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忠
当历史进入嘎朗王尼玛杰布时,嘎朗王朝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波密群众生活安定富足,嘎朗王也喜欢在节日期间组织群众摔跤、
骑马、比刀术、跳舞等娱乐活动,便诞生了一批极富波密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节,
诸如帕雄热巴节、达大马术节、西巴煨桑斗熊节等。
当历史进入嘎朗王尼玛杰布时,嘎朗王朝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波密群众生活安定富足,嘎朗王也喜欢在节日期间组织群众摔跤、骑马、比刀术、跳舞等娱乐活动,便诞生了一批极富波密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节,诸如帕雄热巴节、达大马术节、西巴煨桑斗熊节等。在这期间,嘎朗王朝地盘急剧扩大,同工布王和各部落之间战争不断上演,波密男女喜爱唱歌跳舞,男人将刀看成为最庄重的装饰物品,喜欢佩带长短不同的两把藏刀,且刀不离身。正是这种独特的习俗,孕育了极富波密特色的波卓舞、战神舞等,构成了极为丰富的歌舞剧,成为最吸引游客的地方。
迷人的波卓舞
在大屏幕歌舞画面的引导下,大家围成一个大圈跳波卓舞,
优美动听的旋律,和谐的节奏,人们翩翩起舞,场面振奋人心。
这里是波密人晚间聚会的地方,
曾经创造了万人集体跳波卓舞的纪录。
我在西藏工作生活了30多年,每年必看西藏电视台播出的藏历新年晚会,2014年,来自波密民间波卓表演队的节目《桃花深处》,无疑为藏晚增添了浓厚的民俗色彩。
在波密县采风期间,我有两次近距离观看波密波卓舞的机会,一次是多吉乡中心小学学生跳起了波卓,另一次是在波密县文化广场。晚饭后,我来到波密县文化广场,有来自于各地的游客,有当地穿着民族服装的老年人,还有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在大屏幕歌舞画面引导下围成一个大圈,翩翩起舞。这里是波密人晚间聚会的地方,曾经创造了万人集体跳波卓舞的纪录。
在易贡采访期间,全程陪同我采风的翻译、本土文化专家索朗旺久告知,他从小便会跳波卓舞,唱波央歌,是他将波密县民间波卓表演队的节目《桃花深处》带到了2014年的藏历新年晚会。
谈起波卓舞,索朗旺久有讲不完的故事。“波”即波密县,“卓”藏语意为歌舞之意,波卓意为波密人的歌舞。波卓是波密当地广为流传的一种歌舞,在波密县政府的重视下,波卓得到了抢救和保护。从2006年开始,索朗旺久就参与了波卓舞的抢救挖掘工作。
一次,索朗旺久拜访了倾多一位老人,讲起波卓舞的来源。据传,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时期,波密倾多修建了一座叫卡娃拉康的小庙,波卓就发源于该庙。当时,从康区来了一个叫波窝·桑吉多杰的喇嘛,他来到波密后传授佛教知识,波密人从小到深山里放牧和打猎,当时宗教观念淡漠,对深奥的佛学知识兴趣不是太大。
过段时间后,波窝·桑吉多杰喇嘛将宗教经文改编为歌舞,让六字真言、莲花生咒语、度母、观音等变成了舞蹈音符,群众也乐于接受这样的表演方式。后来,倾多卡娃拉康修建后,波窝·桑吉多杰喇嘛同当地僧众一道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庆祝活动。当时,倾多僧众跳起了波窝·桑吉多杰喇嘛所教的宗教歌舞,从此在波密县广为流传,这便是波卓舞的由来。后来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成为波密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
这个传说不是没有根据,当时拉萨修建大昭寺,受到了很多阻碍。文成公主经过占卜,算出在西藏12个地方修建寺庙才能完成大昭寺的修建。其中,波密顷多卡娃拉康寺庙属于其中之一。波密波卓舞作为西藏的一种独特歌舞表演形式,保留了很多原生态的民俗文化。2007年,波密波卓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波卓舞是以土地、山水、生产、生活等作为比喻对象,借以表达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祝福,对丰收的祝愿以及对人无疾病、田地无灾害、家乡无战争、牲畜无疾病的祝福,起到倡导人们尊老爱幼、和谐相处的作用。在过去,波卓舞每年只能跳两次,一次是藏历新年初三至十五,另一次是藏历四月,倾多寺进行佛事活动,也将组织群众跳起波卓舞。可如今群众节日多,很多节日、政府活动,都将组织群众跳波卓舞,真正变成了大众性娱乐活动。
说起藏历新年跳波卓舞,索朗旺久依旧记忆犹新。若组织跳波卓时,村里年轻人主动到各家各户去要柴火,背到村里固定的跳舞场所。夜晚来临前,大伙开始生火,将长辈请来领舞,按顺序排队,先是男子队,后是女子队。跳波卓舞时,也有严格的规定,藏历新年初三的第一个舞蹈必须是供奉“卓拉索”,然后敬长辈,跳神舞。
接下来的几天,跳舞时没有明确要求,村民可随意唱歌跳舞。藏历新年十五最为隆重,村里人都会参加,大家唱吉祥歌、跳舞,表达当地群众一年来丰收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跳舞结束时,最后一个舞蹈叫吉祥舞,藏语称为“扎西决”,祝福新年六畜无病,五谷丰登,家庭顺利。
索朗旺久特别说明,波卓是一种传统歌舞,唱歌时唱腔极为讲究,要从低音逐渐到高音,不能一下唱得很高。跳波卓舞时,舞步要由慢变快,不能有太夸张的动作。
在多吉乡中心小学,我亲眼见到了学生们跳波卓舞。伴随着一阵粗犷的音乐响起,学生们蹲在地上,蹲下再缓缓起身。随后音乐变得欢快,学生们的动作也随节奏加快,所有人均是笑容满面。与藏北锅庄舞不同,锅庄舞一般男女围成一圈,波卓舞大部分表演时间都是男女分散兩边,各自成圈。
从通俗意义上讲,波卓也是波密人的锅庄舞。锅庄舞又称为果卓,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由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索朗旺久说,男子们跳波卓舞时大气豪迈,女子们跳来端庄大方,从波卓中你可以感受到高原人的淳朴豪爽。波卓舞的基本特点是慢板大方、优美自如,快板奔放潇洒、欢快热情。其动作姿态万千。跳波卓的规律必须是先唱后跳,唱时男女双方对唱,男子唱完女子继续跟着男子重复唱一遍,然后开始边唱边跳。基本动作有踏步前进、双甩手、抬腿小跳、顺风旗、斜托掌、前踢跳步、双山膀等。跳波卓的时候,人越多越好看。当然,也只有波密这样的地方才能孕育出这么精彩的舞步。
2013年10月,波密县政府在倾多镇组织60多名演员,从服饰、唱腔、表演等对波卓舞进行规范。10月16日,在林芝第九届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旅游节波密县分会场活动开幕时,该县民间艺人们的原生态歌舞——波卓舞表演,让流传上千年的旋律再一次回荡在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故里的雪山与绿林间,成为此次文化活动的重头戏。
我从波密拍摄的跳波卓舞纪录片中仔细观察,盛装的男女演员们,男的扎长辫,头戴小白帽,红白搭配的衣服,腰间佩以装饰用的短刀,脚蹬尖头花靴,一副行走江湖的样子。女演员们倒简单些,花发辫盘过头顶,条纹上衣,有点像喇嘛穿的僧袍,面若桃花。倾多镇的桃花开得正艳,麦苗也已绿油油的,却远不如这些演员来得抢眼。
波卓舞服装有红、黑、白三种颜色,可我从纪录片所见到的是红、白两色,询问缘由时,索朗旺久解释说,波密男子以前大都穿黑色藏装,包边时用红色布料,穿时前边高一点,后边低一点,像三角形,也有点像小鸟尾巴,波密人称为“甲(鸟)据玛(尾巴)”。男人穿藏鞋,左右不分,穿几十年也不会坏,后代接着穿。女人穿红衣服,以前有红白两种颜色,可旧社会用白色丝绸做衣服,只有大户人家的妇女才能穿得起,可当时波密县群众家经济条件较差,只能穿粗布衣服,女人也穿牛皮做的藏鞋。
仔细观察,波卓舞男演员头戴白色帽子,头发很长,这与时下波密男人的发型不同。索朗旺久解释说,男演员戴的是假发,波密以前不分男女,头发都留得很长,用油松里的油粘起来,弄成一砣砣的,当地人称为热巴。若将小孩头发剪得光光的,村里的土地神会不高兴,对小孩的生长不利。可当时参加波卓表演时,男士所戴帽子已经失传,索朗旺久便来到玉许乡沙仁村,拜访70岁的老人布仁。他从布仁回忆里得知,波密人以前喜欢戴白色羊毛做的帽子,将羊毛在水里浸泡,加工后做成帽子,当地人称为“加夏亚洛”。
索朗旺久之后找到了末代嘎朗王的一张老照片,这是他跑到印控区后,由一名外国人拍摄的照片。他找到拉萨一家做服装店,依旧无法做出想要的样式。有一天,波卓舞编导亚依喜欢吃柚子,挖空后戴在头上,有点像波密老人戴的帽子形状,索朗旺久当时喜出望外,当即让这家服装店按照这种样式做出来,再在帽子周围折叠一圈,一种具有波密特色的帽子就这样做出来了。
索朗旺久说,波卓作为在西藏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波密县政府组织易贡波卓业余演出队代表林芝地区前往拉萨表演波卓舞,深受好评。2013年10月,倾多波卓艺术团成立,目前有演员60多人,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只有17岁,都是村里人。为了更好地发展波卓舞这种艺术形式,波密县政府在每年举办的民间文化艺术节上,均以比赛的形式安排各乡镇农牧民表演波卓,以提高农牧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也让波卓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如今,波密波卓作为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荣登2014年藏历新年晚会,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西巴煨桑斗熊节
我观看过西坝斗熊戏,突然在身后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吼叫声,
转过去一看从树林里出来了七只“狗熊”。
“狗熊”的手上还拿着树枝,吼叫着朝我们走来,
周围的人们都落荒而逃,只见这时在大伙的前面
冲出来几位年轻的小伙子,他们都穿着兽皮衣,
头上戴着草帽,手上拿着棍子,小心翼翼地朝狗熊走去,
而后跟狗熊搏斗起来,不一会儿狗熊都被打败。
在波密县多吉乡,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神山——卓玛山。据传说这座圣山最初是有位叫扎贡巴·德顿确吉多吉的修行者发掘开光的,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圣山左边有很多自然形成形似佛像的岩石,被称为“千尊佛像”。右边栖息着龙女通迥玛的神湖“卓玛拉措湖”。每当吉庆吉日时,在该湖中清晰地显现犹如电视屏幕般的外界和内界情景,极为神秘奇特。
卓玛山巍峨耸立,银白色的山峰就好像是拜观音坐式的白度母,她那7只美丽善良的眼睛一直凝视着山下的山民百姓,山的右侧据说是1020尊佛母的化身。圣山两侧茂密森林中有悬挂洁白哈达似的几处瀑布,种种与民间传说相关的一群群石岭,在绿色草原上盛开着各种奇花异草犹如花卉世界,草场水草丰茂,风景幽美宜人,让人流连忘返,是朝圣旅游者向往的圣地。
在卓玛山脚下,坐落着一个名为西坝的小村庄,该村有35户,200余人,每逢藏历6月15日起,村民们都要过别具一格的煨桑节,如今称为“西坝煨桑斗熊节”。西坝煨桑斗熊节是西巴村焚香祭祀山神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每年藏历6月15日至16日举行。后来为便于该村农牧民在农牧闲时过节,把时间改为藏历5月15日。2009年,西坝煨桑斗熊节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西坝斗熊节传承人卓玛次登说关于西坝斗熊节的来历,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
相传最初的时候,西坝煨桑斗熊節仅仅是一项烧香求佛的佛事活动。活动中,有一项仪式是必须开展的:一个人扮演成乞丐(小丑),去附近的每一顶帐篷要饭,几个年轻小伙扮演成猎狗,来追咬这位要饭的乞丐。有一次,仪式正在举行时,突然一条花狗从森林中赶出了七只狗熊,据传花狗是巴顿拉姆(护法神)演化的。现场的人顿时惊呆了,不知道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纷纷问在场的喇嘛,喇嘛也不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他们便派人赴拉萨,专门向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加措请教,五世达赖喇嘛经过占卜,得出结论,认为这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并鼓励村民把这一习俗保持和发扬下去。从此以后,当地居民就把这项活动改名为“西坝斗熊戏”,每年的藏历6月15日定为“西坝斗熊节”,从而延续到现在。
煨桑中的“桑”,藏语意为“祭礼烟火”,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在煨桑时,除选用柏树枝以外,还兼用艾蒿和石南等香草的叶子。举行煨桑节的地方有一定选择,并且煨桑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砌在山头或河岸的旷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祀神。藏族煨桑仪式在很多场合举行,诸如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婚丧嫁娶、旅途安全、祛病延年等等。
煨桑的起源要追溯到古象雄时期,雍仲本教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从象雄来到了工布(如今的林芝),在这里初转法轮,并传下了煨桑的方法。据《巴协》记载,莲花生来藏传法行至桑耶地方时,本波教徒便向他煨桑致敬,后被印度佛教普遍采用。依雍仲本教史料,迎请神灵前首先要焚香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和秽气。燃桑是净化行为,每个污点、鬼、魔和秽物都会由此而排除,具有净化环境、消除邪气、秽气和净化之功效。
西坝煨桑斗熊节要举行两天,第一天由此项活动负责人组织寺庙喇嘛和每户一人一起到活动地点——卓玛神山山顶进行打水,砍柴、帐篷等准备工作,喇嘛们则进行诵经烧香。从远处望去,看到充满喜庆气氛的香烟在上空缭绕。第二天除了做佛事活动外,还要举行游览、玩耍等娱乐活动。这一焚香祭祀的宗教节日非常独特,从西坝村出发爬那座圣山要行走50多公里的山道,这座圣山的山顶为石岩,山腰为草坡,山脚为树林。在炊烟弥漫的序幕中,便能观赏到犹如在渡口停满的船只似的一顶顶洁白的帐篷。
吃完早饭后,信徒们先要去参加焚香祭祀、挂风马旗和经幡等活动,这是当日进行的第一项活动。香炉中升起袅袅腾腾的煨桑,散发布满浓浓的松香味,人们在专心地焚着自带的煨桑香料,挂起经幡,这是表示各自对山神和土地神的虔诚信仰。点燃酥油灯,供着净水杯及祭祀品的洁白帐篷里,传来僧人们念经祈祷的琅琅回声。
当烧香祭拜完后,村里就举行唱歌跳舞活动。身穿节日盛装的俊男靓女,更增添煨桑斗熊节的色彩和喜庆气氛。身穿色彩鲜艳的绸子衬衣和花色各异的缎子藏装,带着工布服饰的呢子帽,系着亮闪闪的银腰带和彩虹般的纯毛围腰,戴上珍贵的珊瑚、玛瑙等项链的姑娘们显得格外美丽动人。上身穿着洁白雪山色调的茧绸衬衣和紫色坎肩,身穿墨黑色的卡其藏装的小伙子们显得更加英姿洒脱。这里是歌舞的海洋,青年男女们以唱歌跳舞来歌颂美丽的家乡和幸福生活。
当青年男女们兴高采烈地唱歌跳舞时,十几名男人排着队,有的手上端着“多玛”供品和食品,有的手上拿着焚香祭祀用的香料,大家都举着挂满风马旗和经幡的树杆往焚煨桑的香炉旁边走去,焚起香料,虔诚地向山神白度母默默祈祷。他们的态度如此的认真,心如此的虔诚,朝着缭绕升起的香烟,念念有词地诵着祈祷词,声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仿佛大海浪涛似的,一浪推着一浪走。那天不管男女老少,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佛香,整齐的跪在地上向天祈祷着,祈祷老天保佑西坝村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藏历6月16日,当地村民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过节的牛肉、酥油、青稞酒等,在天没亮之前到达度姆神山脚下,整个节日活动正式开始,此项活动由七位身强体壮的男人扮演狗熊,两位比较幽默的人扮演猎人,略懂法律、年纪较大、有威信的三位老人扮演法官,而猎人扮演者一般由有一定的口才和随机应变能力强的人扮演。
当太阳渐渐升起,天空露出鱼肚白时,整个节日活动的重头戏——斗熊戏正式开始。从山脚的树林里突然冲出七只“黑熊”,嚎叫着冲向人群,人们惊呼着散开。这时,三个猎人手持猎枪冲了过去。经过一番搏斗后,猎人们制服了黑熊,并赶着黑熊挨个帐篷喝酒逗乐。走完所有帐篷后,猎人准备杀熊剥皮,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长者”,扮演正面人物,另一人扮演反面人物,不停地争论保护生态平衡与野生动物的事情。“长者”开始从佛教教规、国家法律、村规民约等方面,向几位猎人讲解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猎人不断反驳,双方言语幽默,逗得周围村民捧腹大笑。
最后,猎人们终于被长者说服,承认错误,给长者献上哈达……整个活动过程以斗熊、制熊、放熊为主线,集小品、山歌、舞蹈等于一体,向人们灌输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体现了当地群众自古以来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观念。斗熊戏结束后,村民们围在一起喝酒、吃肉、唱歌、跳舞,直到第三天清晨才渐次离开。
我有观看西坝斗熊舞台戏的经历:在身后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的吼叫声,转过去一看从树林里出来了七只“狗熊”。“狗熊”的手上还拿着树枝,吼叫着朝我们走来。随着它们的走近,周围的人们都落荒而逃,只见这时在大伙的前面冲出来几位年轻的小伙子,他们都穿着兽皮衣,头上戴着草帽,手上拿着棍子,小心翼翼地朝狗熊走去,而后跟狗熊搏斗起来,不一会儿狗熊都被打败。这时,西坝村村长卓玛次登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大声地宣布斗熊仪式结束,这就是当地有名的斗熊仪式。现在,西坝村人将节日演变为斗熊戏,加进了保护野生动物、猎枪等元素,演这个戏有10人,其中7人扮狗熊,2人扮猎人,1人扮法官或护林员。
21世纪初,参与西巴斗熊节的几位老艺人年老体弱,急需寻找继承人,否則面临“人亡艺绝、艺随人亡”的局面。为了保护和发展波密西巴斗熊节文化,波密县在每届举办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上,都安排西巴斗熊戏表演队参加表演,以此提高农牧民群众对西巴斗熊节等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波密县文化部门还于1995年拍摄制作了西巴斗熊节VCD光盘,所拍摄录像曾荣获过国家文化部、少数民族文化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俗民艺录像片汇映“康远杯”三等奖,曾在中央电视台《森林之歌》栏目播出。西坝斗熊戏非常古老,尚未发现民间剧本,波密县政府组织人员整理了剧情内容,如今已形成了文字性脚本。2009年,西坝斗熊节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松宗赛马节
骑手们穿上特殊的马术表演服装,跨上骏马,
个个都是身轻如燕,忽而像雄鹰展翅飞翔,
忽而似飘带伸展自如,忽而弯腰侧挂拾起跑道上一条条
排列着的洁白的哈达,并举过头顶,回眸一笑,
胜利的喜悦尽在笑靥荡漾中。
这些矫健的身影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松宗镇位于波密县东部,旅游资源丰富,风光旖旎。松宗寺地处松宗镇盔甲山下那玉村平坦的开阔地上。藏语“松”为三之意,“宗”为聚集之意。松宗之名由此寺为三座小庙合并而来,亦有三岔口交会而来之说。
松宗寺全名为松宗扎西曲林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寺中主供强巴佛。该寺位于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上,南边流着滔滔的帕隆藏布江,北边是滚滚的曲宗藏布河;四周环绕着巍峨的神山和美丽的雪峰,景色十分迷人。
每年藏历3月15日,春暖花开之时,松宗寺都将举行为期3天的祈祷大法赛马节。当地就会迎请寺中强巴佛绕寺一周,同时接受当地信教群众的顶礼膜拜。更会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祈愿当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
大凡熟悉西藏民俗的人都知道,藏族男人小时候大都有骑马的经历,这种经历是伴随着赛马节而来的,在西藏村村镇镇基本都有赛马娱乐活动。小的比赛以村为单位,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骑手和马匹,都被送到乡里参加比赛。在乡里的比賽取得优秀成绩者,就会被选送到县里的赛马节上。
农区、牧区的赛马也有差别。牧区的赛马节时间多选择草原上水草丰美的夏季。那曲的赛马节最为盛大,时间在8月中旬,持续5~15天。节日前夕,人们带着帐篷,携家带口,女人们穿着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所有值钱的首饰来到马场边安营扎寨。男人们则盛装骑马而来,英俊潇洒,非常迷人。这里的赛马节有严格的赛制,很像是一场盛大的运动会。
农区赛马节多与农事活动有关,时间也多选在7月农闲之时。以日喀则为代表的后藏农区,比较隆重的赛马活动在江孜达玛节上。达玛节本意为跑马射箭,举行时间在7月中下旬,一般持续5~7天,节日期间,跑马射箭、展佛、跳神,场面热闹非凡。可同样是农区,林芝的赛马节时间要早一些,一般选在4月举行,节日的举行也有祈愿美好之意。林芝波密松宗赛马节一年举办一次,为期3天,期间要举行大型锅庄比赛、马术表演、抱石头赛和人力赛跑等。
在松宗赛马节那天,该镇的人们一大早就忙碌着,欢腾着,一切准备就绪后,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帐篷、美酒、佳肴,高高兴兴乘车赶赴赛马场。在雪山掩映下的松宗寺周围的原野上,在翡翠般点缀的湖水旁,搭起一座座帐篷。随着钹鼓号声的节奏,喇嘛们用金光闪闪的轿子将弥勒佛像(未来佛)缓缓地迎入转寺路上,气氛显得格外庄重威严,迎请弥勒佛像的仪式开始了。
人们为永世平安,为年年无病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为赛马节的圆满成功念叨着祈祷和祝福的词语,随着迎请弥勒佛像的喇嘛列队从左往右绕寺庙转一圈,瞻仰弥勒佛像容光的无比风采。此时此刻欢笑声与祈祷声此起彼伏。
藏历3月的松宗大地,处处春意盎然,山顶白雪皑皑,山下桃花微笑。当太阳披着金色的彩衣,雪峰反射出万丈光芒的时候,随着人们的高呼声,各行政村的赛马选手们个个都轻装洒脱,英俊威武,信心百倍地骑着骏马,雄赳赳,气昂昂,往赛马起跑点方向走去,并各司其位,等候发出发令枪声。随着“啪”的一声,发令枪声一响,骑手们挥舞鞭子,骏马如箭离弦,狂奔在2公里长的跑道(公路)上,都想一举夺魁,以示自己的威武风采。众人热烈地欢呼着,紧紧跟随骑手,不到几分钟,率先跑来了马匹就踏入终点线,众人纷纷给夺冠的骑手和马匹献上洁白的哈达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敬佩。
紧接着进行的是马术表演。骑手们穿上特殊的马术表演服装,跨上骏马,个个都是身轻如燕,忽而像雄鹰展翅飞翔,忽而似飘带伸展自如,忽而弯腰侧挂拾起跑道上一条条排列着的洁白的哈达,并举过头顶,回眸一笑,胜利的喜悦尽在笑靥荡漾中。这些矫健的身影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一欢乐的气氛感染着观众,这些精彩的表演为整个赛马增添了无比的光彩。
赛马节第二天上午,要举行一些宗教活动,紧接着举行盛大的歌舞表演赛。九个行政村的歌手、舞者们兴高采烈,各自围圈,先谈论些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夺取观众的赞扬,随后按照预先已确定的出场顺序,唱起动听的民歌,跳起粗狂的舞蹈。参加表演赛的小伙们如松宗宁布查日山一样硕壮潇洒;少女们如栋曲三姐妹雪峰一样漂亮秀气,男女老少都显得格外亲切大方。
就在这时,松宗格尼村的康巴汉子们唱起了《装扮高贵马具的骏马》:
好一匹骏马,装扮一匹新的骏马;
好一副马鞍,就像初升的太阳;
好一个后桥,就像初升的月亮;
好一个马垫,是由五彩绒毛织成;
好一对马镫,就像一对鲸鱼;
好一根马鞭,是一根如意鞭子;
漂亮的马尾,是五彩绸缎编织;
编织的马尾,结的是百万幸福;
好一匹骏马,装扮一匹新的骏马。
格尼村的女人们也不甘示弱,夸奖自己的歌声好,唱起了《百灵鸟》:
次仁措姆少女的声音,
就像百灵鸟在歌唱;
次仁措姆百灵般的声音
不轻易能听到;
活佛们诵经的地方
能听到次仁措姆的声音
能听到次仁措姆
美妙动听百灵般的歌声;
头领们议事的地方
能听到次仁措姆的声音
能听到次仁措姆
美妙动听百灵般的歌声;
母姨们聊家事的地方
能听到次仁措姆的声音,
能听到次仁措姆
美妙动听百灵般的歌声。
松宗风景秀美丽,是一个歌舞盛行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以歌舞的方式娱美自己,娱美如人的山山水水。不看不知,一看真使人叫绝。那些能歌善舞的姑娘们个个都面如桃花,身如轻燕,唱起歌来似布谷鸟在林中鸣唱悠扬;跳起舞来,温温柔柔,如梦如幻。那些硕壮小伙子们的嘹亮的阵阵歌声,粗狂奔放的舞蹈动作,仿佛是一幅支人的画面在眼前展现;在那带有康巴特色的穿着打扮和具有藏东味道的歌舞里包含着蓝天白云,包含着高山流水,包含着刚强坚毅的特性。
人们越唱越精神,越跳越精彩,此时此刻你眼前展现的是一片歌的海洋,舞的圣殿,欢乐的世界。最后,人们唱起了祝福吉祥如意的《吉祥谣》。日落西山,那悠扬的歌声飘得很远很远,直到人们在欢笑声里告别。
松宗赛马节历史悠久、规模盛大,融宗教、民俗和民间体育为一体,逐渐形成了极富当地特色、声名远播、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的民俗文化节日,演变为波密县赛马文化艺术节。
帕雄热巴节
跳熱巴舞时,表演者很讲究单腿旋转和各类蹦子、
串身翻等动作,如女子带鼓平转、猫跳翻身、
正反转、高低击鼓等,变化多端,情绪灼热。
男子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如兔子跳、扭身跳、
滚毛、走矮子等动作。热巴舞风格技巧熟练精当,
节奏激烈紧张,表情丰富,情绪奔放,粗犷豪迈,
英武豪放,特点稳重大方,舞姿优美多变,
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我来到波密县时,文化部门的人员说,多吉乡是一个极富民俗文化特色之乡,竟有帕雄热巴舞、达巴夏卓舞、西巴斗熊节、曲艺说白、藏鞋、竹编筐制作技艺等6个项目,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此多的文化项目列为区级“非遗”名录,这在西藏是不多见的。
沿着帕隆藏布江支流曲宗藏布江逆流而上,新修建的公路两旁,一座座村落掩映在绿树丛中,车辆缓缓驶入乡政府所在地,沿街两边的墙壁,被五彩斑斓的藏式壁画装饰一新,衬着绿柳,恍如进入世外桃源。
第二天,我前往帕雄村,采访对象便是帕雄热巴舞传承人久尼玛。帕雄村位于曲宗藏布江东岸,距波密县城约60公里。该村有30多户、280多人,村庄虽然不大,却因民间传统节日帕雄热巴节,在当地颇有名气。
热巴藏语字面意为“穿布衣的人”,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以前,热巴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来表演,大都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以铃鼓为主,集说唱、歌舞、杂技、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由12个节目组成,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2006年5月,热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热巴舞产生约在公元11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建。也有人认为热巴舞是由佛学家当巴桑杰传下来的。“噶玛八清”便是当巴桑杰的师父阿拉果觉看到魔王残害百姓时念的咒语,也就是噶玛派僧俗阿拉果觉看到或听到有人受苦受难时念的咒语。
民间流传着很多热巴舞由来的传说。相传人们在索扎、美利、生瓜三条河汇合处新建了一座九层楼寺庙,统治者诱惑人们来为他们建寺,由噶玛创始人之一米拉日巴组织五男五女在工余时间表演,以此鼓励大家。每盖一层楼时,就举行一次舞蹈盛会。经过数年的兴建,寺庙盖好了,热巴的鼓点增多了,舞蹈也随着丰富起来。
帕雄热巴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该村老人们说,这一节日起源于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师米拉日巴及其徒弟日琼巴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帕雄村成立了热巴表演队,每年都举办两次村级民间艺术节——帕雄热巴节,让帕雄热巴舞得以传承和发扬。
帕雄热巴节虽然只是个偏僻小山村的节日,但它也有极严格的程序。帕雄热巴节是以跳热巴舞为主,通常在藏历11月10日举行。
“开幕式”神秘而又古老庄严,帕雄村山头的米拉日巴庙前人潮涌动,鼓乐齐鸣,当地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手举摇铃,嘴里念着祈祷词,按顺时针方向绕拉康一圈,扬起一溜香炉的熏烟。活动开始后,嘉宾及全体人员举行仪式,随后在庙会广场进行了帕雄热巴舞表演,男人持响铃,女人持长柄鼓,伴随着欢快的鼓点与清脆的铃声,艺人们以奔放的舞蹈语言,营造着欢腾热烈的场面,令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跃跃欲试。
帕雄热巴舞古老而神秘,热巴舞传承人久尼玛详细介绍了全过程。10日早晨,每家每户选一名成年男性,身着节日的盛装,牵着精心打扮、备好鞍具的心爱坐骑,来到村头烧香,举行祭祀米拉日巴的活动。人们把从家里带来的香料一把一把撒到那大大的香炉里。再放上柏树叶熏烟,嘴里一个劲地念着祈祷词,时不时地高喊着心愿:“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祝愿人间平安,消除灾难疾病!”
随后,骑手们便一一翻身上马,按照顺时针方向绕帕雄村一圈。马蹄“得得”声,扬起一溜一溜尘烟。男人们跑马转过村庄一圈之后,全村人聚在一起享用各家主妇准备的丰盛的午餐,互敬美酒、美食,笑谈家事、村事、天下事。
下午,帕雄热巴节进入实质性阶段,表演即将开始了。热巴舞是一种由鼓钹(单钹)、锣伴奏的集体大型歌舞,技巧性较强,初时舞姿轻捷,高潮时感情奔放,动作粗犷有力。跳热巴舞的原意是为了求佛保佑村寨平安、六畜兴旺和禳灾、祈丰收。唱、舞、器乐、服装等方面的艺人须经事前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方能参加。
热巴舞共分12段,每跳一段前先念一段词,大意是颂扬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菩萨等。所演节目最少不能少于9个节目:《颂天地,拜四方》《太阳、月亮、星星》《鼓声传扬,四方平安》《神佛与我们同歌舞》《吉友、迷拉师徒斗法》《乌鸦吹大话》《吉友,迷拉下神山》《英雄尼布里战胜恶魔独尼阿巴》《送神佛、贵宾》。
帕雄熱巴表演内容、形式包括朗诵、歌舞、相声、舞戏、杂技等。跳热巴舞,都离不开男人,也少不了女人,男人执响铃,女人持长柄鼓,伴随着欢快的鼓点与清脆的铃声,艺人们以奔放的舞蹈语言、营造着欢腾热烈的场面,令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跳热巴舞开始时,先由几名男性朗诵《史诗》或《曲艺说白》。一位老者讲起了宇宙的形成:“最初宇宙形成时,是虎年形成宇宙,虎斑炫耀成宇宙,第一宇宙成拉萨,宇宙供灯释迦佛。第二宇宙成泽当,宇宙供供灯查珠寺。第三宇宙成易贡,宇宙供灯玛贡龙。”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反映人类童年时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我到过波密县易贡乡的玛贡龙神山,当地群众将此神山放在如此高的地位,倒是出乎我的想象。
《曲艺说白》是多吉乡一种非常独特的相声艺术,藏语意为夸张讲述,就是以夸张的手法歌颂家乡的山山水水,歌颂祖先和善人善事,同时又以讽刺挖苦的形式和语调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批评。一位老者讲起了一段“别夏”讥讽词,讽刺那些表面骑上高头大马,却没有任何骑术的人:“骑上骏马紧张相,带上狐帽乞丐相,带上金戒手指短,人和骏马没配上,也和鞍子没配上。”表演者的语言朴实、形象、幽默,令听众开怀大笑之余又回味无穷。一段轻松却又含意深远的开场白之后,热烈欢快的舞蹈开始了。
帕雄热巴中的舞蹈,为了吸引观众,讲究舞姿的优美,编排难度高的动作,像古代的百戏带有杂技、武术等艺技。跳舞时,男女人数相等,由领舞人扮主要角色。在铃鼓声中,通过跳、转、翻动作,圆好场地,招来观众,然后男女演员上场。表演中,男摇铜铃女敲,伴随着鼓点,应节奏而舞。舞者腰间短裙状的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随着各种强劲有力的高难度动作,裙条飘起,刚中现柔,潇洒自如。
跳热巴舞时,表演者很讲究单腿旋转和各类蹦子、串身翻等动作,如女子带鼓平转、猫跳翻身、正反转、高低击鼓等,变化多端,情绪灼热。男子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它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纯情朴实、热情开朗、坚强的英雄气质。如表现动物形态的兔子跳,或扭身跳,或滚毛,或走矮子等动作。热巴舞风格技巧熟练精当,节奏激烈紧张,表情丰富,情绪奔放,舞姿优美多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帕雄热巴舞姿变化多样,给观众以优美、舒畅、振奋的感觉。女性一手持长柄鼓,一手持类似“镰钩”形状的鼓,跳起舞来动作幅度大,舞姿变化多样,击鼓也分一点鼓、三点鼓、六点鼓,九点鼓和双击九点鼓的等多种形式。男性舞步更是多种多样,有牦牛跳蹦步舞、仙女采花小步舞、和尚摇珠旋转舞、公鹿躺身蹦子舞、大鹏岩山旋转舞……就其表演动作而言,有单腿舞、蹲身舞、双瓶抱滚舞、双剑掖夹翻滚舞等。舞至高潮时,女性击鼓飞舞,男性纵身摇铃,演员们表演着各种技艺高超、难度大的动作,场面十分热烈。
“卡夏”即相声,是跳热巴时不可缺少的穿插节目。这是为了让舞蹈演员能得到休息,也让观众能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卡夏的对辩方式有多种:一男一女对,男对男、一男两女对,一女多男对;其内容相当广泛,以对方相貌和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为主线,以讽刺挖苦的方式,主要针对社会上不良行为和某一家、某个人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揭露。这是临时发挥的节目,全凭演员平时观察力和口才,而且没有更多的逻辑性的连贯性。但它能使全场气氛热烈,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眼泪直流。这又是帕雄热巴的特点之一。
热巴舞潮起潮落几次后,热巴戏又登台了。热巴戏相当于如今的喜剧小品。其题材较为广泛,有以宗教、历史为内容的,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帕雄热巴舞常演《嘎亚纳切》,即白胖脸与凹鼻子,就是家庭与婚姻的题材,表现劳动人民播种、收割、打酥油、背水、赶牛等生活场面。
帕雄热巴舞戏结束后,男的拉起自制的二胡,女的挥舞彩袖,共同跳起“热谐”来。热谐即热巴弦子舞,是由二胡伴奏,男女演员围成一圈边唱边跳的集体舞,其歌词有继承下来的老词,也有即兴创作的新词。众人在旋律动听悦耳的舞曲声中,跳着优雅轻盈的舞蹈。入夜,那些余兴未尽的人们又跳起“果卓”舞,据说他们能跳到第二天。
自从帕雄热巴舞进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帕雄热巴的队伍日渐壮大,不仅能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增强村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群众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