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波 刘宗明* 赵佳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三螺旋联动机制下的产品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杨勇波 刘宗明* 赵佳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产品设计是一门强调实践能力的学科,传统的闭门造车的美术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产品设计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调动一切资源,大力培养产品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论,以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能力为出发点,提出政府、企业、高校联动的三螺旋联动机制模型,同时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产品设计专业,从宏观角度探讨建立政府、企业、高校联动的产品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
三螺旋联动机制;政府;企业;高校;产品设计;实践能力
1.1 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我国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沿袭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采用老三段的课程教育模式,教学过程中强调个人创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市场的需求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远远不足,因此产品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善。
1.2 产品设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产品设计能力为核心,而产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及生活息息相关,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人,而不是物,需要达到的是“人—产品—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这就需要产品设计师不仅要从艺术角度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功能性、实用性、人机环境等方面考虑[1]。这些能力的获取只靠理论的学习与空想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求学生融入生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够塑造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格外重要。
三螺旋联动机制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一起提出的,这一项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企业和大学都是相互关联的三个核心社会机构,他们会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链接,从而形成三种力量交叉的三螺旋结构关系[2]。三螺旋联动机制不同于传统的产学研思想,而是以寻找政府、企业和大学的思想共识为基础,宏观层面上形成创新性育人机制。此理论也是协同育人动力学理论的基础,其动力运行路径包括横向资源整合和纵向分化演进,如图1。
横向上来看,资源信息在大学、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循环往复,人员、信息与产品的三螺旋是其运行的基础动力。资源的循环包括外循环和内循环,内循环产生产品,外循环产生合作。三者不同的内循环输出不同的产品及人才,从而参与到整体的外循环中去;三者联系面越大,信息交流越多,协同性就越好,质量与创造的效益就越高。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三者有机结合的纽带。
纵向上来看,三螺旋结构更加倾向于分化,因为两种环境很容易因相互作用成为一种稳定形态,第三者的参与导致这种稳定状态被打破,在系统运行中的不断地反馈与优化,最终形成一种高于两者的强稳定状态。横向的资源与纵向的资源在系统中相互融合,相互交错,促进了学校、企业与政府的多向沟通与多方合作,最后形成一种交互上升的协同育人状态,最终促进人才培养的不断优化与革新。
在三螺旋理论的引导下,产品设计实践人才的培养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宏观与微观多角度,多方法推行。
3.1 以三边组织领导健全为基础
三螺旋结构的联动耦合培养机制强调的是三者的紧密结合与协同配合,是以科学化研究与商业化运营为基础的,三者同等重要。一旦一方存在问题,则会导致整个螺旋的稳定性被破坏。在产品设计专业实践人才培养中,同样应当注重校企合作、政府参与,建立关于产品设计专业培养的协同育人中心、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不同的层次也应当建立协同委员会,由政府、相关企业代表、院系负责人等组成中心的骨架,委员会统一规划。
对于一些关系到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政策与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的基础现状,同时考虑到各方成本与回报的均衡性,做到三螺旋结构的稳定与良性发展[3]。同时,要以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各方职责,要注重多方的协调发展,为组织提供基础的制度保障。
图1 育人动力运行路径图
制度的协同发展必然会经过一个“耦合——不耦合——耦合”的发展过程,且在不断演化中螺旋前进,因此各方应当积极调整定位,在保证育人能力的基础上,多融入一些市场因素,注重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与市场的挂钩与协调发展,同时不盲目追求利润,也不盲目放弃利润,积极健全三边组织,完善体系结构。
3.2 积极动员与利用共享资源
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强大的社会资源支撑,特别是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切实的参与实践,才能真正培养起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些资源则是在三螺旋结构中逐步被制造出来的,因此,有必要积极动员与利用三螺旋结构产生的共享资源,在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中获得更多的资源保证[4]。
首先,高校应当对产品设计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进行市场化调整,从人才培养之初,就强调产品的市场化与功能化,从而增强其产品与人才的企业吸引力,强调学生产品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把握市场规律,搭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其次,较强人才与资源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双师型团队,吸引一些优秀的企业高管与设计师到学校来定期讲座或者任教,同时派遣优秀教师到一线企业或者政府相关部门历练学习。再次,加强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网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三者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成果共享平台。可以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技术支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展销平台,建立科技转移政策中心,建立各类设计人才创业孵化基地等。最后,注重三者的相互沟通与民主,保障资源的良性循环。
3.3 以完善的奖惩机制为保证
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组织,组织稳定的基础则是需要配套的、完善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产品设计专业的三螺旋育人机制需要学生和教师更多地、更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企业,这就对其组织内部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正如前面所述,需要建立专业的协同委员会,且三方都派遣代表常驻,对育人机制的策略进行探讨与制定,保证协同育人机制有章可循,更大程度地保证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除了管理机制,还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主要针对协同育人机制中涉及到的人员、公司等,比如给表现优秀的学生以一定的助学金或者奖学金的回报,给团队中表现优异的指导教师或者企业员工一定的资金或者资源回报,给参与的企业更强大的智力支撑,对于一些优秀的产品设计在征得设计者同意的基础上优先分配给组织内的企业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及个人的积极性,提升螺旋结构的稳定性。除了奖励机制,也应当配套一定的惩罚机制,对于参与人的推卸责任等行为进行处罚,对于一些表现较差的企业定期清退,对于政府中的一些管理人员加强行政管理。
3.4 积极完善评价与考核体系
协同育人组织处理管理,还应当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作为上文提到的奖惩机制的衡量标准。这种评价与考核不仅仅是针对投入与产出比例,更重要的是育人的效果与协同的程度,从更宏观的角度完善组织机构,完善组织的反馈机制。目前在学术界,关于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育人机制缺乏有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这严重影响了协同育人机制的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进行梳理与总结。
协同育人投入体系包含了人力、财力、设备、场地、时间等多项投入,投入的评价指标则包含了师资、资金分配、基地成效、培养效果等;协同育人的产出评价指标则包含了学生的成果数量、创业效果、竞赛获奖情况等;协同育人的运行过程中的评价则包含了其资源的共享程度、摩擦的解决方式、规章的完善程度等;协同育人的成效则主要看学生的整体能力提升,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的盈利情况。政府、企业和学校协同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就是培养产品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首先体现在实践能力上,同时也有个人素质、团队能力等,因此评价体系建设较为复杂,且量化难度大,因此有必要通过短期、中期、长期评价,自评、互评、专家评定;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等多维度进行体统评价,同时引入退出与惩罚机制。
3.5 注重组织文化的营造与形成
协同育人体系是一种三边协同的混生组织,其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部门,各自有各自的文化特征,这种差异性是优势,同时也是协同的障碍。因此,必须依靠强力的组织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强化各自的优势,弱化各自的分歧,最终达成一种整体的育人体系建设。
另外,当今的学校产品设计教学中已经开始融入一些双边合作策略,比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与政府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基础等。但是三边合作的情况极少,这在教育改革中算是一种新鲜事物,双边合作积累的一些组织文化形式可以作为三边合作组织文化的基础,在探索中不断磨合,逐渐完善三螺旋结构[5]。
在政府、企业与学校三者之间,政府可以作为组织者,学校则作为运营者,企业是参与者,三者定位不同,分工不同。比如,政府主要负责宏观的协调与必要的经费、场地支持、学校主要负责人才的管理与培养,企业主要负责项目的提供与回收,三者分工不同,通力合作,最终完善其组织文化机构。在组织文化的形成上,除了需要注重整体把控,还应当注重协同体内群体与个人的文化特征,我国属于远东文化群,社会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较弱,权力距离较大,避免不确定性较强,男性特征中等”[6],因此在协同中要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避免官僚主义,注重组织的扁平化与高效化,同时注重学生冒险精神的培养。
三螺旋结构是一种相对更加稳定的结构,政府、企业、学校形成的三螺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适合高校人才培养策略的模式。产品设计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三者的协同合作,因此政府、企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模式是产品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文章以探讨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能力为基础,分析政府、企业、高校联动的三螺旋联动机制模型,同时将这种培养模式在宏观上引入产品设计专业,希望对未来的产品设计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引。
[1] 张海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04.
[2] 麦可思研究院.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5.
[3]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5.
[4] [荷]劳埃特·雷德斯多夫,马丁·迈耶尔.三螺旋模式和知识经济[J].周春彦,译.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1):12.
[5] 蔡翔,王文平,李远远.三螺旋创新理论的主要贡献、待解决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1):28.
[6] Henry Etzkowitz, Chunyan Zhou.(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Buil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a global perspective[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08(11): 637-646.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编号XJK015BGD022)资助;2015年度湖南工业大学校级教改重点课题 (编号2015A05)。
杨勇波(1985-),男,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讲师。
刘宗明(1978-),男,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E-mail:261629522@qq.com
2017-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