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健脾益肾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肾气虚证)临床观察

2017-07-18 12:04朱桂松吴同启傅元冬陈畅泉周媛媛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6期
关键词:健脾支气管哮喘

朱桂松 吴同启 傅元冬 陈畅泉 周媛媛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01)

肺健脾益肾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肾气虚证)临床观察

朱桂松 吴同启 傅元冬 陈畅泉 周媛媛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01)

目的观察补肺健脾益肾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和中药治疗组(补肺健脾益肾法联合穴位贴敷)各60例,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后连续随访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第3个月)和随访期间(第6个月)比较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6 min步行距离(6MWT)和急性发作频次,同时比较两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后及随访期间,中药治疗组在中医症候评分、ACT评分、肺功能、FeNO和6MWT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及随访期间中药治疗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的临床控制显效率分别为64.29%和82.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肺健脾益肾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更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哮喘复发,并且能提高患者活动能力。

补肺健脾益肾法穴位贴敷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肾气虚证

对于支气管哮喘(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是哮喘治疗的关键环节[1]。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的临床控制,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但长期使用激素可能会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骨质疏松、糖尿病、肥胖、口腔霉菌感染等问题,且价格昂贵[2-3]。中医学强调“治未病”和治病“必求其本”,因此缓解期以补肺健脾益肾为主要大法,兼以祛风化痰逐瘀。本研究采用补肺健脾益肾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缓解期之肺肾气虚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和分期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符合哮病肺肾气虚证诊断依据。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年龄18~70周岁;1个月内未参加其他药物临床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或慢性持续期;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不符合缓解期肺肾气虚证;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70周岁以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纤维化、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合并甲亢或精神疾病;孕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4)剔除标准:依从性差者;未按规定用药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治疗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1.2 临床资料12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2.60±14.70)岁;平均病程(10.50±8.80)年。中药治疗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1.8±15.3)岁;平均病程(11.6±9.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需要适时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中药治疗组给予补肺健脾益肾方:党参10 g,炒白术12 g,茯苓12 g,炙黄芪15 g,防风10 g,山茱萸肉15 g,淫阳藿10 g,五味子15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枳壳10 g,僵蚕10 g,怀牛膝10 g,桂枝10 g,炙甘草5 g。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每次200 mL。同时给予穴位贴敷,取本院自制哮喘贴(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共为末,姜汁调匀,做成药丸)贴敷于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加大椎、百劳,每贴4~6 h,隔天1次。如有皮肤溃破者,则暂时停止,局部涂以龙胆紫。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后连续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第3个月)、随访期间(第6个月)3个时间点观察两组患者以下指标。1)中医证候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症状标准[5]。2)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4]。3)肺功能:包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4)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6-7]。5)6 min步行距离(6MWT)[8]。6)急性发作次数。

1.5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控制缓解,偶有轻度发作也不需用药即可缓解,FEV1>35%或治疗后FEV1≥80%,PEF昼夜波动率<20%。显效:哮喘发作较前明显减轻,FEV1增加量在25%~35%或治疗后FEV1达到60%~79%,PEF昼夜波动率<20%。有效:哮喘症状有一定减轻,FEV1 15%~24%。无效:临床症状和FEV1测定值无改善或反加重。临床控制显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总例数;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

1.6 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每月进行尿、粪常规,肝肾功能(ALT、BUN、Scr)和心电图检查。观察期间如出现哮喘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为轻、中度者,停止缓解期用药,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管理方案)》[1]进行相应处理,待患者再次处于缓解期继续进入观察。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为重度,需采取紧急措施者,即中止该病例临床试验。

1.7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纳入并完成临床观察患者共113例,其中对照组脱落4例,中药治疗组脱落3例。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检查在服药治疗前后均无异常变化。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控显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P<0.01。下同。

组别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第6个月中药治疗组5.52±1.24*△△5.21±1.32*△△对照组7.33±1.32*6.24±1.35*n治疗前5710.62±2.39 5610.46±2.55

2.3 两组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见表3。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CT评分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CT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分,±s)

组别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第6个月中药治疗组18.48±2.67*△△20.33±2.54*△△对照组16.45±2.4218.17±2.84 n治疗前5714.95±1.49 5615.58±1.76

2.4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见表4。结果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肺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

组别时间FEV1(L)FEV1/FVC(%)中药治疗组治疗前1.80±0.5272.04±4.67(n=57)治疗后第3个月2.24±0.61*△△79.42±4.55**△△随访第6个月2.45±0.69*△82.55±4.74**△△对照组治疗前1.82±0.5571.63±4.38(n=56)治疗后第3个月1.95±0.59*73.54±4.66**随访第6个月2.16±0.62*76.95±4.59**

2.5 两组治疗前后FeNO比较见表5。结果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FeNO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间同期比较(P<0.01)。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呼出FeNO比较(ppb,±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呼出FeNO比较(ppb,±s)

2.6 两组6 min步行距离(6MWT)比较见表6。结果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6MWT明显增加(P<0.05或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6 两组治疗前后6MWT比较(m,±s)

表6 两组治疗前后6MWT比较(m,±s)

组别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第6个月中药治疗组425.41±24.57**△△428.38±25.24**△△对照组416.78±23.65*418.63±24.76**n治疗前57411.45±23.26 56410.50±22.58

2.7 两组急性发作次数比较见表7。结果示,中药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及随访期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次数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

表7 两组治疗及随访期间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比较(次,±s)

表7 两组治疗及随访期间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比较(次,±s)

组别随访期间中药治疗组1.7±0.9△对照组2.8±1.3治疗期间572.2±1.2△563.2±1.5 n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喘病”范畴,“宿痰伏肺”是哮喘的基本病机[9-10]。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津液不归正化,凝聚成痰。痰留于体内复感外邪,引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故发为哮喘。如《证治汇补·哮病》言“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痰与肺、脾、肾诸脏密切相关,在哮喘缓解期,由于哮喘反复发作,病情由实转虚,表现肺脾肾等脏气亏虚之候。痰与瘀又互为影响,痰阻气机,则气滞血瘀;瘀血内生停于脉络,又阻塞气道使气滞加重血瘀更甚;瘀血阻络津液代谢失常聚而成痰。故痰可致瘀,瘀可变痰,痰瘀互结,结成窠臼,潜伏于肺,成哮证的“夙根”[11-12]。《丹溪心法》亦云“痰夹瘀血碍气而病”。因此,根据哮喘缓解期“肺脾肾亏虚为本,风痰瘀为标”,治法应以“补肺健脾益肾,祛风化痰逐瘀”为基本大法[13]。另一方面,肺脾肾诸脏亏虚有阴阳偏衰的不同,因此哮喘缓解期有虚寒、虚热之异[9],但以气虚、阳虚为主,因病迁延日久,最易耗气,而气者,即元气、宗气、卫气也,气虚日久亦必损及阳气[14]。有资料显示,在536例哮喘初诊患者中,属阴寒证者占86%[2]。故在治疗时多用以温药,有“治哮不远温”之说。张仲景亦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本研究正是针对哮喘缓解期常见之肺肾气虚证,采用补肺健脾益肾法联合穴位贴敷,兼以祛风化痰逐瘀。方中党参补益肺脾之气,培土生金;白术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茯苓淡渗利湿健脾,杜绝生痰之源,使湿无以聚,痰无以生,且使参、术补而不滞;黄芪补肺健脾、益卫固表,既能助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助脾运化,又能补肺固表止汗;防风走表而去风邪,功能补肺、固表、止汗;山茱萸肉酸温益肾、以期金水相生,肺肾双补;仙灵脾温补肾阳,并能蒸化寒痰;五味子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半夏燥湿化痰,陈皮行气化滞,枳壳理气消痰,诸药相配行气降气,除湿化痰,补泻兼施,使全方补益肺脾肾而不留邪,祛湿逐痰而不伤正;僵蚕可以祛风化伏痰;怀牛膝不仅能活血行血,引血下行,使血降肺气也行,而且能通利小便使痰湿自小便而解;桂枝助阳通脉;炙甘草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综观全方,以培补肺脾肾为主,合以祛风化痰行瘀,诸药配伍,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在贴敷方中,白芥子辛温,能止咳平喘;细辛发散表邪,又能散寒化痰;甘遂苦寒,泻水逐饮,治喘满;延胡索性温,是行气活血化瘀之妙品。诸药合用,有平喘祛痰逐瘀之功,且具发散走窜之效,药力能直透入肺系。穴位选择则根据中医学“阴病治阳”和循经取穴原则,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和经验穴位。在贴敷时间方面,本研究不拘泥于“春夏养阳”的“三伏贴”,而同时强调“冬补三九”,因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人体阳气敛藏、气血不畅、毛孔闭塞。“三九贴”以辛温的特性温经散寒,不仅可以增强哮喘患者的体质,也是“三伏贴”的延续和补充[16]。

综上所述,补肺健脾益肾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更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哮喘复发,并且能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2]倪伟,曲晓璐,顾青,等."邵氏阳虚哮喘贴"防治肾阳虚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多中心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11):36-38.

[3]殷采苇,周贤梅.西医基础治疗结合补肾益气汤治疗激素依赖性哮喘42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2):153-15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6]Dweik RA,Boggs PB,Erzurum SC,et al.An official AT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interpreta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 levels(FeNO)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1,184(5):602-615.

[7]孙永昌.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指南解读[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4,13(4):325-329.

[8]ATS committee on proficiency standards for clinical pulmonary function laboratories.ATS statement:guidelines for the six-minute walk test[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111-117.

[9]王志英,周学平,李国春,等.补益肺肾、祛风化痰法防治哮喘复发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421-424.

[10]石绍顺,于雪峰,李国信,等.基于"宿痰伏肺"理论干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9):774-776.

[11]徐丽,张雅凤,郭振武,等.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0):2475-2477.

[12]施国善,曲婉莹,王有鹏.风药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3):437-439.

[13]孙菲菲,高广超,苏蔚,等.脱敏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2):144-146.

[14]林嬿钊,韩云.刘伟胜教授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哮喘预防的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1,17(6):5-7.

[15]樊佳,唐雪春.中医药治疗成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2):229-234.

[16]刘芳,黄海茵,姚亮,等.中医外治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概述[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7):1315-1318.

R562.2+5

B

1004-745X(2017)06-1103-04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6.0

2016-07-14)

猜你喜欢
健脾支气管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老年健脾操(一)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老年健脾操(二)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