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的演奏特征

2017-07-18 17:57王姣娜
艺术评鉴 2017年11期

王姣娜

摘要:阿连斯基是俄罗斯的著名音乐家,一生创作多首歌剧、交响乐、钢琴曲。他的音乐风格极具特色,曲式结构精致唯美,可以从中看出他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双钢琴组曲《c小调第二组曲》是他的代表作,代表了他在钢琴曲创作上的最高成就。本文从这部作品入手研究,主要从曲式结构、和弦特点、调性等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阿连斯基 第二双钢琴组曲 演奏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09-03

阿连斯基作为成熟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展示了个人高超的艺术特点和技巧,这和他的个人性格和情感经历分不开,因此我们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面可以感受到一种伤感、幽怨,但不失灵活的味道。他的作品整体气质都偏于唯美主义,尤其在曲式结构和和弦的运用上异常精致和考究,《c小调第二组曲》集中体现了上述风格。

一、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概述

《c小调第二组曲“剪影”》是阿连斯基1892年创作的组曲作品,这首作品毫不意外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难得的双钢琴作品杰作。我们从中发现,这首作品无论是在音乐属性还是音乐情绪和音响效果上面都不同于传统的组曲,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受。这首作品性格十分鲜明,有一种幽默戏虐的成分在里面,和作曲家舒曼的风格有一点相似,但是更加开放和多元化。阿连斯基其实不仅仅是一个钢琴家,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家,他经常代表俄罗斯到世界各地去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人的追捧和喜爱。这首作品也是如此。

这首作品总共包括5首曲:

第一首《学者Le Savant》,c小调,4/4拍,甚快的中板。其中有出色的对位展示,宛如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年学者肖像。

第二首《賣弄风情的女子La Coquette》C大调,3/4拍,小快板。这是一首精巧的圆舞曲。

第三首《丑角Polichinelle》,E大调,6/8拍,活泼的。这是一幅小丑的肖像,充满强烈的对比。

第四首《追梦人Le Reveur》,f小调,4/4拍,甚快的中板,音乐从平静的冥想逐渐达到高潮,然后又回归到最初的冥想中。

第五首《舞者La Danseuse》,c小调,9/8拍,不过分的快板。这是一首活泼的西班牙舞曲。

二、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演奏特征分析

(一)曲式特征

这套组曲的五首曲子在曲式上面都呈现出三段式的特点。三段式在他之前的钢琴家创作当中经常被采用。三段式具有传统、严肃、规范的创作特点,但是在阿连斯基手里,他却将其变得具有一种浪漫的气息存在。可以说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主动去追求变化创新。他没有一味的模仿前人的三段式创作风格,而是主动突变,这种突变体现在第一首的再现段,通过研究发现,它的规模有所减少,在第三首的再现段当中,居然多出一个小节的尾声,延伸了乐曲的规模。这都是他的创新所在。

总的来看,这支套曲的曲式结构变化丰富。

第一,前三首和第五首的曲式都属于并置型曲式,第四首《追梦人》属于引申型三段曲式。

第二,在小节的结构处理上,我们发现阿连斯基的三段式应用有较大的突破和变化,每一首曲子的三段式都不一样,曲式结构几乎不相同,很少出现完整重复的段落。主题规模通过连接或者过渡的加入,让三段式呈现独特的风格。

(二)和声编织特征

第一,他通过在属调上构建九和弦、十一和弦等和弦,减弱了和弦的功能性,听起来更加细腻。从谱例中可以得知,达斡尔民歌在最后四个和弦的进行上,到了主调的属七和弦后,就为再现部第一主题的出现做好了铺垫。这说明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还是注重和弦的传统功能性框架设计。

第二,通过研究发现,他在这首组曲里面展示的和弦色彩比较特别,他十分强调和弦的结构性布置,比如通过增减和弦、七九和弦等运用罗列,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变化非常新颖,这些都是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的风格特征表现。另外,在色彩性上面,增加了许多色彩性和弦,比如三和弦和七和弦都有一些附加音,包括平行和弦和音程等,持续音和大跨度和弦。

第三,运用大量的离调和弦来表现音乐的紧张度和归属感,例如第二首第(42)小节开始的Ⅴ/Ⅵ-Ⅵ;Ⅶ/Ⅳ一Ⅴ/Ⅴ-Ⅵ7-Ⅰ。乐曲的结束终止时处:

Ⅶ/Ⅵ一Ⅴ/Ⅴ-Ⅴ-Ⅰ。

(三)调性结构

调性的布局包括调性的整体布局与局部的调性变化两个部分,这两者对于作曲家对音乐形象、情绪对比、效果等方面的形象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首钢琴组曲中,整体调性布局控制着五个音乐形象的基本情感色彩与整体的情绪变化,而局部调性变化则是对局部细微之处的微小的情绪波动加以细致的刻画。

从整体布局上看,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五首调性分别是:c小调、c大调、e大调、f小调、c小调。

五首曲子都存在的一定的对比和联系,第二首和第三首是大调,它们与其各乐曲之间都是近关系内的转调。且第一首从c小调开始,最后一首又回到c小调,形成首尾的调性呼应。

从局部的调性布局上看,第一首和第五首的调性变化比较简单,只是在自身调性的同主音调和关系调上转调,体现了较为单一的音乐形象,第一首宛如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年学者肖像。第五首是一活泼的西班牙舞曲,当然,是阿连斯基想象中的西班牙风格。其余三首的调性变化就较为复杂,以第三首为例,中间部分出现了频繁的转调和离调(e-bE-bA bE- bG-A ),以调性的频繁转换,表现小丑的灵动的特征。

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第27~28 小节当中,全音阶形式的旋律非常明显,这种音阶本身就缺少明确的调性倾向,因此正好符合阿连斯基的创作倾向。可以看出来,谱例中高声部是降 C大调的调性,中声部则是全音阶旋律,低声部这里成了降 A 持续音,这就让该段音乐有了降A 大调或降 D 属调的调性倾向,我们发现它的高低声部属于小三度,再加上无明确调性倾向的全音音阶作过渡,和弦的功能性丧失,出现游离,调性就飘渺模糊了。他几乎抹去了传统调性,通过一种“和弦游离”的作曲法让调性面目全非。

三、 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的音乐特征

(一)音程音阶方面

当旋律流动的时候,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有许多简单的八分音符节奏,在旋律的气口再介入有力的单音程加花,这样便可以很好地与曲调融为一体。需要注意的是,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编配避免了过多的使用七和弦。

从音程和音阶方面看,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的调性基本上延续了传统调性,采用的全音音阶与传统自然音阶形成了特殊的比较,让人觉得很新鲜。但是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几乎抹去了传统调性的音程关系,他通过一种“和弦游离”的作曲法让音程变得更加难以琢磨。

(二)力度方面

在音乐力度上面,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不强调强弱力度的分明,他更加注重渐强渐弱的力度,在渐强渐弱的变化当中展示音乐的风格,听起来更加多变,尤其是第四首《追梦人》当中,弱奏和强奏的反复变化更是被抒发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细腻无比又不失狂热。

(三)不规则重音方面

不规则重音以《卖弄风情的女子》为例,我们发现,第一钢琴右手的旋律重音表达出后,听觉效果十分明显,彷佛有一种张力扑面而来,非常生动灵活,瞬间让音乐形象饱满起来,同时第一钢琴的主旋律与第二钢琴的伴奏相呼应,加强了音响的跳跃感,彷佛一个女子在风中舞动曼妙的身姿,展现出万种妖娆风情。

四、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的现代价值

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对现代音乐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丰富的音乐内涵和音乐风格对现代音乐的影响颇为深远。在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当中,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时代的教会调式、印度的传统音阶序列、五度重叠的和弦、全音音阶、复调、材料和调性转换等都可以突出音响力度、夸张情绪,具有明显的展开性。对于主题的动机也十分强调,这是和传统的曲式结构最大的不同。而且,在调性上有循环发展的特点,它可以让乐章的尾声进行二次展开,围绕主题动机进行扩展,十分具有想象力,规模恢弘,曲式结构庞大。另外,加入了古典音乐风格的分解和弦,让其听起来更加神秘,富有朦胧美,加了两次重叠音,让层次感也更加强烈,于是人们感觉到的调式和和声的变化极具规律性,有层层分明的味道,每一层味道都代表一种世间万物的景象和美感。

以上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风格对现代音乐影响,总结起来如下:

从调性上看,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风格听起来愈发神秘富有朦胧的意味、让人捉摸不定。曲式进行产生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从根本上让和弦的传统功能发生变化,不断地让和弦变得分解与淡化。

总之,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富含的变革音乐精神是我们当前最需要的一种音乐的态度和精神,音乐要想长久被人们所接受,就必须要勇于创新、打破陈规,不断尝试新的元素。通过大量实践证明,音乐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常规,不断吸取新鲜的音乐血液来充实自己,这样才可以让音乐保持自身的精神力量,成为向前的创新动力,展示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音乐风格。

五、结语

现代音乐开始表现出一些特征,比如打破了传统音乐创作的要求,开始在异域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不再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和限制,争取让每一首音乐作品都突出个性,具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这正是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的最大特色。综上所述,通过对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的分析,我们不仅认识了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的特点,也掌握了其在创作音乐时的主要手法和风格,同时将阿连斯基第二双钢琴组曲所蕴含的宝贵的艺术价值不断挖掘,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萍,梅晓萍.d小调钢琴三重奏赏析[J].大舞台,2011,(09).

[2]蔡冰.双钢琴演奏之我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3).

[3]蒋立平,苏斌.双奏技术合作[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04).

[4]梁海东.双钢琴演奏合作技术的控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3).

[5]杨鸿年.论乐队演奏中音响层次的布局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1994,(02).

[6]马清.钢琴弹奏方法对音色影响的音乐声学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02).

[7]郑兴三.论钢琴演奏的思维模式[J].中央音乐学院,1996,(02).

[8][蘇]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汪启璋,吴佩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9]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10]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