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力公司盐城供电公司 沈琦敏
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全覆盖研究
——基于大数据应用视角
江苏省电力公司盐城供电公司 沈琦敏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发挥愈显重要。如何适应新常态,推动内部审计全覆盖将是国有企业面对的一项难题。本文着力分析内部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面临的困难以及大数据环境为审计全覆盖工作带来的机遇,笔者认为应在大数据环境下建立审计全覆盖的监督框架,并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应对策略。
经济新常态 大数据 全覆盖
目前,我国经济正向着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社会发展“新常态”迈进,以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为特征的新发展诉求必将导致国有企业治理模式产生突破和创新。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面对海量数据,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要求确保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等实行审计全覆盖。2016年2月,审计署印发《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要求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以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传统的内部审计理论和模式已不顺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作出实时调整和一定创新。据统计,2008年以来,在国资委和财政部监管的118户中央企业中,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企业进行过审计,中央部委所属的94家企业和大多数央企的境外资产,基本上从未对其进行过审计。就审计监管而言,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全覆盖问题远未解决,不仅如此,国有企业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应充分利用大数据驱动内部审计转型,促进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全覆盖,确保其内部审计发挥完善公司治理的作用。
目前,国内学者对如何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提升内部审计价值以及在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做了初步探讨。刘海波(2016)认为,在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的形势下,为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应对内部审计环境进行优化、实现控制活动的动态化、做好风险评估。贾波(2015)、杨晓杰(2016)提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内部审计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整理念,并且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刘娜(2015)提出为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应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体现内部审计动态性、规范性、重要性、有序性和后续性。黄坤(2015)、李健、王春昕(2015)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应拓展数据源,变革审计抽样技术,应拓展审计模型建设,推广大数据审计方法应用。张玉文(2014)提出大数据驱动审计业务模型从传统审计模式到系统基础审计模式转变,从非现场阶段审计到远程审计模式转变。虽然,学者们开始关注经济新常态下的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但鲜有学者能结合大数据环境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内部审计全覆盖进行研究,本文对该领域给予充分关注,深入探讨国有企业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的策略。
(一)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面临的挑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片面追求速度转向速度与质量并重;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市场竞争也逐渐转向差异化的质量型竞争。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已树立起科学的审计理念,强化审计监督,不仅促进了经济组织依法经营和规范管理,而且也完善了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防范风险意识得到增进,效益也充分地提高,有效发挥了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但是,仍有一些体制、机制、人员、重要机构以及审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应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迎接经济新常态,提升自我以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面临的挑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审计对象数量多,审计内容覆盖面广。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普遍规模大、层级多,有些企业层级多达十几级,机构依然庞大,职能划分过细。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利益格局固化等问题日益暴露。这些情形同时也使得审计对象自身情况也变得更加复杂。二是审计的资源严重不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突出矛盾是审计任务艰巨与审计资源有限无法有效协调。特别是近年来,企业管理层交办的审计任务大幅增加,而审计资源紧张的问题尚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养还未达到审计全覆盖要求的标准,因此对高素质审计人才需求量很大。目前,如何实现有限的审计资源最优化配置来促进审计全覆盖成为内部审计的一大难题。三是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落后。近年来,大型国有企业多数已实现运营信息化、审计对象数字化、审计风险表现形式多样化。有力的信息化审计手段仍未被应用到自然资源、农业、金融等大多数领域,而这些领域形势日趋复杂,以前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不再能够适应复杂的情况,很难达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二)大数据环境为审计全覆盖工作带来的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正迎面而来,即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非常巨大,无法在可承受时间内通过常规的软件工具处理并整理成为可供人类获取信息或价值的数据集合。内部审计应牢牢把握大数据带来的机遇,掌握大数据应用技术,摆脱传统审计抽样和案例推论的审计手段,为审计监督全覆盖创造了诸多便利条件。
第一,全景式数据分析成为可能。传统审计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受到人力资源和时间精力的限制,审计人员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监督对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获得最多的审计信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挖掘,审计人员凭借互联网办公、大数据信息资源库等现有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数据分析和挖掘,在海量的数据中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不但是对纯数据可以进行分析挖掘,对言论、图表等都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克服以往审计取证难、信息不对称、数据缺乏的不足。因此,审计人员将摆脱重要性原则的限制,不仅能进行重点检查,更能对审计项目进行全面和整体地审计,为有效实现审计全覆盖打下基础。
第二,审计证据更加充分。在大数据背景下,被审单位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借助挖掘技术在海量数据的分析应用,通过预测模型、数据分割,连结分析、偏差侦测、决策树理论、类神经网络以及规则归纳法等方式处理实际数据,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报告,有效满足管理层需求,以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审计机构和人员能够通过数据采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大数据中心,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审计领域的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分析“从数据入口到数据库平台”的更大范围的数据来源,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系统、全面以及跨部门的综合分析,从而解决目前数据分析局限于查找单个问题的缺陷,获得更充分的审计证据。
第三,促进审计全覆盖的思维变革。在“小数据量”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只关注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还未树立“样本等于总体”的思维理念。到了大数据阶段,审计人员的思维模式不能局限于部分,应放眼宏观,洞察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履行的整体情况,对被审计单位履行经济责任全过程中的异常动态实现实时关注,以达到规避部分风险的目的。同时,在海量数据面前,大数据更强调相关关系并且弱化因果关系。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必将促使审计人员从依赖因果关系搜集审计证据的思维转变为从相关关系出发在海量数据中发掘审计证据。
(一)构建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全覆盖的理论框架大数据环境对审计监督全覆盖工作造成影响的辩证分析,可以从理念、组织模式、数据分析技术三个角度,建立提升审计监督全覆盖能力的模型。一是宏观理念层面,大数据除了引发技术上的变革,还给审计理念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果把大数据技术比作船桨,那么由大数据引申的新兴理念便是指引审计监督全覆盖向前发展的风帆。理念的更新换代能帮助审计工作做到防微杜渐,大大降低重大风险隐患;二是组织模式,组织模式的完善与否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审计数据的安全可靠也与此密切相关。以数据为主,构建数据资源中心,培养数据分析团队,设立与大数据分析相吻合的审计组织;三是大数据技术,理念的实现需要技术的支持,大数据带来的创新技术同样不容忽视,整合数据和计算能力,搭建审计分析方法库,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帮助推动实现审计全覆盖。审计监督全覆盖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以大数据环境为基础,新兴理念、组织模式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层层相连,克服由于审计资源局限造成的障碍,解决现有技术跟不上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矛盾,由点到面,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达到审计组织、对象的全覆盖,正确认识大数据带来的利与弊,创新审计技术和审计理念,以软硬件方面入手研究解决大数据问题。
图1 审计监督全覆盖能力的模型
(二)建立大数据环境下国有企业审计全覆盖内容框架以监管资本为主线,对投资、运营、管理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有关下属单位或企业,以及负责国有资产监管的部门等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抓住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特色,确立相应的审计目标与审计重点,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构建国有企业审计框架。强化内部企业管理为突破口,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和举措的执行情况进行全覆盖,使国企能最大限度依托市场机制、适应市场要求,紧紧围绕提质增效做强做优做大,以点带面推动国企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当前国企管理僵化的问题在部分企业还比较严重,单纯靠行政命令式的粗放式管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快完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对管理变革中的措施、制度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促进治理为切入点,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对于当前国企改革中出现的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等问题,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班子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央多次强调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凡涉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都要进行审计,特别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积极贯彻和落实中央政策。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其核心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对管理层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为国有企业安然渡过改革适应期和结构升级攻坚期提供坚强保障。为此,必须时时刻刻牢记全覆盖的本质内涵,通过创新审计方法和技术,完善工作体制,增强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落实经营责任,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重大经营事项的专项审计;突出问题整改,健全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审计职业化能力与水平。
第一,建立风险导向的全覆盖内部审计模式,树立为决策层确认和咨询的服务理念。获得组织管理层的理解与支持是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关键性因素,确保组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具有准确的认识,对内部审计的期望日趋合理。审计机构需以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中心,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以内,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审计计划应详细写明包含的审计项目类别,审计的总目标和一般目标应陈述明晰得当,便于国有企业领导层加强对审计机构开展的各个审计项目和审计资源情况的深入了解。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与组织管理层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应努力获取国有企业领导层对审计机构工作的期望以及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编制有效的审计计划,合理高效配置审计资源。除此之外,审计机构应该增强与管理层的交流,及时汇报审计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审计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赢得管理层对审计机构和人员开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建立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与国有企业领导的沟通,获取领导的支持和理解,进一步增强审计实质上的独立性;其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之间也应该增强沟通,交流培养感情,有利于日后工作的展开和相互协调配合。另外,国有企业应当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推动和保障审计监督工作独立展开,并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准则。明确工作职能、内容和范围,细化工作流程,统一规范标准,做到计划安排、项目方案和组织实施一体化,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达到高效、有序、规范的层次目标。最后,加快适应近年来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新变化,促进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管理考核机制的建立健全,建立由适当的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公平公正的考核主体组成的考核体系,评价、监督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
第三,建立互联网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因特网的广泛使用对审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提高国有企业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并通过使用大数据的推理演算方法,对目标数据、资源进行针对性、专业性的采集、检验和审查,并对重点和有疑点的数据进行持续追踪分析,从而实现审计工作的网络化、远程化,有效控制审计成本,大大降低减少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时间,增加审计的独立性。为了建立健全联网审计体制,同时需要加快审计中心数据库的集成,推进新型审计软件、工具的开发应用以及联网审计准则的制订,尽快开展关于互联网审计方面的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和保障联网审计工作展开。为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目标,当务之急便是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的全能型审计人才。要打破传统审计培训和学习机制,一改以往的财务收支、财经法纪审计流程,转而以准确性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审计方向发展;建立健全人才进入和推出的政策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人才作用发挥以及人才综合保障“三大机制”,引进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加强审计文书的写作水平,提高审计的信息质量。此外,合理建立和发展激励约束机制,职责明晰,责权一致。调动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其在应对大数据环境下更好地符合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需求。
[1]陈伟:《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机遇、挑战与方法》,《计算机科学》2016年第1期。
[2]陈伟:《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审计研究》2012年第3期。
[3]付忠伟、黄翠竹:《审计全覆盖工作机制探析》,《审计研究》2015年第3期。
[4]刘家义:《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5]张玉文:《大数据驱动内部审计转型》,《审计月刊》2014年第11期。
[6]文森特·M·奥赖利、巴里·N·威诺格拉德、詹姆斯· S·格尔森:《蒙哥马利审计学》,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编辑 周谦)