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 以东阳木雕为例

2017-07-18 11:05孙茜SUNQian
设计艺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东阳木雕手工艺

孙茜 SUN Qian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 310018(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310018 Hangzhou)

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 以东阳木雕为例

孙茜 SUN Qian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 310018(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310018 Hangzhou)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的保护与传播现状,从数字采集存储、图像处理、复原再现及共享传播这几个方面提出保护与传播策略,探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播方式,以期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东阳木雕

一、引言

手工艺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1]。它是美学与生活的融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更是文化精髓与审美需求的载体。

浙江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但随着科技发展,产品竞争加剧,传统手工艺产业出现了危机,面临失传困境。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其保护与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新的技术手段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二、东阳木雕发展创新的瓶颈

东阳木雕作为全国四大木雕之首,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2]。东阳木雕质地坚固性韧,雕刻精致娴熟,形神兼备,不仅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而且富含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经济与文化的物化和精神体现。

然而,由于工艺水平高、生产效率低、审美变更等因素,东阳木雕的生存与发展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大多以口头传授;操作中累积经验;等等。因此,东阳木雕目前面临很多特殊性的问题,如生态变异、活态传承等。

1.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东阳木雕局限

(1)材质和工艺特殊性导致实际需求少。东阳 木 雕 作为一种本土的“ 布 衣文化”[3], 采 取 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和鸟瞰式透视[4],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和装饰感。但东阳木雕在层次丰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目前不易逾越的实际问题。比如,清理较难;价位偏高;与现代设计美学原则偏差较大;木材本身收缩伸张而容易开裂;等等。因此,民间收藏和使用东阳木雕的数量并不多。

(2)技术传承遭受限制。东阳木雕传承方式以师徒制为主,要达到较高水平,至少需要 10年时间进行磨练,尽管部分作坊与职业技术学校也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学生很难坚持。年轻人对手工艺人的认同感缺失,东阳木雕发展岌岌可危。

(3)创新性较差。东阳木雕的经营方式大多以家庭作坊为主(见图1),创新开发意识不强,手工艺品或是展示或是实用,大多固守着传统的套路,并未随着时代进步进行题材和设计上的创新,这使得东阳木雕的艺术品位和产品形象,受到较大的影响。

图 1 东阳木雕工作坊①

2.传播视角的东阳木雕拓展

(1)东阳木雕传播的内容过于单一,大多集中在木雕文化与建筑装饰的结合方面,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深入记录,尤其是在运用新手段对之进行资料整理与研究方面较为罕见。

(2)东阳木雕传播的方式有限,或图片记录或展览参观,范围和深度较为局限,新的表现手段与时代实际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三、东阳木雕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策略

东阳木雕的数字化保护是指利用计算机、数字式CCD相机阵列、大容量硬盘等各种硬件设备、配套的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轮廓、纹路和颜色等内外部结构特征的信息进行获取、重构、加工、搬运与储存的技术之和,将其转换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5],在不同需求的场合以多种视角进行新的解读,用全新的手段进行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播。

1.图像采集

传统数据采集,大多以工艺拍摄、轮廓测量及珍藏等简单的方法记录。这种方法很难进行完整的存储,且记录信息具有不可编辑性,同时随着时间流逝,保存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失真。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东阳木雕陆光正大师的雷峰塔巨型壁挂《白蛇传》为引例。该作品由系列壁画组成,具体为“盛会思凡”、“雨中借伞”、“端午现形”、“昆仑盗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囚禁塔内”、“破塔团圆”。每幅长 7.7m,高 1.4 m[6]。

陆光正大师特殊的雕刻手法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壁挂强化了纵深感,达到了立体三维艺术的效果。雕材清雅自然,在陆光正大师的雕琢下赋予了壁挂独有的气质和制作印记,具有不可复制性及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在保护中非常有必要对其雕刻层次和雕材纹理,进行准确、细致的记录。

现实存在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空间,但通过各种方式存储下来的影像却是平面的数据信息。从拍摄所呈现的东阳木雕平面影像数据信息,获得其在立体空间的点数据信息,甚至得到立体场景,则需要借助立体视觉这一重要学科。

其实质就是获取拍摄场景中木雕各点相对于摄像机的距离,可用深度图表示,即用像素值表示场景中木雕某一点与摄像机间的距离。

研究中,针对东阳木雕的数字保护,立体视觉方法有如下几类方式。

(1)利用不同视点拍摄的两幅或多幅图像提供的信息,组合重构木雕三维结构的方法。这是一种被动方式的立体视觉,根据获取方式的区别,分成普通立体视觉法和光流法。普通立体视觉法是将两台机器对准木雕,同时拍下两幅图像组合形成立体视觉;光流法是一台机器沿着任一轨道运动时,按顺序拍下的多幅图像重组成三维结构[7]。此方法具某些相似点。

(2)以一幅木雕图像推出三维立体形状的方法。基于光学原理及统计假设,根据场景中木雕特征点X(明暗、纹理、运动等)变化导出物体轮廓及表面,从X恢复形状,从而推断场景中的木雕,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线条标注。单一木雕图像只能呈现有限的信息,故该方法应用困难。

(3)测距成像。比如,利用激光、结构光等测距仪获得木雕的深度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三维描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主动测距性,木雕深度图数据由测距器(range finders)得到。此方法较复杂。

本课题采用基于多机位的全景录像采集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多个机位拍摄东阳木雕,多机位录像用户在一个时间纬度上,通过切换摄像机(变更空间纬度),观察到其他视角下目标对象的动作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存下来,切换的时候更换视频。

东阳木雕的空间形态介于二维虚拟空间与三维立体空间之间,通过严谨的线条和半立体造型表现设计稿的纵深感,多层雕叠达到立体三维的效果,对手工艺人的绘画功底、造型和结构控制能力都要求很高,雕品远近有序,左右穿插完整精致。

因此,多机位的全景录像采集技术在视角1的视频,看到T时间。想知道另一个视角的内容如雕法,则切换到视角2的视频。时间点T能自动对上,随时切换,随时观测。

2.数字图像处理

用两台经过标定后位置不变、性能一致的相机,对同一块木雕拍摄,从两幅木雕图像的数据信息算出空间木雕点在两幅图像中的“视差(disparity)”。一套完整的立体视觉算法包括以下主要部分:摄像机模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视差和深度计算;深度信息内插。

摄像机模型是由两台经过标定后的相机组成,位置相对固定,要求位置误差小。特征提取包括局部特征和全局特征,经过粗匹配和细匹配过程,进行模型精准匹配。根据双目立体视觉,可由视差计算出深度,为配合高清晰度的内容展出,进行深度信息内插。

在本课题研究中,安排相机放置在合理的地方使视线范围内的木雕所有特征都能够被两台以上的机器检测到,形成两两双目立体。依据双目立体的原理,将木雕的特征创建三维立体坐标,计算后可得到木雕每个部位的尺寸图,可达到在线测量的目的。

此方法可以高精度地再现其表面的纹理信息,获得较高的绘制速度和高度的真实感,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使用价值。

比如,《白蛇传》木雕壁挂中的“水漫金山”(见图2),左图为木雕局部图,右图为人物模型的创建图。将左位图信息加载后,使用魔法棒,点击中间部位最清晰人脸图像,可看到人脸轮廓,不断拖动魔法棒圈中范围,使之包含整个人物,点击完成即可生产如右图所示的人物模型。

图 2 “水漫金山”局部(左)及其模型创建(右)①

利用当代数字化技术采集与处理传统手工艺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保护的局限性,可高保真长期存储与传播,为东阳木雕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开拓了全新的方式。

3.虚拟交互复原与再现

数字化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虚拟交互中的设计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交互设计可以增加用户体验的乐趣和真实感。将其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则可拉近人与物的距离,达到传播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利用数字化博物馆或展示平台,展现其独特的技术流程和工艺。

在本课题研究中,摄像机经过标定后采集数字图像,双面立体视觉形成三维建模数据,导入CAD 中,借助 solidwork 软件计算出深度差,可清晰再现图像细节。通过用户的触摸,还可使木雕形态进行色彩交互,局部大小亦能进行调整,使得用户可以更好地观察木雕的细节(见图3)。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为东阳木雕的立体造型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实现了信息交互、全角度展示等功能。

图 3 虚拟交互及应用①

4.网络共享与传播

传播就是为了信息传递,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联的方式,是文化的基本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形式,我们运用现代媒介传播,可以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空间的延续。

当前数字化保护的形式,具有碎片化、交互化、体验化的特征。我们可以尝试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对东阳木雕进行可视化设计,采用动画的形式,将制作工艺、文化形态等内容进行再现,建立木雕文化的数据库。

同时,通过交互式用户体验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为东阳木雕的传播提供更多的载体。另外,为用户的视觉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使东阳木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众中的传播广度及传播效果上,更加生动、广泛。比如,在博物馆、民艺馆等场所交互应用(见图4)。

图 4 交互应用①

四、结语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以数字化手段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打破了传统静态保护的局限性,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动态活态遗产的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保护,提供了更具有完整性、传播性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在面临时代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数字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借助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传播。

注释

① 图1、图4、图5、图6来源:作者摄影和自制.

[1] 王晓昕,黄德荃.从“手工艺”到“手工的艺术”:论当代工艺美术手工新价值[J].美术观察,2015(11):126-127.

[2] 管宁.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浙江东阳木雕兴盛的启示[J].浙江学刊,2012(3):201-207.

[3] 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风险与路径反思[J].文化遗产,2015(3):32-40.

[4] 金柏松.东阳木雕:在继承与创新中与时俱进[J].雕塑,2009(Z1):60-61.

[5] 史忠植.智能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0-43.

[6] 赵桦.走进雷峰塔:大型系列壁挂木雕《白蛇传》[EB/ OL].(2015-08-31)[2017-05-13].http://blog.sina.com.cn/s/blog_a234330b0102vnom.html.

[7] 熊和金,朱家禄.人脸立体模式识别[J].计算机工程,2005(8):14-16.

(责任编辑 孙玉萍)

Research on Digital Prot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Based on Dongyang Woodcarving

The methods of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under the digital background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Dongyang woodcarving,which is a ki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methods of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are obtained by digital capturing and storing,image processing, re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propagating.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gitization protection;transmission;Dongyang Woodcarving

J322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7.03.017(0095-04)

2017-05-24

2016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16XXHJD08);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760047);2017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1737763)。

孙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东阳木雕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古韵东阳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木雕鱼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