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肖逢
摘要:粮食是立国之本。粮食主要从田地中种植获得,即栽培技术不可忽视。作为当今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饲料、生物能源、药物等被人们利用。由于具有众多优点,所以玉米的生产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玉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自己对玉米栽培技术的了解进行阐述。
关键词:栽培技术 播种 施肥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93-01
一、玉米生产
由于新大陆的发现,玉米也被发现并带出美洲大陆,自此玉米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其他六个大洲迅速传播种植。美国经济学家也曾说过,当一个国家出现粮食短缺的时候首先会想到抓玉米。没有哪一种作物能像玉米这样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如今总体来说世界的玉米产需呈现紧平衡态势。我国对于玉米的需求情况也不例外。
二、玉米生物学特点
玉米不同于碳3和景天科植物,是碳4作物,且光合效率高于其他两种植物,这也使得玉米比其他作物高产。同时玉米也是短日照作物,生长周期短,可以短时间内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根据玉米植株形态特征的变化,将玉米一生分为三个阶段:①苗期是从种子出苗到拔节,主要进行以根系和茎、叶生长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②穗期是从拔节到抽雄,该时期不仅进行营养生长,还同时进行生殖生长,开始进行了穗分化。③花粒期是从抽雄到成熟,营养生长基本停止,以籽粒发育为中心。对于玉米生育阶段的了解对玉米增产至关重要。
三、玉米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1.整地
整地質量的好坏对于播种质量至关重要,是玉米种子可以全部长出的前提条件。土壤田间持水量达到一定程度,地面平整且无杂质,表土细而碎且无大土块,对于土壤的要求:用手可以攥成团,再用手轻触时松散。即整地要做到墒、平、松、碎、净和齐。华北平原主要种植夏玉米,且在小麦收获之后。为了抢时播种,采用免耕播种。此时就要尽可能地保证小麦收割后秸秆细碎且抛撒均匀,不会对玉米播种和出面造成较大的影响。
2.种子准备
优良品种对于玉米的产量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
根据当地的热量资源选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玉米品种生育期过短则对热量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生育期过长则热量不足,品种不能正常成熟。冬小麦的地区,玉米收获后要马上种植,否则小麦不能正常度过越冬期。在使玉米可以正常成熟和下茬作物可以正常生长的前提下,选用品种的生育期可以尽量长一些。
根据当地生产条件选用生产潜力适合的品种,不可盲目选择。
选用质量较好的品种。要保证一定的纯度、净度、发芽率和发芽势,为保证较好的出苗率和降低苗期的病虫害,可选用包衣种子。一般还要进行播前晒种。
(二)种植密度确定
合理密植。在适宜的范围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数增加,但败育粒数增加,千粒重和穗粒数下降。穗数的增长比高于其他降低产量的因素。在适宜条件下,尽可能增加种植密度。合理密植原则如下:平展性品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大穗型品种、高杆品种、瘦地旱地和热量不足的地区种植密度宜稀,其他条件则相反。
(三)播种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被大面积推广,大部分采用机机械播种。点播、条播等只适用于零星小块田地或山区。播种深度一般在3-4厘米,若播种过浅,根系生长势弱,土壤深层的养料和水分不能被根系吸收利用,抗倒伏性也会因此而下降;过深,种子发芽迟缓。播种时要做到深浅一致。机械播种作业速度要慢,避免漏播和重播。
四、玉米施肥与灌溉
对于农作物而言,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发挥着重大作用。玉米也是如此。其中玉米对于氮的吸收量最甚,磷最少,注意各阶段玉米的需肥特性。在不同时期,玉米对于肥料的需求量和种类不同。底肥一般用于春玉米。夏玉米一般在小麦收获之后种植,小麦生长期间所施用的肥料足以保证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所以夏玉米一般不用施用底肥,可在播种时加入少量种肥。但在机械播种时注意种子和肥料的放置,防止幼苗被“烧毁”。苗肥一般在没有底肥或种肥的情况下施用。穗肥(大喇叭口期)是最重要的施肥时期,要重施氮肥,此时期决定玉米植株生长、果穗发育、小花分化和结实粒数的多少,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一半以上。花粒肥一般施用于高产田。切忌在玉米拔节期追施氮肥。拔节期追施氮肥,玉米基部节间明显生长,植株细长,不能抵抗后期风雨,易发生倒伏。灌溉一般结合施肥而进行。
五、其他田间管理
玉米苗期是生根长叶的营养生长时期,根系的大部分在此时期形成。苗期要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培育壮苗,可适当提高产量。如果苗期出苗过多过密,可适当进行定苗和间苗,要掌握“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定向、留匀、留壮苗”的原则。此后要注意中耕松土,使根系下扎和提高透气性;去除杂草,减少养分竞争;喷施农药,减少病虫害。
六、结语
玉米在生产中种植较管理更为重要。因为玉米容易出现“大苗欺负小苗”的现象,即壮苗会和小苗、弱苗竞争。小苗、弱苗竞争不过,故生产能力明显低于正常植株,倒伏率明显上升,而且对小苗、弱苗进行偏管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作用。由此提高播种质量对玉米生产至关重要。同时注意不同阶段的水肥和田间管理。
参考文献:
[1]郑溪.浅析玉米栽培技术问题及其对策措施[J].南方农业,2015(27):21-22.
[2]李存锋.浅谈玉米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139.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