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水平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2017-07-18 23:52谢慧芳
商情 2017年20期
关键词:比重城镇社会保障

谢慧芳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山东 烟台 264600)

【摘要】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SPSS软件对近年来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水平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水平与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老年人口比重等因素间的相关性,得出相关结论与思考。

【关键词】养老保险水平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养老保险”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为社会所广泛关注,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养老保险关系着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中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开始于1951年,与国家的经济改革相适应。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经历了60年的发展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创造性地采用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使得中国的城镇养老保险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时,由于各种因素,中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例如资金来源短缺、覆盖范围小等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对中国近年来的城镇养老保险水平进行定量方面的分析与测算,因此,研究其与可能影响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水平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有必要。

二、数据收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此次选取了1995年——2010年共16年期间与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水平相关的数据,如表1所示。本文以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水平为因变量,以城镇社会保障水平、人均GDP、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自变量。

由表1可以看出,自1995年——2010年,中国人均GDP、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社会保障水平、城镇养老保险水平都呈现上升趋势。

三、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养老保险水平之间的关系

我们设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为:Y1=β0+β1X1。式中,Y1表示城镇养老保险水平,X1表示社会保障水平。

由回归分析得知,β0=0.872,β1=0.395,回归方程为Y1=0.872+0.395X1,回归系数0.395表示社会保障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养老保险水平增加0.395个百分点;判定系数R2=0.952,接近于1,说明回归直线的拟合程度较好,在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差中,有95.2%可以由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养老保险水平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解释。

(二)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与城镇养老保险水平之间的关系

我们设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为:Y2=β0+β1X2。式中,Y2表示城镇养老保险水平,X2表示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

由回归分析得知,β0=0.937,β1=0.332。回归系数0.332表示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养老保险水平增加0.332个百分点;判定系数R2=0.640,回归直线的拟合程度较好,在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差中,有64%可以由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与城镇养老保险水平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解释。

(三)人均GDP与城镇养老保险水平之间的关系

由回归分析得知,β0=1.884,β1=4.905E-5。回归系数4.905E-5表示人均GDP每增加1元,城镇养老保险水平增加4.905E-5个百分点;判定系数R2=0.448,回归直线拟合程度一般,在人均GDP的变差中,有44.8%可以由人均GDP与城镇养老保险水平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解释。

四、结论与建议

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为提高城镇养老保险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根据老龄化水平适时调整城镇养老保险政策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上升,用于养老保险的支出负担将会加重,在对老年人口比重进行准确测定和预测的基础上,应根据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养老保险政策,避免国家财政压力过大。

(二)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是城镇养老保险良性运行的基础。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其规模和水平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面对“未富先老”的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养老需求,使养老保险责任倾向于政府,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因此,大力发展经济是提高城镇养老保险水平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比重城镇社会保障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种简易实用的液体比重计对陶瓷砖喷釉工序的改善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