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从戎 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明清时期广东省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概览
文|方从戎 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作为方志中的音乐史料,我们所知的仅只是其冰山一角,这其中还有大量音乐史料未被关注和发掘。在广东省各县志中,史料记载的庙祀有文庙、崇圣祠、乡贤祠、忠义祠、武庙、文昌庙等。而在这些庙祀中,对祭祀音乐史料作了详细记载的有祭孔音乐和祭礼音乐。
发掘 祭孔音乐 祭礼音乐
地方志是综和记载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自然等方面的书籍。其内容丰富、详尽,是我国独特的地方性百科全书,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广博性的特点。虽然方志里的内容涵盖面广,但因方志为官修文献,很少有人对其音乐史料作整理和深入研究。可以说,作为方志中的音乐史料,我们所知的仅只是其冰山一角,这其中还有大量音乐史料未被关注和发掘。在方志中,音乐史料多以祭祀音乐为主,其中分布在“秩祀志”或“祀典志”中。同时,在“艺文志”中也零星地记载着一些音乐类书目,“风俗志”中也有相关的礼俗音乐史料。笔者将所查阅的广东省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做了分类整理,并对部分史料进行简要分析。
明清时期的广东省管辖十个府部,但在各方志中记载的音乐书目仅存在艺文志这一栏中。艺文志是专门记载各种文章的,如书、传、诏、表、记、序、骚、赋、诗、词等,除了有诸多文学体裁的文辞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皇帝颁发的诏书、御制圣文等。就目前查看的所有地方志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艺文志”中都包含书目信息。即使有书目信息也必未都涉及音乐书目。而大的“艺文志”中记载了各种体裁的文章和诗词,音乐类书目仅是其中的很小部分。
笔者翻阅了广东省各县志,发现《广州府志》中的音乐书目与其他府志相比记载较多。其中以“乐律”“琴谱”两大类的书为主。以《光绪·广州府志》为例,方志中记载的有关“乐律”方面的书目如有明张文海撰《律吕问客》、明陈吾德撰《律吕说四卷》、明袁昌祚撰《乐律考》等。同样,关于“琴谱”类的书目有明会宜高撰《琴谱》以及河洛书撰《琴谱一卷》等。除此之外,还有像明湛若水撰写的《古乐经传三卷》、明黄佐撰写的《乐典三十六卷》《乐记解十一卷》,以及明陈建撰写《乐府通考二卷》等。
从所载书目来看,这些书以明代撰写为主,其中,“乐律学”方面的成果较多。这也反应出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民间艺人,乐律学一直是音乐界研究的重点。
祭祀音乐是礼乐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广东省各县志中,史料记载的庙祀有文庙、崇圣祠、乡贤祠、忠义祠、武庙、文昌庙等。而在这些庙祀中,对祭祀音乐史料作了详细记载的有祭孔音乐和祭礼音乐。
1.祭孔音乐史料
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崇敬之意甚高。在其去世后的第一个周年,鲁哀公为孔子举行祭祀仪式,开创了历史上释奠孔子的先例。祭孔时间为“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即农历二月、八月。在祭祀仪式前两日需斋戒。康熙二十二年,颁行三跪九叩首礼。广东省方志中的祭孔音乐史料多分布在各县志中的学校、祀典、礼乐等部分,属于文庙祭祀。可以说,各方志中的祭孔音乐史料所含的基本内容有祭孔仪程、乐章、乐器、乐舞这四个部分。祭孔仪程主要是记录祭孔仪式前,以及仪式进行时的要求和用乐情况,而随后的祭孔乐章、乐器、乐舞三个部分是对祭孔仪程中出现的用乐记录的详细记录。以下将分别进行简述。
(1)祭孔乐章
祭孔用乐在每朝每代都有变化,不仅是曲目名称,歌辞也会作出相应的改变。尤其是到了清代,为释奠乐章的颁行注入了一个新的特色:即不再是一套乐章通行天下,而是国学释奠专用一套,阙里及各直省府州县另外颁发一套。
清代广东省各府县志中的祭孔乐章有两套,分别为明洪武六年颁布和乾隆七年颁布于各直省先师庙。明洪武六年使用的曲目名为“和”字乐章,乾隆七年颁布各直省先师庙所使用的曲目名为“平”字乐章,取天下太平之意。具体情况如表格:
以上两套歌辞均各为六章,每章八句,每句四字。乐章、乐句、歌辞规整,歌辞严肃庄重。从歌词内容可知,都是表彰孔子其人及其丰功伟绩,集中体现出孔子倡导的“仁爱”和“和贵中庸”的思想。从明代到清代,歌辞内容在不断地升华、趋向完整。
同时,两套祭孔乐章也有两套不同曲调的祭孔乐谱。在广东省各县志中,明洪武六年是由律吕谱和工尺谱共同记谱,乾隆八年只由工尺谱记谱。
虽祭孔音乐是由国家颁布于各省直,但也不乏在广东省各府部之间仍存在着各种变化。如肇庆府部《乾隆·恩平县志》中,使用了两套祭孔乐章,为“乾隆三年和乾隆二十六年”颁布,实则歌词内容分别使用的明洪武六年和乾隆七年颁布于直省先师庙;曲目名选“平”字乐章;乾隆二十六年的乐谱记载为“春、秋”两种,即春秋二祭按乐谱规定使用相应乐谱。
(2)祭孔乐器
在广东省地方志中的整套祭孔仪式里,乐器记载丰富。不仅记载了乐器的不同种类,乐器的形制也各有区别。因每个府部各县志在不同时期,祭孔乐器的组合形式并不相同,在此不逐一展开论述。
名 歌辞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益隆,神其来格,於昭圣容。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粢帛具陈,礼容斯称,黍稷非馨,惟神之听。和 大哉圣王,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亚终献 景和 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惟三,於戏成礼。彻馔 咸和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人和神悦,祭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 则受福,率遵无越。送神 咸和 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雍雍,歆格惟馨,神驭旋复,明禋斯毕,咸膺百福。明洪武六年迎神 昭平 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徵麟绂,韵荅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奠帛、初献 宣平 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亚献 秩平 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鼖镛,诚孚罍甗,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相观而善。终献 叙平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论思乐,惟天牖民,惟圣时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彻馔 懿平 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黉宫,畴敢不肃,礼成告彻,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送神 德平 凫绎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庠。乾隆八年
在《道光·新会县志》中,乐器记载有二十种,但实则仅存九种乐器,大大缩减了乐器种类。在仅存的乐器中,数量也有所改变。与《清史稿》、《钦定大清会典》进行对比发现:1.搏拊鼓、铜佥名钟、铜佥名磬已不存在;2.笛、笙、埙三种乐器并没在此出现;3. 革类乐器使用了应鼓、鼍鼓、门鼓三种。
(3)祭孔乐舞
《清史稿·卷九十四·乐一》中有记载:“舞皆八佾,……惟先师庙祇文舞六佾。”因此,在清代广东省各府县志所载的祭孔乐舞中,使用的均是文舞,并无武舞。《道光·琼州府》中记载,乾隆五年,郡县选乐舞生一百二十八名,并用以教习。乾隆七年,丁祭乐舞生用六佾,三十六人,左右各十八人。
由于祭孔乐舞与乐章配套使用,广东省各县志中使用了两套祭孔乐舞,分别是:明洪武六年和乾隆八年所颁。虽然祭孔乐舞与乐章配合演出,但并没有六个乐章,仅使用初献、亚献和终献三个程序中使用的乐章。两套乐章歌辞内容不同,乐舞的动作也不一样。乐舞动作一字一形,字字都有变化,但仍然与朝廷所颁布的内容一致,在此不展开阐述。
以上为广东省各县志中祭孔音乐的基本内容,能看出:祭孔乐章和乐舞在大体上依旧延续朝廷所颁布的,但乐器的使用上却显示出地域特色。
2.祭礼音乐史料
本文所指的祭礼音乐史料,主要指用于武庙与文昌庙中的祭祀乐。咸丰三年,武庙与文昌庙均同升入祭祀中的中祀。在广东省各府县志中,祭礼音乐史料的记载往往是在祭孔音乐史料之后,同样是分布在各府县志的礼典、礼乐等篇章中。虽武庙和文昌庙在祭祀对象上有所不同,但祭祀仪式中的行礼、祭器均相同。武庙和文昌庙各分别使用了一套乐章。其中,乐章曲目名采用“平”字乐章,但与祭孔乐章曲目名和内容截然不同。以《光绪·茂名县志》武庙为例。从方志史料中可知,乐谱与祭孔乐谱不同。同时,祭孔乐章采用四字一句的演唱方式,而武庙是结构不规整的演唱。
综上,祭祀音乐史料在广东省各府县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祭孔音乐史料这一部分。总的来说,方志中的祭孔音乐史料内容丰富完整、图文并茂,为整理与研究提供了充实的史料。
风俗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多样性、继承性的特点。广东省地方志中有关风俗音乐史料的记录并不多,仅有的史料均分布在祀典、礼乐中。这其中包括了迎春礼、庆贺礼、乡饮酒礼、乡射礼,以及丧葬、婚嫁、节序等内容。相比较而言,在这些内容中乡饮酒礼这一部分的史料最为完整。
1.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一种在宴饮时举行的礼仪,它与祭祀音乐一样,有着严格的制度与程序。在潮州府《乾隆·揭阳县志》中记载:
以正官为主,位东南。以礼致仕官员为大宾,位西北。择年高有德之人,或三人,或一二人为僎宾,位东北。以次长为介宾,位西南。以介宾之次者为三宾,位于宾介僎之后。以教官为司正,以老成生员为赞礼。前一日,设陈坐次。
从上述文字中可知,乡饮酒礼中对座次、方位都有严格的要求。
另,潮州府《乾隆·澄海县志》中记载:
乡饮酒礼,有宾、有介、有僎……司正举酒曰:“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亲,外和乡里。”
从上段内容中可知,乡饮酒礼的目的是劝世人尽忠、尽孝、友善。
地方志中不仅对乡饮酒礼的仪程有详细解释说明,同时也详细地记载了所奏乐章。潮州府《乾隆·揭阳县志》中载:
歌诗,主宾皆起,歌鹿鸣三章,以钟鼓为节。歌毕,揖,复位。……歌《四牡》《皇皇者华》,间歌《鱼丽》及《南有嘉鱼》《南山有台》,俱以鼓钟为节。三饭毕,主宾皆起……
由此可知,乡饮酒礼过程中是有奏乐的。而《鹿鸣》《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则是不同奏乐阶段所用的篇章。乡饮酒礼分为工歌、笙奏、间歌、合乐四个阶段。在《嘉靖·广州通志》中记有所奏的“诗经乐谱”。同时,在广州府部《咸丰·顺德县志》中,还记有补录的一些“诗经谱”,如《南陔》《白华》《由庚》等篇章。如图。
2.其他风俗音乐史料
广东省各府县志中,还有一小部分内容是有关其他类型的音乐史料。但并未像上文中提到的祭孔音乐史料那样全面、具体,仅只提及了唱、鼓等相关内容。主要存在于节序、朝贺、婚嫁中,如万寿圣节,须执鼓行礼等。但是,这些史料记载并没有具体的用乐详情。
乡饮酒礼之诗经乐谱
综上所述,广东省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有以下三个特点:
1.音乐史料分布集中
祭礼音乐史料多集中分布在学校、典礼、秩祀、礼乐中。其余零散的像书目、诗歌分布在艺文志中。而地方志中的沿革、城池、兵防、职官、户口、人物等类别中并未出现与音乐相关的史料。
2.祭礼音乐史料的沿袭
在广东省地方志中,音乐史料最为完整的为祭孔音乐,其次是武庙和文昌庙。因祭礼音乐是由朝廷所颁布,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官方制定。比如祭孔乐章、乐舞等,均没有发生变化。祭孔音乐仍使用六章、六奏、六佾;祭孔乐章歌辞采用明洪武六年和乾隆八年颁布,等等。
3.祭孔音乐史料的特殊性
即使是同一县志,不同年代的记载也会有所不同,如乐器名义、乐器组合、乐谱,而这其中乐器种类和数量上的变化是最为明显。如《光绪·化州志》中使用了晋鼓、足鼓和镛钟,这三种乐器在其他府志中并没有过记载,且仅此出现一次。事实上,这三种乐器在祭孔音乐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再者《乾隆·南海县志》中,龙笛的数量增至8件,以及使用了管子4个,等等。这些变化使广东省地方志中的祭孔音乐史料显得更为丰富、不拘一格。
4.乐谱的丰富性
在广东省各府县志中,无论是祭孔乐谱,还是祭礼乐谱,都记载得相对完整、清晰,且每一份乐谱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乐谱中,以祭孔乐谱最为复杂、多样。这其中不仅有明清两个时期的乐谱,也有乾隆二十六年新创作出的乐谱。同时,在高州府部中,“春秋二祭”又出现了新的乐谱。这些众多的乐谱,不仅为笔者在整理祭孔音乐相关内容上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对于此内容也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探析。此外,还有乡饮酒礼中使用的“诗经乐谱”也有详细记载。
地方志作为官方文献,所代表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图,其内容是国家颁布的诸多制度,因此较为统一,在资料内容上也较为单一。但同时又因为是地方志,所载史料结合了地方特色,故有少量内容稍作修改,使得史料变得丰富许多。笔者在梳理《广东省历代方志集成》中的音乐史料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这些音乐史料,字里行间显现出自身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相信这些重新被整理和研究的音乐史料,能够给世人展现一个既带有“官方”色彩、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广东古代音乐。
[1]姚洪波.方志信息价值概说[J].求索,1999(3).
[2]本文所指的广东省各县志,是指《广东历代地方志集成》,由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共计277册。
[3]地方乐章颁于乾隆八年(1743年),即国学乐章改订的第二年。
[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7:2825-2826.
[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7:2734.
[6]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揭阳县志影印本[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87.
[7]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澄海县志影印本[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463-464.
[8]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澄海县志影印本[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465.
[8]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顺德县志影印本[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