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惑之
书籍是横穿时间大海的航船,书商是思想河流的摆渡人,书业是人类智慧的存盘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读书人来说,书籍就是“器”。尽管当下“书”的概念有所变化,尤其是电子书横空出世,对昔日之“书”似乎有灭顶的冲击,可是“纸书”的灵魂一旦依附新载体,定然飞腾,更具魅力。在经济新常态和文化攻坚战的重要时刻,民营书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思想市场”提供讲坛,“偷天火给人间”,主观上实现企业做强做大的目标,客观上也推动了文化强国建设。“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这当是民营书业发展的主题。
坚守“内容为王”不忘初衷。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书籍,乃“传道授业解惑”之良师益友。书籍生命的延续依靠的是精神内涵,书刊业者必须坚守自家的文化信仰。无论出版业如何升级换代跨界跨到那里,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目标,否则,就是舍本逐末,违背初心。业界专家柳斌杰先生指出:出版是个永恒的产业,只要有人,就要用书,就有出版发行业。现在发展好的民营书业,多是在出版发行领域大展身手、有所作为,做出了优势和特色。现在西方的一些国家,诸如英、法、美、德等,回归纸质图书成为潮流。即使信息化、数字化,无非就是把纸换成网、把印字变成数字,出版发行的本质没有变。所以我们要坚信,“转型升级不变文化之本”。转型不转向,调整不调行,传承创新,优质服务,再创辉煌。
坚持“创新为魂”独辟蹊径。忆想当年,北京“第三极书局”隆重开业,“书虫”欢呼雀跃,我也穿梭其间,是直接的受益者。不仅廉价购得《中关村创新谱》、《厉以宁诗词选集》等心仪的书籍,还因买不起《钱学森书信》(手稿),在二楼“蹭书”,服务员给我从高架上取书,还搬来凳子,让我慢慢浏览……至今记忆犹新,终于撰写出《人民科学家和谐的精神世界》之书评。殊不料,“中国最大民营书店”历时三年后轰然倒下,留给业界和公众诸多疑惑和一声叹息。纵然有万条缘由,归为一句话——没能与时俱进因创新不利而折翅。书商的创新,重在“技术手段”和“市场格局”。君不见,亚马逊、苹果、谷歌、当当、京东等都不是出版公司,但他们凭借先进技术集聚了大量的内容资源,抢占出版资源,分割出版市场,凭借销售创新分得书业“一杯羹”、“一块奶酪”。人工智能是世界潮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长远看,人工智能等先進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会不断创造出新业态、新市场。民营书企对新事物,不仅是敏感的,而且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体验者和受益者,关键是捉住时机锲而不舍。民营书业的市场活力往往超过国有出版业,但布局单一、手段落后也是显而易见的,面临着独辟蹊径创新市场格局的考验。
贯彻“民营为主”广结联盟。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阅读势必成为社会的新风。央视开辟的“朗读者”获得不俗的好成果就是例证。据悉,国务院《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即将出台,全民阅读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的民营经济几乎是政策的产物,紧跟政策谋发展是民营书业的重要选择。在出版文化服务上民营书业大有作为,民营书业责无旁贷应当积极参与并抓住商机。一组数字值得关注:“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新闻出版企业法人总数是14.7万家,比上年少了1800家。而民营企业数量不降反增,比上一年增加了1400家,民营书业企业总数已占全国总数的84%”。由此可见,必须创新市场组织形式,以合作共享为新理念,打造销售联盟,延长自己的销售半径,提高市场的效益。把“互联网+”的服务理念贯彻到民营书业中,投入开发服务读者的多功能阅读空间。近年来出现的“读书俱乐部”、“多功能书苑”、“读书吧”、“读书坊”等,都是民营创造的好形式,人性化的服务吸引了广大读者,也促进了出版物的销售。李克强总理到中关村创新大街视察,“一杯咖啡的力量”催生出千千万万变革的花朵。创业大街的咖啡屋,座无虚席,倘若增添读书交流的功能,书香四溢,书魂飘荡,定然会形成新的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