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跞
摘要:琵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如:“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汪派”等。在诸多派系中,浦东派是目前流传较广,特点保存相对完整的流派之一。浦东派的曲目有文曲、武曲、大曲之分,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武曲气势雄伟,力度对比强烈;文曲沉静细腻,音色富于变化。面对不同风格的曲目需要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进行诠释。本文首先对琵琶浦东派的诞生及传承进行阐述,再对浦东派代表曲目进行介绍,最后通过浦东派代表曲目《霸王卸甲》和《陳隋》的技法分析对浦东派艺术风格进行总结。
关键词:浦东派 文曲 武曲 技法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14-03
一、浦东派的诞生及传承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南汇有鞠克家和鞠士林兄弟擅长琵琶。其中,鞠克家生性好静,故不为世人所知;鞠士林好结交朋友,云游四海,又因为琵琶技艺高超,素有“江南第一手”之称。鞠士林曾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但由于时代原因未能印刷发行,所以就在江南一带被琵琶文人们相互传抄。直至1983年才由林石城先生整理经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
鞠士林的琵琶技艺以他的侄子鞠茂堂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弟子所传承。在鞠氏弟子中,陈子敬的贡献最大,他曾担任过上海琵琶擂台擂主,还曾教授清代醇亲王弹琵琶,被赐予“天下第一琵琶”的封号。陈子敬不仅留有《陈子敬琵琶谱》的手抄本,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如:倪清泉、曹静楼、王惠生等。随着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的传承,浦东派被不断发扬光大,其中,倪清泉的学生沈浩初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沈浩初一生以行医为业,因琵琶出名,是鞠派琵琶的传人,也是浦东派的代表人物。他编著了《养正轩琵琶谱》,1929年刊行工尺谱初版,1938年又亲笔重新整理,1983年由他的学生林石城译成五线谱出版。沈浩初为人正直,他常说:“人生一世,应该多做一些事,多写一些书,死后为后代留些有用的东西。”①沈浩初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弟子,其中堪称传其薪火者首推林石城。
林石城1922年出生于上海南汇,少年时曾跟随父亲学习江南丝竹,尤其擅长琵琶。1941年他从医学院毕业后以行医为业,业余时间仍然喜爱练习琵琶并拜于沈浩初门下。1956年,林石城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至北京任教。在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林石城将全部精力都身心投入到琵琶教学中,他在教学生涯早期培养出了叶绪然、刘德海、李国魂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了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和创作者。文革之后林先生重回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又培养出了郝怡凡、曲文军、章红艳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奏家,他们也成长为了当代中国琵琶艺术的中坚力量。不仅是教学方面,林石城先生更在学术上贡献巨大。他曾著有《琵琶演奏法》,编写《琵琶曲谱》《琵琶教学法》等,并突破性地将《养正轩琵琶谱》译成五线谱,成为有史以来使用五线谱为琵琶记谱的第一人。林石城先生在演奏,教育,学术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现代琵琶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正是因为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浦东派的琵琶艺术才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通过传谱、著作、音像等资料,我们得以对浦东派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将浦东派琵琶艺术不断发扬。
二、浦东派代表曲目和技法
浦东派的传统曲目可分为文套、武套和大曲。文套比较有代表性的曲目有:《夕阳箫鼓》《汉宫秋月》《月儿高》《陈隋》等;武套比较有代表性的曲目有:《海青拿天鹅》《将军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大曲比较有代表性的曲目有:《普庵咒》《阳春古曲》《灯月交辉》等。还有一些新创作曲目如《青春之舞》《学生操》等三十多首。
浦东派右手的技法有:“轰”(扫拂),轮滚四条弦(同时配以弦数变化),大摭分(四弦并发),扫撇(汪派称:大扫拂),各种夹弹和夹扫,音色变化奏法及锣鼓奏法等。左手的技法有:张力滑音(推拉)、虚按、并弦(四条,或三条、或二条)、拖(平湖派称:勺)、捺、断音、虚拖、多样的吟法等。(浦东派“划”同现在技法“扫”)。
三、浦东派传承特征与艺术风格
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讲究遵循传统,提倡按原谱演奏,不作自由加花处理,力求将音乐的原始面貌示人而不加入个人的主观处理。沈浩初先生曾经说过:“我的加工演奏,不一定是妥善的。所以,我把我老师的原谱给你。因为我们在习熟之后,自由纯粹妙音来凑腕下,不欲花而自花。若欲为增花,虽有佳音,已将原谱淹没,渐至愈出愈歧,失其真相矣。如嫌原谱音节太疏而增多者其法易,亦犹画家粉本,易于着色也;若妄与增花而再欲减其少者其法难,如画家既经染色,则黑白已淆,难于归本也。”②正因为这样的传承理念,浦东派琵琶艺术在众多派别中保持了自身的特点,后人得以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丰富演奏的多样性。
传统浦东派的演奏对文套、武套和大曲的区分比较严格。演奏武套时讲究气势宏伟;演奏文套时讲究表情细腻。如果同一个人演奏一文一武两首乐曲时,一强一弱、一刚一柔,判若两人。演奏大曲时,则可有强有弱、有刚有柔,武套文套的演奏手法均可使用。因此在演奏时需掌握鲜明的乐曲风格和刚柔强弱相宜的演奏方法。由沈浩初先生的话可知在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时要注意风格性的把握,不可以想当然地处理加花,更不能矫揉造作、杂乱无章地演奏。只有准确地把握乐曲的风格,恰当地使用技法,才能演奏出地道、风味十足的浦东派作品。
四、文曲、武曲的辩证弹法
浦东派的文曲和武曲在类型、篇幅、演奏风格、演奏技巧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待不同的作品如果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演奏,就会失去乐曲本身的韵味和风格,因此要运用不同的演奏手法对风格各异的乐曲进行诠释。历代琴派都提出过文曲、武曲的辩证关系,浦东派同样提倡:文曲武弹、武曲文弹。
文曲一般侧重于写意和抒情,音色比较柔和,速度比较缓慢,力度比较弱,所以在演奏时往往会因为音乐强弱幅度小、对比不够大而导致听觉上的平淡无味。其实音色轻柔不代表虚音,速度缓慢不代表结构松散,相比武曲,文曲的演奏更应该有“筋骨”。浦东派的文曲多运用吟、揉、带、打、推、挽等技法配以右手虚实结合的弹挑、轮指、滚奏等技法,并在运用中又夹带多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每一句、每个音都仿佛设计好的一样直达人心灵最深处。所以,要想演奏好文曲需要做到手上有“根”,让乐曲在一个主心骨的牵制下不断生根发芽,从而迸发出美妙的音符。
武曲一般侧重于叙事和写实,速度比较快、力度比较强,经常运用大篇幅的夹弹、扫弦来表现激烈的情绪氛围。演奏武曲时容易过于追求音量和速度,如果不加以控制,容易导致噪音过大。所以“强而不噪”是演奏武曲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要一味地追求力度大,声音强,而是要通过强弱对比,虚实结合来奏出武曲应有的气势。只有刚柔相济、粗中有细的演奏才能奏出武曲真正的“魂”。
五、结语
琵琶艺术的精髓在于流派。每个流派的产生、发展及传承都凝聚了前辈先人们高度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不论是平湖派的丰满华丽,还是崇明派的质朴文雅,或是汪派的博采众家之所长,都是依靠着一代又一代琵琶大家们悉心钻研,口传心授,才使得琵琶流派得以延续至今。就琵琶艺术史来看,流派的产生对琵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反映了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文化对琵琶艺术的影响,更让琵琶艺术变得多元化,是琵琶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财富。
浦东派从鞠士林、陈子敬至沈浩初、林石城,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展,这些前辈们不仅很好地继承了精湛的演奏技法,更刻苦钻研于乐谱的收集和整理,留下了珍贵的传谱和文献。正因为他们的付出,我们今天才得以窥探到浦东派琵琶艺术的原貌,才有机会演奏纯正的浦东派乐曲。时至今日,浦东派不论是演奏技法还是音乐风格,仍有很多特点值得在当代琵琶演奏中进行借鉴。
浦东派还提倡创新,如用五线谱记谱,移植改变其他乐器的乐曲等,这些创新都为当今琵琶艺术的发展拓展了眼界,开辟了道路。尊重传统,继承传统但不局限于传统是我们新一代琵琶学习者们所肩负的任务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林石城.琵琶名曲浅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庄永平.琵琶手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
[3]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陈泽民.陈泽民琵琶文论集[C].北京: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5]林石城.浦东派琵琶初探[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2,(01).
[6]林石城.琵琶流派例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03).
[7]顾一珺.林石城琵琶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周红.论浦东派琵琶演奏风格的艺术特征[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03).
[9]乔建中.论林石城译、编《鞠士林琵琶谱》与《养正轩琵琶谱》[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