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全程分配管理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17-07-18 10:57:32连红军赵艳霞张晓凤
关键词:保障性一致性准则

连红军,赵艳霞,张晓凤

(1.华北理工大学人事处,河北 唐山 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保障性住房全程分配管理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连红军1,赵艳霞2,张晓凤2

(1.华北理工大学人事处,河北 唐山 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层次分析法

研究目标:建立保障性住房全程分配管理无缝对接模式评价体系;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研究内容:结合调研数据建立保障性住房的评价体系,用于进一步优化保障性住房分配及管理过程中的政策执行。研究结论:不同模式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有显著差异,全程分配管理模式更适合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一)国外保障房研究现状述评

Barkham, R. J, Geltner, D. M(1996)指出,美国促进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改善的方案——低收入住房返税政策,简称LIHTC (Low Income Housing TaxCredit)十分有效,此外美国的公共住房补贴主要由财政投资建造,每年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县政府都有预算专项资金组成,在都有预算专项资金中联邦政府拨款最多。Galor,0,Zeira, J(1993)研究指出,英国中央政府设立了住房保障预算资金,主要用于公房的建设和维护、管理,拨付对象为地方政府和住房协会,住房协会也会通过自己融资购买公房。Fama, E(1970)研究表明,新加坡1955年推进中央公积金制度,在公积金储蓄方面,新加坡设立中央公积金局,对公积金储蓄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公积金制度不仅攻克了农民工无力购房的难题,同时对解决住房筹资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Jacob, B.A(2004)指出,日本的住房保障资金来源表现为以国家为主,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近年来在融资方面的改革主要表现为财政补贴由住房建设者转向低收入,融资渠道从以财政投融资为主转向以自筹资金为主。

(二)国内保障房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保障房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供给、资金筹集、分配管理方面。吕萍等(2012)指出,取消保障性住房用地划拨供应方式,将土地由暗补转变为明补改变现有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方式,改保障性住房用地无偿划拨为有偿使用,实现各类住房土地供应方式的并轨。王根贤(2013)构建了土地出让收入、保障房与财政分权安排的经济激励模型,指出需要对现行分税制进行调整,把土地出让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设立中央财政土地出让收入统一账户,中央财政应分享较大比例的土地出让收入,根据各地提供的保障房数量和质量等因素确定保障房的土地出让收入转移支付额。钟幼茶(2012)指出,充分发挥政府在保障房融资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创新信贷模式,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创新机制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韦颜秋(2013)提出,我国建立封闭性金融体系以支持租赁型保障房融资的政策建议。董藩、伍瑞妹(2012)将家庭原有资产、资产性收入、职业风险度等指标纳入审核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基本条件和模型。罗孝玲等(2013)利用博弈模型提出了解决保障房申请过程中不诚信问题的策略,结果表明,申请者主要是进行不诚信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收益大于成本时,就必然会出现造假和寻租现象产生。要提高保障效益,就必须从申请人和审核部门两个角度进行严格管理,加大惩罚力度,提高不诚信行为成本。

(三)文献述评及研究目标提出

已有研究为本项目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在基于地方政府如何具体进行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尤其是土地供给方式与地点选择、受保对象筛选与退出、保障房后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欠缺结合地方实际。河北省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主体之一,保障性住房对于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疏解首都部分功能、吸纳流动人口等具有价值非常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把河北省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与建设、分配与管理、运营与增值作为研究对象,把建立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实现路径作为研究目标,为决策和执行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 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问题分析及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一)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问题分析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事关百姓生活的民生工程和影响深远的发展工程,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是体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风向标,目前保障性住房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准入轻退出现象严重影响了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管理。运用建立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实现路径作为研究目标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二)建立自主申报、政府审核、公众监督、技术跟踪的全程分配管理模式目前保障房供给数量少与低收入群体需求大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保障对象的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方面造成已得到保障的对象即使收入情况有所好转也不愿退出,造成“制度养懒”;另一方面由于房源有限又会造成应该保障的新对象不能及时得到保障,引起分配不公平,造成“应保未保”。建立公众依据政策条件

自主申报、政府联动税务、民政、公安、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金融等部门审核信息、在电视、网站、报纸等平台接受公众监督,另外启动受保家庭收入、工作等信息技术跟踪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保障性住房全程分配管理无缝对接模式评价体系。全程无缝对接分配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体现公开、公平、效率准则,选择各准则的影响因素既要根据河北省省情,又要符合中央下达的任务指标,获取因素和信息资料是建立分配管理模式的关键。

三、 保障性住房全程分配管理评价体系构建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层次分析法(AHP)可以直观地呈现人类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决策思维与判断过程的模式和路径。由于AHP利用大量数据处理复杂决策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并且能在软件支持下高效运行。AHP能够很好地把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而迅速得到推广。本文结合调研数据建立保障性住房的评价体系,用于进一步优化保障性住房分配及管理过程中的政策执行。

(二)保障性住房全程分配管理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由于影响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的因素的多重性,大部分难以精确计量,通过制定调查问卷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与相关专家、典型申请家庭及社区干部进行深入探讨来确定主要影响因素。首先通过对唐山市275户家庭有效问卷取得的结果进行筛选、分析,从申请审核的公开准则、应保尽保的公平准则、及时退出的效率准则等三方面研究影响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的影响准则,其次调查中了解到其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公众参与、标准客观、主动申退、信息真实等方面,最终确定9个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构建原则,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A、准则层B、因素层C和方案层D,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模式的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模式AHP结构图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目标层A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方案,准则层B为四方面影响因素:B1公开准则、B2公平准则、B3效率准则,因素层C为9个具体影响因素(C1-C9),各层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模式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影响因素结构层次表

A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B1公开准则C1信息公开C2信息真实C3公众参与B2公平准则C4分配标准C5标准公正C6标准客观B3效率准则C7跟踪管理C8及时退出C9主动申退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构造不同模式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影响因素的各层判断矩阵,比较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将其重要程度按照1—9赋值,如对于准则层对总目标层的重要性判断,效率准则与公平准则相比,前者比后者微小重要,在矩阵中输入2。以此类推构造各层次因素对于总目标的判断矩阵并检查一致性。

首先根据前面大量调研和访谈数据统计结果构造判断矩阵,并输入YAAHP7.0软件运行,结果如表2 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显示各准则层对总目标的权重重要性依次为:效率准则(0.4934)>公平准则(0.3108)>公开准则(0.1958)>。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156<0.1,通过一致性检验,检验对总目标的权重:1.0000。其次各因素层判断矩阵及其对准则层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见表3~表5。

表2 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表3 因素层对公开准则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公开准则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236; 对总目标的权重:0.1958; lambda_{max}:3.0246

表4 因素层对效率准则制定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效率准则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19; 对总目标的权重:0.4934; lambda_{max}:3.0020

表5 因素层对公平准则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公平准则 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36; 对总目标的权重:0.3108; lambda_{max}:3.0037

最后构建不同模式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构建需根据yaahp7.0软件的运行结果,见表7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整个评价体中的指标权重排在前五位分别是:主动申退0.3529、标准公正0.1806、信息公开0.1338、标准客观0.0960、及时退出0.0923。

这说明要更有效、公平、公开进行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首先必须在全过程制定科学的政策执行方式;同时还必须加大对申请住房家庭及人员有效引导、教育,达到退出标准及时退出;最后对于保障性住房申请标准、信息公开等方面要借助各种媒介信息传达和公开信息。只有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才能达到保障性住房应保尽保、保障公平的政策目标。

表6 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四)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YAAHP7.0软件的运行结果,对两种不同模式的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模式进行评价,如表7。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方面,“全程分配管理”模式显著优于“重分配轻管理”模式,这就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决策依据。

表7 评价结果

[1]王志锋等.基于“房租补贴”政策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体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2):20-26.

[2]倪建伟,张伟.新加坡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核心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亚人经济,2014(6):75-79.

[3]陈军.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4(1):108-111.

[4]赵艳霞,孙凤芹,王菲. 基于AHP的耕地保护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03):143-148.

[5]薄建柱;司福利;赵艳霞;秦彤. 低碳视角下农村新民居建设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 2016(06):134-3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ir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for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LIAN Hong-jun1, ZHAO Yan-xia2, ZHANG Xiao-feng2

(1. The personnel department, North 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bei Tangshan 063200; 2. College of Management, North 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bei Tangshan 063200)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research target:establish seamless connectio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entir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The research method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he research content: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by referring to the data of investigation, so as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distribution and the policy execution in management.The research conclusion:The management is apparently varied for different modes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distribution, and the entir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mode is more suitable for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2095-2708(2017)04-0060-05

2017-01-06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GL054)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对商品住宅市场供需影响及政策导向研究。

连红军(1976-),男,河北武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F301.2

A

猜你喜欢
保障性一致性准则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28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保障性少数群体平等就业权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反歧视评论(2021年0期)2021-03-08 09:13:02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保障性住房地产评估方法研究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探讨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