马尼亚拍摄影片《柯南上尉》时,蒙吉从一名打杂人员一路做到了副导演,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拍摄和剧组管理的经验,获益颇深。

2000年,他创作了短片《消防员合唱团》,采用多线叙事,表现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葬礼场景,各怀心思的人上演了一场人间悲喜剧。同年,另一部短片《换台》中又加入科幻元素,被严格控制的电视节目、遥控器换台执照、秘密警察等,用后现代主义的方式隐喻了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时期的统治,令人会心一笑。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以喜剧为主,善于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进行讽刺,像很多新导演一样,喜欢在结构和形式上做文章。但也正是这些锻炼,让他逐步深入电影创作的本质中去。

结构新颖的处女作

1989年,伴随着罗马尼亚政治体制变革,早前的国有电影体系也随之瓦解,电影产量急剧下降,在整个90年代陷入低谷,2000年甚至没有一部故事长片出现。为了鼓励电影创作,罗马尼亚在新世纪出台了新的电影法规,也就是国家电影中心主导的创投竞赛制。导演每年要参加电影基金的创投评审,拿了“辅导金”后才能拍片。虽然金额有限,但对创作者来说也是极佳的机会。

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的形势下,一股年轻的创作力量开始崛起,带头人物是克利斯提·普优。1991年,克利斯提·普优前往瑞士日内瓦视觉艺术学校留学,1996年毕业回国,2001年完成长片处女作《无命钱》,采用了一种类似早先法国新浪潮的拍摄手法,如自然光、长镜头、生活化的台词等,形成极简主义的视听风格。影片入选当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获得国际好评,被认为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起步之作。这种风格的成功也影响到了国内其他导演,其中就包括蒙吉。

2002年,蒙吉的长片处女作《幸福在西方》问世,讲述一对情侣没有房子,家具被扔到了大街上,女方渴望出国,最后傍上了有车有房的外国人,而男方等待着阿姨去世好接手房屋。同时,另一个落跑新娘的母亲不断催她和各种各样的外国人相亲。而那些早先离开国家的人又有着不同的命运。

影片采用了分段加环形叙事结构,颇像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是蒙吉对自己早先实验性短片风格的一种延续。多条线索巧妙结合,通过视角的切换,连带出三对人际关系的当下处境,讽刺了罗马尼亚年轻人渴望去西方淘金的梦想。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形式上的现代主义相结合,彰显出了蒙吉的创作才华。

不过,《幸福在西方》的文艺气息比较重,在场面调度上还不够成熟,对音乐的运用也有些滥俗。同时,影片只是罗列了一些社会问题,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揭示。之后,蒙吉向“普优风格”靠近,拍摄了题材更大胆的《四月三周两天》和《山之外》,作品更上一个层次,也一举奠定了他的成功。

戛纳电影节黑马

“罗马尼亚新浪潮”作为一场电影运动,首先是在国际电影节上被定义的。2005年,普优执导的《无医可靠》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次年,另一位罗马尼亚导演柯内流·波蓝波宇的《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大奖。到了2007年,正逢戛纳60周年,入围竞赛单元的导演可谓高手如林,但最后蒙吉凭借《四月三周两天》爆冷摘得金棕榈,一时风头无量。

罗马尼亚影评人阿列克斯·利奥·谢尔班在评论这场电影运动时说:“普优播下了种子,波蓝波宇浇了水,蒙吉摘走了果实。”如果从时间线上看确实如此,不过在艺术成就上,蒙吉作为集大成者可谓实至名归。时至今日,当我们提起当代罗马尼亚电影,最先进入脑海的还是他的那部《四月三周两天》。

作为一名贯彻着统一美学风格的作者型导演,蒙吉的电影都是由他自己编剧的。他小时候曾想做一名作家,后来主修文学专业和从事记者工作,都锻炼了写作的能力。在获得戛纳金棕榈后的第二年,他和自己的摄影师奥雷格·穆图、演员哈诺·霍费尔一起成立了蒙布拉电影公司,进行电影制作。首部作品就是由他编剧、多位导演联合执导的短片集《黄金时代的故事》,于2009年上映。

影片没有像《四月三周两天》那般追求长镜头美学,而是像《幸福在西方》那样采用浮世绘和白描的手法,将一个时代的诸多弊端展现出来,比如官僚作风、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等,揭示出了不正常的社会如何让正常的人看起来像一个个疯子。尽管由多人合作执导,但风格贯彻始终,彼此间没有太多的差异,这主要得益于蒙吉精彩的编剧,每个故事都给人新奇的感觉,又具有丰厚的力量。

站在“山外”看善恶

新闻记者出身的蒙吉,对社会事件有着敏锐的感知度,习惯于通过新闻去发现影片题材,然后又通过影片来表达他对社会的态度,这造就了他作品中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2012年的作品《山之外》就是他对罗马尼亚宗教文化的关照,通过一个女孩在修道院中被视为异端而处死的事件,折射出宗教在善恶关系上的处境。

在这个故事中,一群看起来极“善”的人最终却做了极“恶”的事,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就是蒙吉希望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当一个正常人进入一个不正常的环境中,反而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人,片中的艾琳娜就是如此。爱是一种情感,爱同时也可以成为一种名义,被站在不同立场的人利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然,蒙吉并没有表达自己对于宗教的态度,他只是客观地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呈现出来,交给观众自己去评判。

影片结尾,警察把修女们带回去问话,当车行到路途中时,旁边溅起的泥浆糊住了车窗玻璃。这个戛然而止的镜头昭示了蒙吉对于真相的理解:当一个人的智慧之眼被蒙蔽的时候,他看到的只能是一种混沌。两个半小时的影片由一个个长镜头构成,或静止固定,或手持跟拍,形成了自然而朴实的风格。同时,从头到尾几乎没有运用音乐,一切都在细腻而冷静中向前推进,直到最后陷入一个巨大的深渊。

影片入围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获得最佳编剧奖,并帮助两位女演员荣登最佳女演员之位。当新浪潮的导演纷纷将目光投向生活表象时,蒙吉用一部反思宗教的影片,率先走出了这个模式,站在生活之外去思考更深的命题,显示出了比他人高出一筹的功力。

而对于此次受邀担任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一职,蒙吉表示,他对亚洲电影满怀尊敬,很荣幸能够受邀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我对即将看到的电影充满期待,但我深切明白,比奖项更重要的是,电影节为电影与人生的交流和探讨,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好机会。”

猜你喜欢
新浪潮戛纳罗马尼亚
本届戛纳电影节向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致敬
范冰冰、李宇春、娜扎 斗艳2018戛纳,谁赢了?
早秋运动新浪潮
戛纳红毯迎来中国小仙女,原来你是这样的关晓彤
新浪潮与法国新电影探究
每人一个戛纳
幕后——巴维尔(罗马尼亚)▲
“出轨” ———佩 夫(罗马尼亚)▲
西方选举
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